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贞教育去反思性教育的可能性,面对情欲不该只是“学会说不”,而忘了教育背后的情感连结与安全亲密关系。


图片来源:数学想想

作者|李庭芝

曾经看过一出学生制作的舞台剧,剧情改编自导演在高中时期的亲身经历──她曾经立下婚前守贞的誓言,但当时的男友却不断用各种理由想说服她,最后她同意与男友发生性关系,回忆起那段经历却悔恨不已。

观赏戏剧的过程中,除了心疼,更多的是心惊。剧中男友所提出的理由是那么似曾相似,让人觉得可怕:“妳不给我就是不爱我!”、“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那么保守?”、“性是美好愉悦的,也是维系感情的重要关键!”我想到以前曾经羞于承认自己对肢体接触的恐惧,唯恐被嘲笑是老处女、老古板;明明不喜欢露骨的黄色笑话,却也得假装自己喜欢这样的幽默,否则我就会被放逐到史前动物区,成为他人排斥的对象。

推荐阅读:如何思考性这件事:爱与性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同时又觉得自己似乎正在不断退守底线。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与防御,唯恐有不幸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我不能拒绝,因为“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那么保守?”

因此乍看到彩虹妈妈们的主张,尽管对教材内容并不认同,心里却可以明白她们的恐惧。我并不知道男性的成长经历如何,只是做为一个女性,这个世界上似乎有太多的陷阱、太多的恶意。保守的教条固然是箝制,进步的思想有可能转瞬就化为逼迫妳同意的武器,比如前阵子辅大心理系的争议事件中,代表进步思想的教授在第一时间引入如“情欲流动”、“从自身经验学习”等前卫的理论,却让受害者的伤痛在理论中被扭曲、忽视。

然而,如果我们就因此将时光倒退,重新提倡健康、干净的守贞教育,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仔细审视教材过后就会发现,书中内容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只怕刚好会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

推荐阅读:脱裤、变装,和性别学校教育

只要知道说“不”就好?

翻开爱家文化事业基金会的《青春无悔》课程教材,洋洋洒洒罗列了七个单元,想表达的事情只有一件:婚前性行为是不好的、罪恶的,你的人生会因为婚前性行为陷入万劫不复,永无翻身之日。例如第二单元的问卷要求学生先填写自己未来十几年内的人生规划,再填写“如果有婚前性行为,我的目标和梦想会变成怎样?”,两个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事情,在这里却硬是扯在一起,再搭配接下来性病、堕胎好恐怖等课程内容,此处想诱导学生填写什么样的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

性病、未婚怀孕、堕胎或生子的挣扎──去否认婚前性行为有这些黑暗面,一味地说性是美好愉悦的,应该要勇于探索情欲等等,无疑是不切实际,某方面来说也是逼迫家长甚至孩子去否定自己的恐惧。许多家长想必都有听闻过类似的事情:因为堕胎而死亡或永久心理创伤、或是决定生子却被迫中断学业,困在贫穷之中无法翻身。

推荐阅读:大人与孩子都该修的一堂课:正因为有性焦虑,更需要性教育

去理解这些风险是一回事,但是在《青春启航》与《青春无悔》等教材当中并没有意愿带领学生认识问题,而是处处充斥毫无逻辑的恐吓。这样的恐吓真的能带来他们所宣称想要达到的效果吗?举例而言,在《青春无悔》第四单元〈婚前性行为带来的结果〉当中一页,列出几点所谓“有关保险套的事实”,像是:无法完全屏除感染性病的风险、无法完全避孕等等,除此之外就没有再进一步介绍诸如性病的种类、传染机制、保险套为何有效/无效。

也许教材设计者认为夸大没有前因后果的统计数字,可以恐吓学生得出拒绝婚前性行为的结论,然而讽刺的是,在守贞教育盛行的美国,曾经有研究追踪调查立下“真爱誓约”的学生;他们在签下誓约 5 年后,因为较不愿意使用保险套、避孕药,或是缺乏相关知识,感染性病或非预期怀孕的机率反而偏高,也较不愿意接受筛检与积极治疗,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注)。

而在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所发行的《青春启航》教材当中,也有类似的恐吓。在第九站〈皮格能西村〉中,用标题为“三思而后行”的粗糙表格要学生填写未婚怀孕会有什么“后果”,完全不讨论如何避孕、如何检验自己是否怀孕、如果怀孕该怎么处理等等,彷佛怀孕是不可言说的隐疾,一旦染上除了等死别无出路。

