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养课题,身为父母妳有不教养的勇气吗?让孩子适性发展学着探索自我,在自己的独特里找到人生中热爱之事物!

华人家庭,多以子孙乖巧有礼,作为有家教的表现。在校成绩优异、举止合宜,努力向学,将来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也算是学校教育的终点。

说来可笑,我便是如此长大之人,小学时总是名列前茅、国语文竞赛也都是冠军,升国中时,念的是美术资优班,在校成绩也一直都是前三名,高中顺利地考取了第一志愿北一女中。虽然说升大学时自愿要报考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而放弃联招,但毕竟也是艺术大学的第一志愿。以当年模拟考的成绩,就算参与联招,要考上台大历史系、人类学系也绝不是问题。

推荐阅读:停止你的“学习目的论”!别让证照奖杯定义你的人生

一路上,要念书考试,当个乖乖牌的学生,对我来说真的是件太易如反掌的事,就算对答案不以为然,并非百分百的认同,但就答题技巧跟推测出题者的心思,都能猜对答案而得分。但是这样会考试读书的长才,在我出了社会之后,其实却造成莫大的损害。

怎么说呢?

毕了业之后,真的没有一份工作叫做读书或考试,就算拥有读书及考试的专长,也不代表能在这个社会杰出的活下去。甚或自认为杰出之处,也不见得为社会所用,而最严重的是,我太习惯体制内,不懂得思考体制外的逻辑,思辨的能力也很有限,没有了考试所铺成的路,就不知要往哪里走去。就算遇见意见非常不合的人,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跟他表达我内心的意见,而最严重的是:缺乏冒险精神。

所以我认识很多智商极高、很会读书之人,但却十数年如一日,了不起升到公司的高阶主管,生活一切安稳,还未 40 岁,便过着类似退休的平淡日子,时光彷若停滞。

推荐阅读:【姐的狂语录】你想过折价的生活,还是无价的人生

我与先生的学历落差也很大,他自嘲一直是在放牛班长大,太懂得后段班学生的心情。我与他相比,其实有很多不足之处,因为一直处在成绩好就代表一切的环境下,其实除了成绩以外的专长,我一点也没去培养。家事总是做的有一搭没一搭,待人接物也常有失礼的地方,对于挫折的恢复力极低,自我学习的动力也不足,尤其是对于未知的事情没有勇于突破的信念,最主要还是害怕失败,我先生总说这就是“好学生的灵”。

于是乎,当我成为了妈妈之后,我似乎不自主却又下意识的,不希望儿子活得像我这般循规蹈矩,样样符合这社会的意。我对他的教育方式几乎是长辈看了人人都摇头,嫌他讲话太慢、头发太长、戒奶、戒尿布都慢人一等,就连好好坐着自己用餐具吃饭,都很难办到。简单的说,就是相当失职的教养呀!

但话说回来,从小这么受师长肯定的我,怎么会不知道怎样做才会符合“社会规范”,怎样才算“赢在起跑点”!?但知道了又如何?如果他的礼貌,只是教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隐藏起对人的好恶;如果他的乖巧,只是教他像妈妈一样乡愿;如果他的循规蹈矩只是让权威可以轻易的对他下手,那我宁可让他顺着自己的性子,做个忠于自己感受的人。

林奕含的事件对所有的父母都是个警惕,如果我们习惯于向小孩下指导棋,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那当他遇到另一个权威逼迫他时,他一定会顺着父母管教的逻辑,噤声闭嘴把自己的意愿收起来,安静地听从上级指示,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生存之道。如果我们习惯听话,以求得在这社会安身立命,那将来遇到要我们作假帐的老板、表里不一的政治人物、甚或是家暴的先生?我们该如何?继续吞忍,扮演一个好员工、好人民、好妻子?

为什么一直问受害者为什么不敢说?让这些坏人逍遥法外?我想过自己的答案:因为怕让最亲近的人发现,那个一直努力维持“美好形象”的自己,坏掉了,而心中潜意识就觉得那个坏掉的自己,那个不被期待出现的自己,是不会被接纳的。而且,不管是师长或是父母,在事件发生的时刻,对受害者来说,他们都是缺席的,面对一个在需要保护时缺席的人,他的某一面真实是被遮盖地。所以他只好继续隐藏,假装这些事情从来没出现过,自己从来没被粗暴地插入,那个穿洋装的小女孩也始终清纯。

推荐阅读:社会集体的内隐信念与道德疏离,让一个个房思琪坠落

之前看过一篇关于公司领导力的文章,文中指出“现在的态度反应儿童时期的家教”,要这些员工感谢当年爸妈教他们要懂得坚持、懂得忍耐、懂得互相牺牲合作的道理。听来像是这些父母教育子女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儿女将来成为别人公司里乖巧顺服、愿意努力配合公司的好员工。但身为父母,我却觉得这样的期待有点奇怪,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好不容易才诞生在这世界上,而一切社会化的过程跟管教跟训练,都只是为了让他在这个社会“安全的活着”?

