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重磅亲职性别专栏,邀请《亲子共学性别研究社》的 Christine 与我们分享生活中的性别实践。第一堂课,打开孩子认识性别的触角。

每个人都是陪伴孩子“‘性/别’日常生活化”的大环境

随着阿兜过了一岁生日、阿皮过了三岁生日,我们四人组成的核心家庭也扎扎实实地过了快满三年非常有“性别意识”的亲子共学生活,回想当初被共学夥伴鼓励成立“亲子共学性别研究社”迄今两年多,而因不忍许多用“家长”姿态独尊传统保守固旧价值言论团体成为唯一声音、支持“多元性别无碍、有爱顺理成家”成员汇聚的“进步教育家庭联盟”也成立一年了。

与其说这些围绕着“性/别”的各种自主共学活动、社团议题讨论发酵和倡议联盟集结,是在“教孩子‘性/别’”,倒不如说我们这一群亲职,是在跟着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让‘性’日常生活化”同时,顺势培养出一个陪伴孩子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其实就是:妈妈、爸爸、阿北、婆婆、公公、舅舅、姨婆、嬷嬷、社区物管、爸爸公司同事、音乐律动课老师、共学团妈爸、倡议团体的同温层、大众交通工具工作人员、台北市政府公务员、公园游戏场景观厂商、邻里儿童图书馆使用亲子等等,这个清单可以很长。当然还有,现在正在阅读本文的你。

此时此刻的台湾大环境:“性/别”被极端化地异常处理

每一个个体,都是各种脉络背景下的有机生成物;每一个家庭,都是各类意识形态萌芽生长的培养皿;每一个社会,都有迥异多元的价值取向在同时蓬勃发展或衰退凋零;每一个世代,都有层出迭起的思想议题在被批判思辨并引起对话讨论。

然而,我们此时此刻身处的台湾这个大环境,面临的是许多专制威权的决定自己人生幸福与否仍不满足,要介入下一代帮他们定义什么才是唯一幸福的“家长”、是许多霸道独断跟孩子声称自己是以保护家庭价值之名,却行使禁锢孩子身心灵之实的“家长”、是许多虚应谎称孩子眼前所见的黑白蒙蔽,就是雨水和阳光交合才能看见的彩虹、是许多设下既定歧视框架让孩子放弃或扭曲自我认同,要以得胜之姿才是人生唯一成就结果的“家长”。

这时候,战战兢兢地避免、轰轰烈烈地抵制“性/别”被极端化地异常处理的“家庭一份子”如我如你,是因为孩子才成为妈妈的你或成为父职的你,绝对不希望“家长”名衔沦为“孩子教育、家长决定”这种非得事事顺我们的心、如我们的意的“一家之长”单一定义,而是要积极负起亲职义务及责任,陪伴孩子去面对去迎向变化莫测、多元多采世界的各种真实存在面貌,例如同性性倾向的真实存在、无性恋者的真实存在、跨性别的真实存在,以及他们真实存在但却不被尊重、不获平权的面貌。

延伸阅读:性别观察:老师干嘛露奶?小孩与大人的性别再教育之路

亲职如我们,仅仅只能声称自己早生一步,但是要力求跟孩子积极对话,形成民主、平等、“‘性/别’日常生活化”且拥抱进步价值终极关怀的家庭环境。

刻意不学?刻意教学?还是要不经意地从日常生活中习得?

对我的孩子阿皮和阿兜而言,“性/别”没有刻意地“被教”,反倒只是日常生活中重要不可或缺但也时常仅仅枝微末节的一部分而已。

看着妈爸稀松平常地跟他们一起裸体洗澡、掀衣亲喂母奶、裤子一脱上厕所大小便、阖家看着电影中伴侣性交画面反应就像看到伴侣一同去超市购物,就像呼吸吃喝拉撒睡醒玩一般,也不会有因为“性/别”衍伸出的固着刻板印象(例如,男性穿着粉红色就会被笑,所以不能穿自己喜欢的颜色;或是,非得再三确认对方为女性后,用“姊姊”或“妹妹”来称呼一个有其名姓的人)来规定、训示、教导甚至责罚孩子,而忘记了“性/别”只是身为生物及人类的一个重要元素,任何文化用社会建构的方式来贬抑任何性/别,使其成为从属的劣势地位,或逐渐扭曲异化其存在,都是我们努力排除在“‘性/别’日常生活化”之外的。

对照于以上开明态度,许多极端保守或坐拥特殊因素的家庭,“性/别”反而是刻意地回避“被不教”或刻意地“被教成某种样貌”,像是不要认识、碰触和购买保险套就不会“鼓励”性行为,但真的到了做爱时却对安全防护措施一无所知,于是增加怀孕可能及染病风险、或是,女性要穿裙子坐要有坐相,要双腿并拢,否则会被性骚扰,保护自己不被侵犯是女性自己的责任,贞洁只有守住才是干净美德,否则被性侵就是自己肮脏不遵妇道,将“性/别”给羞耻化、妖魔化、罪恶化、纯洁化、神圣化或是禁锢化。

