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is love made visible. 女人迷一直相信,工作是爱的具象,来瞧瞧我们的工作现场,听编辑说。

2016 年年底,北京一场教育高峰论坛,家长在论坛上纷纷提出希望孩子上北大上清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谘询中心的副主任徐凯文给父母教了一头冷水。他说明:“在北京大学一届新生中,超过 30% 的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有 40.4% 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推荐你看:职场笔记:你为自己做的选择,都是最好的

徐教授针对学生的心理压力与行动提出“空心病”一词,他说现在的北大学生,来心理谘询的经验越增,心理问题不再是单纯个案,更是一种群体现象。“空心病”引起以学霸为道的中国教育市场一片哗然,也指出单一成功价值背后当代人对未来的迷茫。他进一步归纳出空心病症状(以下参考来源:wiki):

  1. 貌似忧郁症,其实不是: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忧郁症诊断,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不同的是,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 人际关系的困难: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通常人际关系良好,却不拥有深交或谈心朋友。
  3. 不想活也不敢死: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
  4. 非典型忧郁者: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下衍生出“缺乏个人目标”只追求“普遍成功感”,中国的功利体制教育自然筛选掉了“拥有个人意志”的族群。他们是别人眼中的好老板、好员工、好妻子、好女儿,但在“自己”的眼里,他们什么也不是。用尽力气满足他人期待,却不敢为自己放手一博。

身为一个会考试会讨好会看脸色的人,体制给的红利已经够多了,而这些人,却未曾为自己真心做过点什么。

这样的一代是主流价值的菁英,却不知道人生还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一代追着学历与 KPI 跑,不曾追逐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一代关注经济需求,未曾专注自己的内心。

为什么这 30% 的北京大学学生厌学且厌世?因为他们要学习的目标从来是教育发出的指令,因为这样的学习永远只有标准答案,他们怕,怕把自己活成了复制人,拥有一流的知识,但世界并不稀罕他。怕自己只有一张张的纸却毫无活着的经验值,怕自己的虚无很快就要被看穿。

我读《英雄:大屠杀、自杀与现代人精神困境》,作者点名时代造就的罪犯与精神患者,背后有阶级壁垒分明、虚拟时代来临、符号情感的失落。我们活在一个缺乏“自我与存在”的当代,时代很热闹,人却异常孤独。或许每个人的生命都该有一刻,背离社会而驰,不问他人要什么,不问经济与体制的需求是什么,只谈:我做什么感到饱满?

许多人常说,岛外努力的人这么多,我还在这里做什么?与其质疑自己还要多努力,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前进?不要因为急功近利错过自己的一生,别用假性勤奋来欺骗自己,别再声称为谁牺牲为谁忙、但到头来只是用穷忙来搪塞自己的虚妄。

如果你这么成功但是你不快乐,那么,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如果你是体制里的乖小孩但你却讨厌自己,那么,你用功图的是什么?

别再按部就班别人的逻辑活下去,治疗空心病,从走出确定的答案开始吧。不再遵守竞争式的“向上精神”,去享受世界的不确定,别经营只有人脉没有朋友的关系,去拥有真实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一个容许失败、兼容差异、因此灿烂的社会。

饱满的人尽管有千万人阻挡也不轻易为理念投降,聪明的人只做自己给自己的功课,扎实的人前头没有分数只有想超越的自我。活得有滋有味的故事,总得有别出心裁的插曲或撼动人心的坚持。

不谈高大上的浪漫情怀,找自己做自己的命题也已经陈腔滥调,无论身在职场或是活在江湖,我们都需要一份转身的勇气,一点敢于不同的气魄,一种抛弃掌声的率性。

女人迷编辑 Abby

若你是脱缰的野马,不必别人喂你吃草,你能奔闯出自己的草原。

你会喜欢:职场笔记:不工作的时候,我专心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