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性别观察】笔记,带着激励自己、影响环境的起心动念,将由短篇与大家分享以性别出发的时事观察。情人节谁买单?在这个举家欢庆的日子里,大量消费的何止情侣,单身者更是毫不手软。

巧克力是入门,鲜花大餐是基本,送什么礼可以送到心坎里,往往是每个情人难言之隐的痛。

情人节在各国习俗不一,进口来台湾,爱过节庆的台湾人大熔炉了所有情人节奥义,有人说西洋情人节男人送礼,白色情人节女孩回礼。在学生时期情人节更是充满告白气氛的节日,流传着一种以收到的礼物卡片份数象征人气的文化。

2015 年跨国购物网站乐天市场今曾公布全球情人节礼物调查,发现亚洲人期待过情人节更甚欧美,其中台湾民众热爱过情人节全球排名第二,仅次印尼,且台湾丈夫送礼大方指数居冠,送配偶情人节礼物金额平均破万元。然而你可能没想到的是,花钱不单是伴侣的事,大量单身者,在这个节日蠢蠢欲动。

从单身者与双者者的消费动机,我们进一步思考,当代送礼经济有什么奇妙之处。

单身双身都花钱

除了台湾人为爱过情人节数一数二,购物网站的调查也显示,亚洲男性对女性大方,其中台湾男性平均花 10,430 元买情人节礼物送女性,更表示台湾女生很懂得宠爱自己,平均花费 5,175 元送自己情人节礼物。

单身万岁这句口号喊得好,情人节商机不止瞄准爱侣,更要看向逐年上升的不婚单身者。

“我喜欢看到自己赚的钱... 挂在我的衣柜里。” —《欲望城市》女主角凯莉布雷

单身者过情人节买礼送自己说是“犒赏”,广告业者形容得更像“弥补”,单身女性弥补“没有另一半给予礼物”的空缺,替自己更加打点好一切。

这个缺憾并非“自然”,而是后天所成。有些商品透露“使用后会有更多人爱你”,例如化妆品、保养品、衣物经常以“爱情”作为女性转变的契机,使女性们试图透过消费更靠近恋爱市场。

单身女性的情人节消费多为感性消费,经常透过商品意象来满足自己需要的某种特质。例如以文案讯息或广内内容传递“爱自己”、“幸福女人”、“被人爱”的商品,呼告女性从其中得到社会认同与自我形象提升。

白骨精女人的消费市场

“我不是购物狂,我是在振兴经济!”

在香港,市场称一类女性为“白骨精”,是他们销售主要对象,这一类女性未婚、离婚、晚婚,经济上有可靠稳定的收入,他们的人生无需花费成本投资在夫家或小孩,自己的时间多了,消费力也提高。因“白领、骨干、精英”,故称白骨精。

白骨精与台湾的剩女、日本的败犬罗列站齐,商家就杀红了眼,商品讯息强力包装着“新女性、新价值”形象,例如以“期待下一次不如靠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女人”等隐喻来强化单身女性集体感与对品牌的认同。

同场加映:【蔡宜文专文】为何下一个一定要更好:爱情,不划算的投资

或许我们期待解放更多女性从家庭投入职场时,能进一步思考,所谓高人一等的“新女性”是不是也窄化了女人的弹性。广告对于性别议题不断复制与再现女性特质,展现在——“把幸福准备好:为自己买钻戒,你有能力预见幸福”、“情人节宠爱自己,犒赏自己一整年的 SPA 预约”.....等,前者再次巩固戒指与婚姻的必要性与单一婚家价值,后者则是把女性单身视为一种需要被弥补的“缺憾”。

白骨精、剩女、败犬们,在社会里承受广大的单身歧视恶意,在广告世界中又一再被调教:你该成为什么样的女人,除了强调女性个人的愉悦与享乐主义,消费市场该对女性真正的需求有更多想像。

这样的女性,她也是别人的女儿,她需要面对父母面向她单身晚年的忧心;这样的女性,她还是她自己,在无法嵌合婚姻制度下,她更在乎社会能不能提供这一类人平等的生活条件、享有生老病死国家照护的人权?

甚至,单身女性被包装成手段高明生活优渥的群体同时,背后还有中年失婚者、未婚小妈妈、离婚的新移民......,并不是每个单身女性,都有相对的经济资源,去购买一份“爱自己的幸福”。

推荐你看:“剩女”的生存法则:经济不独立,可以吗?

双身者的消费:浪漫爱的商品化

消费经常被看作一种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专书的女性主义社会学家 Lynn Jamieson 写下:“消费主义—即透过消费品来表述立场—取代了社会互动。”

这不单存在于情人节,平日我们也以“送礼”为取悦对方的手段。当伴侣无法一起面对吵架或生活带来的挑战,经常以礼物来化解纷争,用消费来掩盖亲密关系的伤口。

1997 Illouz 研究分析——浪漫爱逐渐走向商品化(the commodification of romance),尤其展现于电影和广告中;然而其中所传递的意象仍是爱情等同于幸 福快乐的追寻,将爱情过于渲染与美化。之后,爱情在资本主义的介入之下,爱情与消费产生连结,许多商品被加以浪漫化。

这一种爱的复制,更是浪漫爱的阶级化,透过买衣服、烛光晚餐、旅行等消费活动展现浪漫爱的意识形态,逐渐建构成为大众对的爱情想像。爱情成了专属有产阶级的活动,许多人力争上游许诺彼此终生,到头来只是模仿一部电影曾经展示的爱情。

在花钱买来的“我爱你”中扮演爱情

在情人节的消费行为中也经常展演性别权力的不对等,例如:

大学生间很流行的“气球传情、巧克力传情”等活动,亦是一种刻板追求文化的再现,透过“礼物”传递个人欲望,在这样的游戏里女性多为被动者,送礼行动亦为展现权力的行动,内含“要求屈从”的动机。

推荐阅读:【恋爱大小事】反思“追求文化”,被拒绝何必看得严重

约会时谁买单,经济付出更直接影响了个人的性自主、追求欲望的权力。多数时候男性以买单展现权力与阶级,这一种经济上的“照护”也成了过去许多女性不容易离开错的人的原因。但是“约会谁买单”背后有更深一层必须被探究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是否支持女性在劳动市场有相对男性的酬劳?以及社会对“男主外”的经济能力期待,同时缩限父职的选择,在“全球女性的收入只有男性的一半,女性拥有的财富只有男性的十分之一”的现实下,男性往往被赋予扛起经济的责任。


现在就来投票

在花钱买的“我爱你”中,体现了一个女人在关系中经常被摆至附属品、失去自主性;也看出男人必须用经济展示能力的困境。无论是单身女性或是稳定交往中,过一个开心的情人节,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经济行为背后的思考脉络,在“选择成为什么人”上握有更多能动性。真正的平等并非“一人一半”,而是无论性别,我们都能选择自己投入家庭与职场的比例、不受性别规范约束。

你付出的每一份钱,都在为想要的世界买单,最简单的从不购买植入“性别刻板”意识的商品开始。

从诚实面对亲密关系里的经济关系开始,如果爱没了交易,你是否还一如往常地爱着?或者,经济条件本是你爱他的一部分,那麽在这样爱里,女人能拥有多少真我?经济可以买断爱情多久,男人与女人受到的劳动与压迫,就得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