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与 TAAZE 读册生活共企的阅读专题【女书:向输/书过的人致敬】,若要谈撕下标签长出自己,我们得先谈谈标签对我们与对他人而言分别代表什么。苗博雅专文,从己身经验出发,向我们提问:身而为人,真的能够没有标签吗?

在谈“撕标签”之前,我想先谈人类真的可以“没有标签”吗?

标签,是一种人类快速认识世界的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基模”是人类吸收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架构。

假想一个儿童,他知道“水果”的概念,她认知里的水果是可以吃、长在树上、甜的东西。当他走过路边水果摊,看到从未见过的榴槤时,他会问“这是什么?”

“这是榴槤。”

“‘榴槤’是什么?”

“榴槤是一种‘水果’呀。”

此时,这个孩子把榴槤归类在她已知的“水果”概念之下,就会认为榴槤是可以吃、长在树上的东西,而且吃起来应该是甜的。

认知基模的理论,说明了标签的妙用。

当我们把事物贴上标签、放进分类,我们可以快速吸收、理解未知事物。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这是什么?”

“这是草莓,是一种水果。”

“水果应该长在树上呀。为什么草莓不是长在树上?”

很多人都经历过以为草莓是长在树上的阶段吧?虽然水果标签帮助我们快速地认识了榴槤,但也让我们误认很多事情。直到我们理解西瓜、草莓等虽然都是水果,但不是长在树上,我们才修正了“水果都应该长在树上”的认知。

标签是有用的,也是危险的。它让我们节省很多认知资源,接触新事物时不必每次都从零开始。若真的拒绝用任何标签理解世界,人类的大脑还真的不够用。但,过度依赖标签,也让我们很容易忽略事物的个别特质,产生与事实不符的认知。

有些人过度依赖标签,一但没有标签就无法直接认识世界,例如,那些初次见面却非常急切地想要了解我的性别的人。

“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如果我没有立刻解答,就能感受到他的焦虑。

小时候,我只觉得有趣。我是男生还是女生,跟他有什么关系?后来我明白了。根据个人的经验,会因为不知道我的性别而焦虑的人,通常都非常在意男女之别,并且对男性和女性有(他自己认为的)特性归类。

推荐阅读:苗博雅谈母猪教:厌女文化,其实反映了背后的焦虑

他们通常会认为,男生就应该有某些特质(例如豪爽、阳光、活泼、事业有成、粗枝大叶、强壮、不爱哭、坚韧、冷静、爱女人、阳刚......等);女性就应该有某些特质(温柔、善解人意、贤慧、顺从、穿裙子、细心、爱男人、阴柔......等,总之是男性的相反)。这样的人,必须透过“知道你是男生或女生”来“了解是你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他不知道我是男生或是女生,他就无法了解我是怎样的人、无法掌握应该如何与我相处。因此,他焦虑。

遇到这样的人,我总觉得可惜。无法直接理解新的人事物,只能够过一张张的标签来认识他人,这样的世界,该有多无聊啊。而有些人,更是不幸地被装进标签构成的瓶子,变成一颗方形的西瓜。

每个婴儿刚出生时,从外观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可爱、善良。直到他们被贴上了男生的标签,他们就被认为该强壮、不爱哭、坚韧、冷静、阳刚⋯⋯;若是被贴上女生的标签,她们就被认为该温柔、善解人意、贤慧、顺从、阴柔⋯⋯。原本人类藉以认识世界的标签,反客为主,成为套住人格发展的框框。

不符合标签形象的女生/男生,就会被社会惩罚,被认定是坏女人/坏男人。一些过度焦虑的双亲,因为孩子不够符合心目中的男生/女生标签,急切地想要“纠正”孩子,动辄用“像个男人好吗!”“当个好女人!”那些独特的、美好的、多元的特质,就因为不符合“男生/女生”的标签,而被扼杀。原本一样米养百样人的世界,变成两样人,其他,都是不合标准的。

过度依赖标签认识世界,不只无聊,更容易出错。想要用自己眼中的标签来定义他人,不只狂妄,更是在为(自己或他人的)人生制造困扰。

我们身上的标签撕得掉吗?很难。不是我特别悲观,而是,我们身上的标签是别人为了快速认识我们而贴的,从来就不操之在己。就以我自己的经历而言,“这个人是主张废死的”这张标签,从来就不是我自己所贴。而这个标签真正符合事实的部分,也只有“我反对死刑”这点,其余的,包括“这个人很冷酷、头脑坏了、没良心、很有大爱⋯⋯”等,都只是旁人对这张标签的想像(认知),未必与我有关。“这个人不男不女”这张标签,顶多也只能符合“从外观上不能一眼看出性别”,其余的“变态、道德沦丧、人不照天理天不照甲子、很乱⋯⋯”等,也都是旁人自己想像的。

我们既无法控制他人的脑袋,也就谈不上什么勇敢撕下贴在自已身上的标签。

人类总是离不开标签的,我们都想快速地认识世界。我们也不太可能撕下自己身上的标签,因为总是有喜欢用标签认识你的人,随时准备要帮你贴上新的标签。

那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呢?我们至少能够撕下贴在自己眼睛上,把自己的视野弄窄的标签吧。

我们一边利用便捷的标签,同时也要注意别被标签所控制了。认识一个人时,认识他的本质,别以为用标签就能得知这个人的一切。更别妄想要求旁人依照你贴的标签行事。遇到与自己原先的认知不同的事物时,先别急着质疑别人做错了,而是想想自己的标签内容是不是该更正。

我们不会气急败坏地说西瓜既然是水果就应该长在树上,更不会想办法让全世界的西瓜以后都长在树上,而是调整自己对水果的认知,接受某些水果就是不会长在树上。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也有同样的能力,接受“有些人,就是和我想的不一样”。

【苗博雅选书】 《性别打结:拆除父权违建》

撕下性别标签、拆除父权违建如何可能?这本书不是圣经,只是入门;不是真理,但可能开启你对人生的不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