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棣导演谈《荼蘼》的细腻到《植剧场》的愿景,他期盼以多元戏剧打开观众对创作与生命的共感,用戏剧扎根未来。

拥有导演、编剧双重身份的王小棣,鲜少接触如《荼蘼》以爱情破题的戏剧,不仅是好剧本、好演员及优质团队的到位,实质上,王小棣是进行一场名为“植剧场”的社会运动,以多元戏剧喂养观众,拒绝提供单一口味的爱情剧。

爱情让人倾慕,正因姿态千变万化

印象中,王小棣的每一部戏都有社会关怀、探讨的浓厚深意,“爱情剧”未曾出现在她的作品清单之中,“因为编剧徐誉庭说,‘老师,我很爱这剧本妳一定要拍!’”她笑说。以《我可能不会爱你》拿下金钟奖“戏剧节目编剧奖”的徐誉庭,不仅会编、制作,早期还是舞台剧导演,王小棣看了剧本后,一方面觉得她的确想得很细腻、很全面,也很欣赏徐誉庭,“不管是题材、戏剧的表现方式一直都在尝试,”王小棣认为剧本有一定的难度,看剧本时孰为虚孰为实、非平行世界、交错进行,不知不觉走进两个选择,淡忘虚实,让人心里有期待。

推荐阅读:【人类图读剧】《荼蘼》郑如薇:人生就是有选择,才如此珍贵

正因叙事方式如此特别,整理剧本时花了一些功夫,“它一定有怎么开头与怎么转折,怎么转折又不会吓到大家、觉得莫名其妙,这个可能弄丢观众的点,正是她最想探索、碰触、尝试的, 尽全力地与编剧讨论,”谈及这次准备过程中,让王小棣印象较深刻的状况。

《荼蘼》是徐誉庭观察时下女性的生活历程,而对王小棣这出戏的意义,不局限在反映某种爱情轮廓,重要的是,《荼蘼》跳脱了琼瑶以来阶级、贫富差距所冲击出轰轰烈烈的爱情、久之形成一套公式化的爱情路数,当中缺少人性、差异性、个性等不同参数,而王小棣也不认为这样“单一口味”的爱情,就代表了台湾人的爱情观,“我从不觉得台湾人对生命的体会是这么地浅薄,但只是在大众文化的表现上就变成受限,每次拍出来的大概就是有种套路,”对戏剧的观察如此,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植剧场”的出现。

推荐阅读:专访徐誉庭:妳要自己的幸福,还是别人的羡慕?

建筑大众文化的希望工程

王小棣感叹电视圈拍摄环境劣化,不禁问自己,我们只能眼看着它如此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于是集 8 位导演群力,从演员训练、多元戏剧开辟、找寻题材开始,每一步都踩得扎实,在她眼中“一部戏剧可说是社会对生命的体会、领悟的表现”,明明身边的创作者、表演者、工作团队的能量,远超过现在市面上看到的,藉此,希望可以将大家的生命力、创作力,解放出来。

推荐阅读:【植剧场X女人迷】王小棣偕明星团队:“我们有最好的演员剧本,值得一部好戏!”

她笑说,这也算是一种希望工程吧!坦言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会改变什么,最主要希望“扎实一点”,加上更多的“互动”,由王小棣这些资深前辈带领, 常常互相讨论、建议剧本,光是“植剧场”剧本会议就花了一年时间,会议上大家互相交流,形成“善的循环”,王小棣希望大家往好的方向求进步,互相刺激推动,都在这园地绽放生命力、创作力,“当我们绽放,别人就会看见”她这么相信着。

她的每出戏,就是一场社会运动

跟王小棣聊起戏剧,即便她回应看似淡定,但掩不住她满腔的热血,说起《大医院小医师》正是能从网路上得到观众反应时,从满满感人的回馈与互动,让王小棣“有种打通血路”的感觉,也因此和工作夥伴宣告:以后我们做的每一出连续剧就是一场“社会运动”;她认为,“戏剧是社会重要的沟通管道”,当一出戏的桩打得深、够深入社会,大家的创作力来回撼动时就会形成波澜;而面对数位冲击,王小棣以更积极的态度因应,她认为需要学习运用这些数位观众的日常工具,主动贴近数位观众,才能重新抓住目光,“创意和沟通都是要不断地磨练的”,互动会越来越频繁,当戏剧通过网路可以扩大我们的想法、对社会生活的感触、对他人的瞭解,戏剧是无形之间可以学习、引起兴趣去探讨。

采访时,“植剧场”第一出戏《恋爱沙尘暴》已播毕,问及是否担心收视率、想要引导观众觉得有成效了吗?只见她露出浅浅微笑说着,“随着年纪,做事也没有这么急了”,对她而言,知道应该要沟通的路,都努力去尝试,并且一直观察,可以再更好、一直努力、一直互相挑战、支持,着手这件事的背后,最重要的是大众文化的扎根,也知道需要时间酝酿、发酵,就不去执着在这上头。

推荐阅读:等台湾电视剧的阳光!专访王小棣:“有人否定你,是你成长的开始”

后记

就像《荼蘼》的人生方案 A、方案 B,以日常的文字,就轻易地扣住戏剧主轴、抓住现代女性的忧思,仔细想想人生在世,的确分分秒秒都在选择,虽然王小棣也大叹当初留在美国的话现在也是大导演了, 但给她再次机会, 仍选择回来台湾, 相信自己的方案 BBest,将自己的、众创作者的生命力、创作力,努力地开到荼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