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导师性侵事件谈起,反思父权文化下渴望被爱的依附关系,试着肯定自我,在爱人之前先让我们爱好自己。

亲爱的,最近看见一则再度讨论心灵导师性侵女学员的社会事件,看了内容让我很头晕,身旁的朋友超级愤慨,我想也许我也该写写东西。内容谈到一位男子参加过六堂心灵课程,就开始开班授课,学员不乏高知识份子的女性,谎称需要私密调教而带她们到旅馆性侵。

我想这样层出不穷的社会案件短时间内不会结束,高等教育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们,也不一定具备辨识能力或者自我保护的能力,能够避免这样的骗局,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推荐阅读:辅大性侵案反思:为何“保护自己”成了性侵犯的护身符?

在我这几年所办过的课程与讲座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件事情,的确,来参加课程或谘询的,有大部分是女性,有人很幸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走上觉醒与探索,我陪伴他们流泪看着他们挣扎和痛苦,而一步步他们拥有更清晰的人生目标,不再被人左右。

但不可避免的,仍有一部份的人,他们依旧等待着被爱、被照顾,是的,被照顾是舒服且安全的,你似乎等在那里就有人给你臂膀和胸膛,带你离开原本不被重视的环境,让你不再感觉自己被否定,只要有这个人的存在,你的生命就改变了,但往往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因为对方仍会用各式理由离开你。而也有一部份的人,渴望的不是探索自己,而是想要直接知道生命的答案,未来的恋情或者下一段桃花。

因此,他们会求助于各式的命理与所谓的“心灵导师”,尤其在男性导师身上,他们感受到像父亲般、男性长者的支持,是原本父亲没有给予的,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爱被理解,不论他们的教育层级,只要他们深层的内在有一块空缺和被忽略的伤痛还未疗愈,就容易将导师视为替代性父亲,在他身上寻找被爱的可能,又或者,他们深信导师身上的“神性”、“魔法”等疗愈力,让他们可以在“短时间”拥有自己一直不曾拥有的,例如勇气、自信或被看重的价值。

推荐阅读:全校包庇的教室性侵案:曾经强暴我的老师,成了育幼院院长

可是亲爱的,所有的心理特质,都是学习与练习的过程啊!所有的安全感、价值感和自信感也都是在你一步步爱回自己的时候,才能逐渐建立起来的,可是当你还等在原地寻求被爱时,你又怎么能回到自己身上爱自己?

所以这种寻求被爱,没有人可以帮你停下来,因此有人“不断”寻找老师,寻找解药,寻找心灵的平静,却不知道所有的解答都在自己身上,是你也需要去看懂你内在的不平静,去修复自己的伤口。

这个社会事件将不断发生,因为这些寻找爱的人不断被养成,就有机会不断创造出受害者,可是究竟是什么社会现况造就出受害者,让神棍或狼师有机可趁?

第一:如果我们的教养文化不改变

在实务工作中遇到太多来自重男轻女家庭的女性,因为被遗忘的恐惧,还有被否定的价值,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磨难,他们往往非常努力,为身旁的人付出只为了寻找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需要,因此最后心力憔悴又深感痛苦。

当我们的教养文化里一直在无意识的传承,不被爱的女孩成了母亲,一样会复制不爱女儿的历程,拥有太多爱的男孩因为感觉压力和沈重,却在家中缺席,而让女孩更渴望父亲的爱,更纠结于和母亲的关系,当家中给予的爱不足,他们会不断向外寻找,更遑论在缺乏爱的自己身上寻找爱自己的方式。

那份“被忽略”以及“我不够好”的心灵伤痛,是会让人渴望寻求慰藉和支持,心灵课程则提供某种程度的慰藉,让人在过程中感觉被理解,而会形成一股依附,而当老师是“稳定与自觉”的时候,的确可以在课程里获得疗愈性的依附关系,让人在过程中重新感觉被爱,而有能力把自己爱回来。

推荐阅读:是依赖还是爱?五个关系心理学让你越爱越强壮

可是当这种依附关系或治疗性关系被滥用,加上所谓的“神秘疗愈”和“权威形象”,就会形成所谓疯狂式信徒的关系,让人不可自拔地追随。

英国的一名社会学教授 Lorne Dawson 说,人们参加这些“神秘活动”,往往是因为这些活动和“身份认同”相关。人们想要从中获得一种对于自己身份感到安全的认同感。通常是当人们对自己的个人身份认同产生怀疑,而周围的环境无法提供给他们相应的支持和指引,来帮助他们确认自己是谁的时候,人们会去寻找这样的“神秘权威”或者“更高的力量”。

“这个‘神秘力量’提供什么至关重要。如果内容对了,人们在这个组织里面能够感受到很多好的社会支持 ( social supports ),人们就会在其中相信任何事情、做任何事情。”人们在寻找 Guru 这样的“神秘力量”,但其实人们在寻找的是友谊、身份、尊重和安全感。

这是在 Kumare:The True Story of a False Prophet(库马里:一个假先知的真实故事)的探讨文章中所摘录的内容。

真正具有疗愈性的关系,都该是有目标有终点,终点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觉醒,觉醒于没有人可以陪我们、照顾我们一辈子,自己其实是最有力量的存在,也是最强劲的救赎和解药,但我们往往在早期教养中被断了脚筋后,开始向外渴求那份救赎,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的。因此没有改变的教养文化,没有觉醒的教养者,还是会继续创造到处寻找爱的孩子,家庭的支持还有自我的疗愈,其实是最有力量的,在疗愈过往中开始爱自己和心疼自己。

第二: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改变

有人在愤慨高等教育失败,而这是教育经常疏忽的一环,如何帮孩子认识自己,重视自己的感受,进而保护自己,当我们不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与方向时,又怎么会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身上的感受是重要的,他们可以为自己的感受发声,甚至当他们的身体感觉不舒服时,是可以起而为自己捍卫的。

当我们的教育只追求标准答案时,又怎么能启发他们去思考去长出自己的独立意识,去学会分辨?因此独立思考的欠缺,让孩子经常处于需要“接收”的状态,不容许质疑“权威”,甚至会否定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因此在发声更加困难。当然学术教育里,也经常欠缺情感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情绪,甚至排解自己的情绪,经常在孩子有情绪时所面临的是:“你好好念书就好,想这麽多干麻?”

有情绪状态成为胡思乱想或想不开,让更多人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更失去捍卫自己的机会。

推荐阅读:写在台铁爆炸案之后:每个人都有渴望被理解的悲剧

因此当这群渴望爱的孩子,被爱淹没也好(有人很关心很看重你),被痛苦淹没也好(被自己的生活压榨),就立刻失去原本的判断力与理性,因为害怕自己陷入“不理性”“想不开”的恶性循环里,就只渴望抓住浮木和救赎,只要自己不再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情绪。

教养,该让我们懂得爱自己,教育,该让我们懂得保护自己,为自己伸张,但一次次,我听见是教养与教育,让我们成为无声或无感的人,却无法掩盖深层内心的寂寞和伤痛,进而投身在“神秘活动”里,为自己的不安全感,寻找安全的依靠。

亲爱的,请不要一直叹息,也请有意识地停下不断抓住爱与追寻爱的举动,为自己起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