推荐阅读:性别观察:老师干嘛露奶?小孩与大人的性别再教育之路

“所以要拒绝婚前性行为,否则未婚怀孕了妳的人生就毁了喔!”如果这些观念的影响只局限于青少年时期,那也就罢了,可是没有一种教育烙下的印记是暂时的。这些恐吓大部分建立在对女性的母职想像──没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杀死自己的孩子必然会受到永久的身心创伤,如果没有,那妳就是不爱孩子的坏女人,应该要立刻被谴责、被攻击。这样的罪恶感不会因为成年、结婚就消失,反而让女性需要不断焦虑自己是不是“全人智慧”的母亲,即便是在婚后因为经济或健康因素而选择堕胎,也常需要承担过多的罪恶感与道德谴责。作为一个正式的教育课程,却教导这样严重戕害青少年身心的内容,是不合理的。

而因为堕胎或出养都被染上道德色彩,不论青少女或成年妇女要做出此类决定时,都不容易取得公开透明的资料做参考。荒谬的是,合法又安全的口服避孕药已经上市多年,但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恐吓、学校遮遮掩掩的态度,使得青少女不易获取相关资讯,也不知道该如何购买。

推荐阅读:教孩子前先教自己!从课纲谈起,给自己上一堂《性别平等教育》

所以这样的守贞教育,从生理层面来看,并无法真正达到其所宣称的效果:性病防治的关键除了禁欲,更需要安全性行为的知识;预防非预期怀孕,除了禁欲,更重要的是对各种避孕方式的知识。

我们不可能强迫身体完全没有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正常欲望,守贞教育却试图用教条为这样的正常生理现象增添罪恶色彩。为此我们创造出两种畸形的心态──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敢尝试,甚至为了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变化与欲望感到罪恶的人;或者同样一无所知,从真真假假的资讯中尝试自我教育,却未必能正确减低风险的人。


图片来源:Flickr 图片作者:Enrico

情感教育不教情感

此类教材另一个更重大的问题,是将所有内容泛道德化。如果将整份教材读完就可以发现,倡导拒绝婚前性行为的理由并非真的如其所宣称的,是为了预防性病传染或避免非预期怀孕,而是为了“将第一次留给真爱”、“建立神圣的婚姻与家庭”这种毫无逻辑的道德价值。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协会于今年十月二十九日的声明稿中提到:“课程.......符合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所订能力指标,涵盖‘性教育’、‘情感教育’、‘同志教育’等面向的教材。”如果以这个标准来检视,协会所出版的《青春启航》可以说是完全不合格,当中错漏、谬误甚多,也没有真的涵盖到声明稿中所提的三个面向。

以“情感教育”为例,尽管教育部并未明文规定情感教育,但就字面上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大方预期,在接受过包含有情感教育的课程后,学生至少会具备一些能力,比方说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以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学会如何表达与沟通等等。

而《青春启航》的教材内容有什么呢?勉勉强强构得上边的章节,大致上是第六站〈美的冒泡王国〉与第十一站〈美丽极海湾〉。在〈美的冒泡王国〉里,宣称要教导孩子分辨“不同的人际关系”、“迷恋与真爱的差异”,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是细看课本内容却可以发现其中偷渡许多具有伤害性的内容。

推荐阅读:你该重修的《性别平等教育》:不要再有下一个彭婉如与叶永鋕

例如题为“友伴关系知多少”的连连看学习单,声称是列出各个成长阶段中不同的人际关系特征,却刻意在文字中凸显“同性”与“异性”等字眼,好比婴幼期的孩子喜欢与同性别友伴玩在一起,青少年后期的孩子渴望与异性约会。这样谬误不通的理论从何而来?经得起学术上的检视吗?如果一个青少年喜欢与女同学谈论偶像剧,又或者青少女想要加入男同学的电玩话题,当教材将所谓的人际关系特征化为学习单上毫无根据的标准答案时,孩子接收到的会是什么样的讯息?是否要不断怀疑自己是否正常,因为自己是那么不符合标准答案?

这份学习单甚至排除孩子的渴望约会对象会是同性朋友的可能,不需要亲口说出同性之爱有多不正常,就足以看出教材暗藏的立场:只有一男一女的恋慕才是正常,其余都只是还没长大的标记而已。

同一章节后半则要求孩子学会辨别迷恋与真爱,罗列了四个情境图请同学分辨,最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就是一对男女穿着婚纱西装走在红毯上才是真爱。确实,其他图像所呈现的如单恋、追星、一见钟情等情境,并不构成一段交往关系,然而这并非是不是真爱的缘故,而是这三种情境都是单向互动。而为什么结婚就是真爱呢?根据何在?倘若班上有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经历过家庭失和,这样的课程内容对他们的伤害会有多残忍?