安全的活着,背后的涵义就是我们要学会佯装自己,不要轻易暴露真实的想法,不要太过张扬,不要与众不同,以至于我们整个社会都在压抑自我,都在不快乐的活着。都在以为别人的生活过得比我们好,都在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都在羡慕别人跑得很前面,都在怀疑自己到底选得路对不对。这其实都是多么浪费资源的作法,不去发展孩子的天赋,而忙着将他变得制式化,忙着让他变得平庸,一直灌输权威式的思想,指导他的种种言行,引导他变得符合社会期待,却不切实际的希望这样养大的小孩,将来能够独立思考,能够充满创意,岂不是缘木求鱼?

在岸见一郎的《不教养的勇气》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到,就是要“接受孩子最真实的样子,协助孩子自力解决人生的课题”

但对我而言,里面潜藏的一个重点是:“是否尊重孩子,把他当成平起平坐的人类”?或是一直认为对方是个不成熟的个体,而自以为是地以这是为他好的心情,对他的人生下指导棋。书中说到“不责骂”、“不夸奖”的教育方式,为的是不要让惩罚跟奖赏成为引导孩子选择方向跟行为的指标,久而久之,孩子只爱做会被夸奖的事,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在没有责罚的时候,就连道德的规范都会不见,在追求被注意的过程中,慢慢丧失自己的初心而不自知。

推荐阅读:把孩子当成大人尊重,他的成长会比大人更成熟

我太明白自己为什么下不了决心好好做一件事,因为只要失去关注,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没有做的意义。或是只说那些别人想听的话,永远无法成为站在社会前面领导意见的人。这都是从小乖乖的我,所失去的勇气。

所以,身为母亲,我只希望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本性折损越少越好。常有人夸奖我儿子的绘画,觉得他有天分,但我说,那只是教育理念的一种表现。若我方方面面限制他,坐有坐像、站有站像、右手拿筷子、10 点按时上床睡觉、走路不能蹦蹦跳跳,我相信他绝对不可能画出那么挥洒自如而充满自信的画。因为他会无时不刻不在思索:我这样好吗?画的像吗?妈妈会喜欢吗?

就因为我不阻止他敲笔跟把墨汁喷的到处都是、不管他要挤多少的颜料、又是如何把所有颜色混在一起,不示范也不打草稿。让他用各样的工具去表现,尽管在他旁边当书僮,又是递笔又是滴墨又要擦手,但他无尽的想像力总是天天都让我惊喜。甚或到了后来,我是看他的用笔用色,不断地检讨自己思想上的框架,不断的自我反省为何思想如此老旧保守?

推荐阅读:做自己才经典!叛逆不羁,何必活成他人期待?

孩子的眼光总是新的,各样的感官都比大人灵敏,记在脑中的事物也不容易忘记。但大人总是以为自己比较聪明,这是许多教育方法最根本的差别。其实不教养比教养更困难,因为教养之后的结果很好理解,也不会超出期待,但是不教养就像不修剪的花草,那样自然生猛的原动力总要突破大人的想像。而我们是否能够被挑战?

身为一个舞台剧的导演,要看一个演员表演的表里合一还是表里分离,是件导演专业份内的事。多少表演者,是无法将内心的情感尽情的展现,一层层的自我保护都是来自这个社会,从不让我们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们连最基本的自我接纳都很难做到。表演缺乏层次,是因为我们太习惯拿出一个假面来应对社会,久而久之,连身体应该有的连动反应都会断裂。很多素人,一上台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似乎从小到大的声音都在告诉他“你不够好”“你不如谁”。

我很担忧,这个国家的表演艺术不会好,因为我们活的不真实。这个国家的经济也不会好,因为我们习惯了阳奉阴违,没有选择自己的最爱成为工作,谁也不会在工作岗位上全力以赴。我们不要假面式的教育、不要权威式的教育、也不要齐头式的教育,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天赋得以被成全,长才得以被发挥,思考跟行为能够独立,才是真正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由阿米尔.罕所主演的印度电影《我的冠军女儿》,为何一上映就全球热销?甚至成为印度史上最卖座电影?我们在观影时所受到的激励,来自于一位父亲勇于承担社会的目光,持续而专注的磨练,最终将女儿推上角力的国际舞台,而逆转了许多印度女性的命运,传为佳话。子女是否能成为一个勇敢而喜爱自己,足以发挥独一无二特长的孩子的重要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个够勇敢的父母!?是否能够在孩子选择不一样道路时,成为他们心灵上最强大的支柱,甚或与这个社会的常识对抗。若我们能,孩子才会敢!

推荐阅读:《我和我的冠军女儿》:印度,告别父权的长路

或许就像爱情一样,爱他的独一无二,而非因为对方企及了所有社会期待的高度,而只是因为他就是他。若人在爱情中总能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与无比的价值,进而展现自己都想像不到的潜能,教育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