专访摄影师 Ulia,她用独特的“故事摄影”开展自我摄影风格,只要用心体会,感知当下,每个场景都有不可言喻的力度。

Ulia,一个喜欢科幻、宇宙、诡谲风格的摄影师,擅长用底片描述虚构故事里,那些平淡却又让人印象深刻的情感。她藉由编排照片,让影像自然发展成一段剧情,再经由读者的想像,编织成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第一次注意到 Ulia 的摄影作品是《橙色公寓》,这也是她第一次和台湾首位登上日本 JUMP 杂志的漫画家彭杰跨领域合作。

推荐阅读:“别找我,我就活在我的摄影里”当代最神秘的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

跟着她的照片引导,看着画面中的场景在漫画与现实间交错,随着情节的推移,加上音乐营造的紧张气氛,让人忍不住想一直看下去,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就像在看一出侦探推理剧。这就是 Ulia 的影像故事为何会如此迷人的原因。

系列影像化为篇篇故事

“最初是想快点看到拍摄的成果,却又不想浪费任何一张底片,才开始拍摄连续性的画面,组合起来就像一篇故事,但又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后来想到在编排照片或修图时,我都会听音乐,于是把这个元素加进去,让大家可以感受到我在处理照片时的心情。”无心之举,却成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整篇故事变得更加完整。

然而故事编排的能力并非一蹴可几,情节的安排走向是否扣合主题?画面是否连贯?音乐安排是否适当、符合环境氛围?这些都必须经由长远且持续的经验累积而成。

这样的功力源于 Ulia 旺盛的表演欲,她笑说小时候为了领到红包,因为过年时家人总说“要表演一段才有红包领”,于是就会跟弟弟设计相声表演,逗大家开心。上学后,发现只要演戏或表演,同学们都会很捧场,从此爱上戏剧;国中参加话剧社,时常参加舞台剧的比赛,从那时开始练就出自导自演的本事;即便高中和大学,课业变得繁重,仍乐于担任每次戏剧比赛的导演。但出社会以后,却很少有机会再去“说故事”,直到开始用底片摄影,才觉得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期。

推荐阅读:为什么做热爱的工作还是不快乐?在工作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

一切都是缘分,你现在做的每件事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也很喜欢画画,小时候还会买原稿纸来画漫画、编故事,甚至立志以后要当漫画家!到了国中则开始写小说,身边一群小说爱好者还会一起写、交换看。现在想想其实兴趣都脱离不了‘讲故事’。”从画漫画、写小说、舞台剧表演,到现在拍摄照片,不论是用何种方式,Ulia 总是将自己内心想表达的言语编织成故事传递出去。

你觉得别人很奇怪,但搞不好别人看你,你才奇怪咧!

以其中一辑《异类》为例,是 Ulia 对于霸凌的事件有感而发,透过作品中的“异类(外星人)”,她想向大家传达,每个个性不一样的人,就像来自不同星球,不论你选择理解或是鄙视,在别人眼中你又何尝不是个异类?我们应该选择包容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而不是排挤或伤害。

推荐阅读:不愿浪费人生!专访王力宏:霸凌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更显力度

走进废墟,就觉得那个地方好像会上演什么故事。

观察 Ulia 的作品可以发现到,拍摄地点几乎都在废墟,因为她觉得这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很像,“有一种与世隔绝,好像时间还停留在前人刚离开的那一刻。”不论是斑驳的墙、腐坏的床,还是生锈的扶把,没有生气的它们好像经历很多风霜,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静谧、诡谲的氛围总会让她充满灵感。

尤其是金瓜石的十三层遗址(注)是她一直很想一去再去的废墟之一,她的眼神发亮:“从海滨的路上去,在你还没抵达之前,就可以看见一层一层的高耸建筑,非常壮观!靠近之后会发现,前面是海,后面是山,冬天还会有整片的芒草,如果运气够好,还会碰上整片云海!”那时候 Ulia 因为被这里感动,拍摄了《搜集云的女孩》,可惜建筑物里面被涂鸦遍布,连原本预计要拍摄的烟管,才差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被大火烧了,芒草也都烧焦枯萎,只得作罢。

推荐阅读:捕捉寂寞的形状,挪威女摄影师的冷系摄影

废墟就是如此,充满了很多未知、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明明前几个月才看到,却突然就被拆掉、突然就被涂鸦或突然就被烧掉,“所以一旦对那个废墟有什么想法,最好马上筹备,尽快在短时间内就开拍!”

