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侵议题因“师铎奖的退休国小校长被控性侵七岁侄女”新闻延烧,面对层出不穷的儿童性侵案件,我们可以做得比想像中更多。

人本教育札记在女人迷刊登〈全校包庇的教室性侵案:曾经强暴我的老师,成了育幼院院长〉、〈被诱奸的少女成了师生恋:老师拿 A 片给我看,接着强暴了我〉后,许多读者问,怎样才能将狼师逐出教育?怎样才能还给孩子安全的成长环境?

受到性侵的少女不是个案,狼师从校园流窜到补教界。

3/30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并案审查补习及进修教育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国民党立委柯志恩表示,有许多在补习班涉及性侵、虐童的狼师、虐师,却因缺乏管理而四处流窜再犯,要求教育部应建置通报系统平台。

“全国短期补习班立案约 1.8 万家,由于管理不彰,屡屡发生性侵、性骚扰、体罚虐童、集体中毒、无照经营、设备消防不及格等乱象,严重影响就学幼儿及学童的权益。”——柯志恩

事实上,无论在补教界或是校园,光是今年三月,新闻报导层出不穷:

狼师历史有恐龙法官、还有位高权重的教育高官们相护。3/28 新闻报导一名得过师铎奖的退休国小校长,被指控性侵害年仅 7 岁的侄女,以“辅导课业之名”对女童伸出狼爪,法官审理此案时,居然认为双方是合意的,只因女童说:“被告(姑丈)不知道我不舒服或不开心”。女童陈述:

“上国小前,姑丈开始教我功课,那时就会摸我身体,会用手从我衣服下面伸进去摸,有摸到我的胸部,他也有将手从我的裤头伸进去我的裤子里面,摸我尿尿的地方,只要他来我家教我功课,就会摸我。”

“我去他家上课的时候,他会带我到二楼,叫我把衣服通通脱掉,他自己也把裤子脱掉,他把他尿尿的地方,放进我尿尿的地方。每次做完都会给我一些文具或现金一百元,还要我不准跟爸爸妈妈说。”

在当事人的谘商辅导纪录记录:“个案(女童)因为在意课业成就表现,对于权威角色较害怕。因此面对问题时,选择压抑或隐藏的情绪来因应,甚至为了呈现讨好角色,会避免表现内在真实想法,担心说了会被不喜欢。而个案在创伤事件中出现价值观混淆之情形,即便知道行为人(姑丈)对她作出此行为是错误的,仍选择忍耐。”

这位女童的心声,也是多数被性侵害、性骚扰学生的心境,这些被伤害后却不敢发声的孩子可能有以下理由:

以下几点受害者表现,可以让我们在事件发生时意识孩子异样的征兆:

狼师与性侵害者的关系复杂,可能将性与攻击及暴力结合,以虐待、折磨受害者,并从其中得到快感。另外两者的关系中加害者藉由性来控制受害者,加害者比受害者有更高的社会权力,受害者更容易臣服及顺从他。另一种加害者,以表达内心的无助来达到性行为,以甜言蜜语诱骗孩子。

即使孩子走出上述的心理障碍,开口说明,也可能遇到环境给予他的二次伤害,重新咎责回自己身上。

面对性侵受害者、特别是尚未拥有“对错价值观”的小孩、未成年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协助与关注,如果发现身边有受害者或是狼师,我们可以:

陪伴受害者,我们可以做得比想像中更多:

民国 99 年,白玫瑰运动向司法倡议——我们的国家不配拥有纯洁的孩子,七年以后,儿童性侵议题犹在,社政与司法努力的速度跟不上孩子从结构之网掉落的速度,我们必须监督教育系统与以身作则:

教育机构严谨评估任用职员,查阅是否有性侵害、性骚扰前科(各级公私立学校、幼稚园、托儿所,或是儿童少年福利机构,以及合法立案的补教机构和安亲班)。在校园尚未有正规性教育前,家长更必须以正面态度让孩子认识性、认识多元情欲、辨识身体的界限与自主性。

最后,记住以下受害者的真实呼救,我们必须提起黑洞里的孩子,继续走下去。

陈洁皓回忆三岁时被奶妈一家人性侵:

奶妈、奶爸与他们的儿子和女儿性侵我,将我作为他们的性玩具。我记得一开始的时候,奶妈会在床上抚摸我的阴茎。那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害怕,只是觉得很舒服,而且很想“小便”。

林奕含改编真人真事书写 13 岁小女孩被捕教老师强暴的故事:

“……她要糟蹋自己。她不知道她花了大半辈子才接受了一个恶魔而恶魔竟能抛下她。她才知道最肮脏的不是肮脏,是连肮脏都嫌弃她。她被地狱流放了。……”

这只是无数被消音的受害者其中微弱的声音,受害者被听见不该是幸运的特例,幸存者从深渊里被捞回来的不该是侥幸。那些因“顾全大局”刻意忽视的世界背面,那些因“尊师重道”被忘记的正义,我们该一个一个讨回来,看见真实是疼痛的不忍的,也是必须的。

最后有这么一句话,愿我们都记得。

【性别小百科】白玫瑰运动

2010年9月25日在台湾发动的一场连署抗议游行,因“高雄县男子性侵图书馆六岁女童案”的不公判决引起社会反动,多起的儿童性侵轻判案件造成年幼儿童心理与生理的伤害,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汰换不适任的法官,并建立性侵案件专家证人制度以维护儿童人权。活动诉求为以下:

  1. 呼吁政府当局重视判决造成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
  2. 推动法官任用、评鉴与退场机制。
  3. 建议修改司法案件审理机制,改为陪审团方式审案。
  4. 谴责司法黑洞,抗议违背道德公义的判决。
  5. 期盼团结民间众人力量,为下一代创造出清廉正义的司法殿堂。
  6. 没有任何政治立场,只为台湾公平正义发声。
  7. 就事论事,避免人身攻击等言词;以讨论代替咒骂,客观讨论司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