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鼓励女性挺身进入职场,鼓吹事业追求、独立自主,女人看似不再被玻璃天花板压住,好像终于掌权,但压力却不减反增,为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放弃”或是“退出”,只是做了一个朝其他方向,而非向上发展的决定而已。——《未竟之业》,安·玛莉·史劳特,悦知出版

我是这个世代的女子,就像其他年轻女性一样,我心目中成功女性的典范是陶子、小S、隋棠与艾玛华生,而她们的关键字是——家庭、自己、事业。

同场加映:写在挚爱大维亡后,雪柔:谢谢你成为我的夥伴,让我能勇敢挺身而进

80、90年代后的女性想过的生活,不是婚后辞职相夫教子那一群,而是要有自己,有事业还能兼顾家庭的那群。至少26、27岁时,我已经非常确定这件事,我很贪心的想拥有全部!

虽然这些女性是不少人内心的向往,但能像陶子、小S、隋棠与艾玛华生那样生活的女人实际上有多少?而一个女人,要做多少事才能够拥有那样的生活呢?

想想,我觉得很慌张。因为专业训练多年,毕业得晚,工作起步晚,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必须要浓缩再浓缩,才有办法和心中的女性典范沾上一点边。才能在35岁左右,有事业又有家庭。去年有一份在苏杭的工作,我最终选择推掉了,即便对方愿意予我两倍薪。考量点很多,但多半是再个人也不过的、很私人的因素。为我觉得可惜的人不少,有时我也认为自己好像放弃了一个好机会。

就在我又开始思索,女性在家庭与工作上平衡的困难、又快被新时代女性典范压得喘不过气时,《未竟之业》出版了。我曾经引用作者安·玛莉·史劳特的文章作为写作的参考,对我来说自是意义非凡。

厚厚一本,年假刚阅毕。看完后,我觉得终于能再喘一口气。彷佛在这些新时代女性典范外,我看到一个更大、更自由的空间。《未竟之业》重新告诉我,一切只关乎选择,而让选择得以不那么挣扎的根本解决之道则是“性别革命”和“职场革命”。

“进化后的女性代表着打破新的既定印象和假设,不只是女人的既定印象和假设,还有男人的也是。这代表要去挑战更广泛的一般常识,像是我们该重视什么以及原因为何,像是成功该如何衡量、像是人类天性的源头何在,以及平等的真意为何。”

——《未竟之业》,安·玛莉·史劳特,悦知出版

身为女人,我们有好多假设在背后,社会也对我们有好多假设。

这时代的女人,必须是热切的妻,对教养孩子有想法的辣妈,还要能在职场上拥有一定的专业经济独立不倚靠另一半。并且,即使我们同时拥有这么多身份,我们还经常抽出时间来享有独处时光,好好宠爱自己。

女人的典范从照顾和依赖变成“竞争”与“独立”。

女人看似不再被玻璃天花板压住了,可以与男人有同等的事业追求。女人看似对爱情婚姻的掌握度变高了,可以自行选择而不是等待被选择。

女人好像掌权了,但压力却没有变小,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典范,是这世代女人已经内化了的主流——女人得不让感情家庭、让照顾者身份凌驾于专业身份之上——反而形成新的压迫。它悄声传递讯息给女人:“选择离职照顾家人,而非继续在职场上竞争、谋求高位,就表示妳失败投降了。”

延伸阅读:女人,难道只有 Lean in 一种选择?

外界推测,妳可能是输在无法善用时间、工作不够努力、嫁了一个不能支持妳的伴侣。身为女人,我无法同意这只对一半的事实!我们必须先退一步,认真地去审视一些有如反射动作的真相。但却是只对一半的真相。我们必须去质疑那些深深影响着我们,并形塑了这个社会的一般常识、格言、文化基因和故事。——《未竟之业》,安·玛莉·史劳特,悦知出版

“家庭与工作如何平衡?”这个问题,长久以来都被假设为女性才需面对的问题,但对男性而言,难道这件事就容易吗?亦或者,是我们内心的假设——“男人打拚养家赚得多是理所当然,女人追求事业则可以是一种选择”、“男人天生就不擅长理家和照顾人、女人善于照顾的特质则是天性”——引导我们将这个问题简化为女性议题?

当女人受性别框架之苦时,男人也背负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假设,努力把自己塞进某些性别的框框,以此为本去勾勒他们的生涯蓝图。他们不能赚的比女人少,社会地位不能比女人低,赋闲在家带小孩会被人当成奇珍异兽。社会眼光太犀利,有多少男人可以承受这些背后的闲言闲语?女儿说未来想当科学家、太空人、工程师,你一定举手赞成。但有多少人,听见儿子说想当指甲彩绘师、护士、社工时能够点头赞许?你想,这样的情况下,有多少男人会肯承认自己其实比女性更具备照顾者特质、更适合理家呢?

《未竟之业》这本书的第一部份,便提到无论男女,都有加诸在自己身上的性别魔咒需要打破。所以,女权运动的下一阶段是男权运动。不带着性别偏见与假设去要求男女应有的形象,让男性能在现有选择外拥有更多选择,比如:不用因为在家照顾小孩,而需要承受异样眼光;不需要因为妻子的成功,觉得自己被贬损。

还有太多结构性的问题,等待改变。职场的组织层面也有不少只对一半的真相,却使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信以为真。在一个老板假设“出勤时间与效率成正比”的公司,即使拥有弹性工时制度,是否就能有效解决问题?如果任职的场域,没有拔擢兼职工作者、在家工作者的前例,你很难相信自己真能用弹性工时的方法兼顾家庭与工作,不是吗?

延伸阅读:Lean in X 麦肯锡:职场平权不只是男女比例一比一

亲爱的,你曾从这些角度思考过“家庭、职场平衡”的困境吗?

也许是因为问题过于庞大,所以人们宁可选择将之简化为“女性议题”而非一场“性别革命”与“职场革命”。唯有先看见,才知道能改变什么,也才能让自己跳脱框架。新年阅读有感,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