接下来是“如何分辨迷恋与真爱”的对照表格,内容又更让人哑口无言。是的,表格当中有些语句或许是对的,例如关系不应该只是受到对方外表的吸引、不应该太快坠入爱河、不应该在关系里自我中心又充满分离焦虑。然而谁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这些经验?许多成人处理感情问题都未必有如此成熟冷静,又更何况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心知孩子有可能会发生这些问题,应对方式却是告诉他们: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因为那不好、因为那不是真爱。我们有尽到教育者的责任,帮助孩子准备好,告诉他们随着青春期的出现,会有哪些对爱情的憧憬与烦恼以及该如何面对吗?

在该让孩子学会辨别一段关系如何开始、如何结束、中间过程该如何相处经营的时候,守贞教育却教导孩子什么都不要学,只需要耐心等候真爱,必然会有丰硕美好的未来。在第十一站〈美丽极海湾〉中,特别强调这个模棱两可的真爱有多重要,并要求学生填写“憧憬的浪漫婚姻”问卷,去想像心目中的“对的人”以及婚礼的样貌。

推荐阅读:【周芷萱专文】为什么女人的性珍贵,男人的性浮滥?

教导学生跟幻想伴侣谈恋爱是哪门子情感教育啊!

这些课程的影响同样也不会局限在学生时代。婚后就算被恶言相向,却因为被“结婚以后持守永远的约定不断经营真爱直到一方离世!”困住而不愿离婚的惨痛故事,已经是老掉牙中的老掉牙;有时也会听说明明知道伴侣不断与异性单独出游,也一再被身边友人告知伴侣不诚实,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因为“当他(或我)与其他异性单独相处时,我(或对方)会觉得不妥,但双方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下沟通。”;又或者相信真爱就是“无私、无条件、对等的关怀对方心里常想的是如何去满足对方的需求。”不断要求自己必须无止尽牺牲,直到连伴侣都有压力,或是抓住这个教条逼迫伴侣付出,成为一段充满压迫的关系。而上述的教条,可都是教材里写的啊。

青少年在情感关系中会面临到的种种情境、烦恼,在此类教材中付之阙如,真正应该教给孩子的能力──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等等,全部推给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甚至可能不存在的真爱,彷佛结了婚就什么都会了,这是教育者的懒惰与不负责任。

是教育还是道德规训

有时进步的观点未必是实用的,也许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够完整理解;但绝非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就能回到所谓“纯洁、干净、健康”的童年。大人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恐惧与担忧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这些声称要教导孩子避免身心危害的教材,内容却只有满满的恐吓,意图在孩子身上烙下扭曲的思想,腐蚀他们的未来。我们在教材中学会,只要失去了“珍贵的第一次”就不再纯洁,哪怕在是非自愿的情况下;学会只有一夫一妻的家庭才是正常,而且必须持守真爱不得离婚,哪怕是被家暴或个性根本不适合;学会性欲既不正常又肮脏,就如同拥有性欲的你一样。

推荐阅读:教育、堕胎、FreeTheNipple:德国女权百年革命

教材声称要教导孩子掌握自己的“身体自主权”,课程内容却完全相反,要求孩子将身体自主权交给不知道在哪里的真爱──因为“珍贵的第一次”是要留给真爱的礼物,所以要好好爱惜,要持守贞洁。于是我们创造了某种软弱无力的怪物,没有自己的意愿、没有自己的决定、甚至不能拥有知识,为了未来终日惶惶不安,又无时无刻充满罪恶感。

我们想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如果我们不断地剥夺孩子理解的机会,不断反覆:外面的世界很危险,绝对不要出去!那么当危险来临时,我们就是将他置于险境,无所适从。而这恐怕正好与许多家长所希望的结果背道而驰:我们希望能培养出面对问题无所畏惧的勇气,却意外将他变成了面对问题一无所知、任人宰制的羊群。        

注:
资料来源为《性别平等教育季刊》第七十四期〈让研究证据说话│为什么贞洁教育无效又有害〉:“......虽然“真爱誓约”学生的性伴侣较少、初次性经验较晚,但她/他们进行性行为时,因为较不会采取安全措施,且较常从事口、肛交,所以跟未受贞洁教育的学生比起来,感染性病或非预期怀孕的机率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