如果你不觉得废墟有被保存的价值,只是为了打卡而慕名而去,反而只会让更多人破坏那里,加速它的消失。

人为因素加速了废墟的消失,尤其是 IG 兴起的打卡现象,更让许多废墟爱好者感到害怕。“并不是说你就不能拍照、或是放上网路和大家分享,但不要打卡,不要把地点说的这么公开。”Ulia 解释,“打卡”会让很多不认识的人看到,像是小偷、随意涂鸦、乱丢垃圾的人⋯⋯尤其现在掀起一股复古风,这些东西变得越来越值钱,小偷也会在废墟捡东西去卖,你没有办法防范,所有看到你的打卡而前来的人,到底会不会破坏废墟原本的样貌。Ulia 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希望能让大家更重视废墟,而不是只在虚拟世界中打卡获得满足而已。同时也让我反省自己,在社群分享的时代“打卡”或许只是一种习惯,但这样的举动却可能无意间伤害环境,而我们却对这样的影响浑然不觉。

推荐阅读:澳模 Essena O’Neill 拒绝社群虚名:别再为了追求赞浪费青春

为什么一定要有“价值”才能被保存?每个废墟都有它的故事

古迹和废墟同样都牵扯到文化保存,但古迹在很多民众,尤其观光客的心中,总是占有比较高的文化地位,但 Ulia 认为古迹和废墟其实就只是名词上的差异,很多地方在还没成为古迹之前也是废墟。

“即便被列为古迹,仍需要好好地保存,不然在观光客心中它也只是一栋破烂的房子。”Ulia 以台中的天外天剧场为例,虽然曾于 2014 年被台中市政府列为暂定古迹,但因为多年没有用心维护,现在内部已变得残破不堪,加上它属于私人财产,所有权人有意拆屋卖地,即便极力争取它有文化保存的价值,仍面临拆除危机。

推荐阅读:落实转型正义!陪原住民族,划回家的路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余秋雨<废墟>

为什么一定要有价值才能被留下来呢?所谓的价值又是谁定的?难道不能凭着它过往所承载的历史,或者单纯因为它有着冻结时光的美、和懂得欣赏它的人产生出火花,所以将它保留下来吗?

我想起了前几年在北美馆曾看过刘芸怡的摄影展《城市幽灵》,她将即将被拆除或进行重建的旧建筑,局部地拍摄成数十至数百张的影像,再经由数位拼贴的方式,将废墟进行重组。在展览说明中她也提到:“让原本在城市里弃置无用的空乏之处,再度转换为一个召唤回忆、潜意识和历史记忆的入口。重新开启废弃空间与城市、历史对话的可能性,在其衰败荒芜之中找寻另一层意义的再生。”

刘芸怡利用文字书写记录个人梦境,填补影像中缺席的故事及回忆;Ulia 则是直接利用连续性的画面,诉说自己心中的故事。两人手法虽然截然不同,但同样都是因为废墟得到灵感进而创作,用自己的作品诠释废墟带给她们的价值与意义,创造废墟的另一种可能性。

树立独特风格,找到自己的定位

拍摄废墟为名的摄影师不胜枚举,但要如何让读者愿意买单,进而成为你的客户,并不容易。Ulia 结合自己“说故事”的能力,开创出独一无二的“故事摄影”风格。

推荐阅读:用喜剧态度颠覆剧场!专访台北艺术节总监耿一伟:“人生是在寻找中,创造自己是谁”

只要你真心喜欢、真心想要做这件事,不会去管市场饱不饱和。

现在市场上很多职业都处于饱和的状态,但 Ulia 表示如果是真心喜欢摄影,你不会去想市场上缺不缺摄影师,就像她原本也只是一名单纯的创作者,凭着对底片和废墟的热爱,一头栽进影像的世界,成为现在的接案摄影师。

每次看底片拍摄的作品,就像拆礼物一样充满惊喜!即使很多张都失败了,但只要有一、两张成功就会很开心,会为了那少少几张的珍贵影像一直拍下去。

在采访最后,我问了 Ulia:现今数位相机普及,让摄影的门槛大幅降低,要具备什么能力或心态,才能在摄影圈生存?她马上就说行动力要强!因为废墟让她了解到,一有想拍的东西就要马上开始筹备。此外,对任何事都要抱持好奇心,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灵感,更要懂得欣赏他人的作品,不要觉得自己最厉害,或是觉得这样拍没什么,因为重点就是你没有去拍。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持之以恒,否则再多的潜能也只会像无人维护的废墟,随着时间逐渐凋零。

注:十三层遗址现已禁止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