同场加映:教孩子前先教自己!从课纲谈起,给自己上一堂《性别平等教育》

虽然说来都是每个家庭自主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但如此大费周章的围堵或偏激做法,极有可能要同时搭配为数可观的“似是而非、藉口罗织”来约束管制孩子,对“性/别”的无端担忧恐惧而言行举止长凄凄,耗尽亲职照护者反而坦荡荡后能够拿来和孩子轻松愉悦共处同乐的精气神心力灵。

性/别,就只是开始据实以告地和孩子如实对话讨论而已

举例来这么说吧!上个月时,我的月经在一个微凉的早晨来了,睡醒发现经血弄得我的内裤都湿透,赶忙跳起身到厕所冲洗,结果被我窸窸窣窣吵醒的阿皮看到我那狼狈样子之后,轻轻“哎哟”了一声,揉揉眼睛起身下床,就陪我去厕所脱内裤、换新内裤,拿卫生棉条和卫生棉。

我坐在免治马桶上冲洗外阴部的同时,他睡眼惺忪地仍自告奋勇帮我拆开卫生棉包装,同时还有心思问我:“李美艳,你怎么没有用月亮杯?”

我回答说:‘喔!因为今天早上我们要出门的行程有点赶,上个月我塞月亮杯进阴道塞了好久,你记得吗?还弄得脚踏垫都是血⋯’

阿皮:“呦~~~我记得!”顺手把拆封好的卫生棉拿给我,我接着想塞一点教育意义,就多说了一句:‘不过,用卫生棉还是很不环保,为了保护地球,下次我还是会用月亮杯啦!’阿皮点点头。

没想到,下一秒,他竟戳戳我充血肿胀的凸出小腹,反唇相讥说:“你有小杯比了喔?!”我悻悻然地回答:‘我不想再有小杯比了啦!有两个已经够了!而且,月经来了怎么会有小杯比!卵巢排卵没有遇到精子,就不会变成受精卵,子宫内膜就会剥落出血,变成月经流出阴道了⋯’

阿皮:“然后就流血在卫生棉了⋯”我点点头。不久,阿兜被声响弄醒,我帮他换下包了一整夜的尿片,他欢欣地翻身到床的另一端,笑盈盈地摸着扯着阴茎让自己觉得舒服,我问道:‘阿兜,你摸完阴茎就来包尿片了,好不好?’然后等待,而阿皮则在一旁不以为意、习以为常地玩他的玩具,等待我完成阿兜的基本照护,准备一起到客厅做早餐、吃早餐。

这就是“‘性/别’日常生活化”之下,一日之始的再普通不过的寻常对话。

对所有看不到内容物或华美不实的包装,保持批判性警觉

若是对“性/别”反而刻意地“不教”或“教成某种样貌”,不论目的是将“性/别”给羞耻化、妖魔化、罪恶化、纯洁化、神圣化或是禁锢化,亲子之间永远在某些时刻打上马赛克,无法坦承以对、亲密相依偎,孩子的身心灵健全来自满满的爱和知能充足的“性/别意识”,避免“性/别歧视”透过各类教育形式移植入脑入心,而不是洗澡时总有一块浴巾遮着、更衣时总要遮掩躲藏、观影时总提心吊胆遇到即便是盖着棉被的床戏、100% 全面防堵、保密防谍得心惊胆颤。

或是,要在想像力的层面花上十倍百倍的力气,例如找到类比女性生殖器官的花朵,然后告诉自己有女性生殖器官的孩子,他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百合花,月经来了就变身成为血根草,被开苞前要记得自己是颗含羞草,被开苞了的话又会变身成为捕蝇草,因为追求者如苍蝇般飞来之类的现代童话故事。

推荐阅读:一位妈妈眼中的多元性别教育:身而为人,不用活在框框里

倒不如,认真地花这些心思气力去思考推动,要怎么抿除所有无意有意的性别偏见及刻板印象,像是“让玩具就是玩具、让绘本故事就是绘本故事”,不需要让厂商用谁适合什么来推荐行销给你差别待遇意识,没有女性就该玩啥读啥、男性就该玩啥读啥,类似这样的“翻转故旧思维运动”,就能把深陷“性/别无法自主”教养炼狱的亲职救出来,救一个妈妈就为大环境增加一名生力军,救一个爸爸就为大环境增添一个好队友,让我们转移“教孩子‘性/别’”这种视角,用培养一个陪伴孩子的大环境的立场,让自己成为满满“‘性/别’日常生活化”大平台。

性别平等是:进步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元共融

再一次,放弃十分无奈又万分辛苦的为难自己和孩子吧,“刻意不教”或刻意“教成某种样貌”的家长回头是岸,不如就让“性/别”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让亲子对话讨论能够踏实又如实,让亲职负起责任义务的是陪伴孩子面对真实,让整个大环境都能在灯光打亮、气氛融合、轻松自在又无拘无束的状态之下,用进步开放的言语行为来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社会,迎向“性/别平等”、多元共融的未来台湾大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