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ean Huang 写下从家庭制度面的思考点,这个时代,是时候我们重新反思家庭的意义。

太阳花学运时,我写了一篇文章直指,目前台湾正面临世代冲突;如今,同志婚姻这个议题,又让世代冲突持续延烧。台湾民意基金会11月28日公布民调指出,“40岁以下的人6成4以上赞成同志婚姻,40岁以上则有5成以上反对”,显示世代之间的差异甚钜。40岁以上的“老人们”在这场论战中,不断强调的是“家庭”跟“婚姻”的神圣性以及历史沿革。

我个人相当认同这个观点,关键是“家庭”而非法律、关键是“婚姻”而非同志,但实在太少人谈这些问题的本质。

推荐阅读:把“家”的定义还给相爱的人:我的家庭不幸福但很真实

真正的问题是,“家庭”跟“婚姻”的概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在此时被挑战?婚姻跟家庭概念的重塑,到底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潮流?

家庭,已经不是最小的经济单位

我先说结论。家庭制度之所以现在面临冲击与挑战,是因为家庭的经济功能已经大幅衰弱,现在的主要功能剩下社会功能。家庭不会,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形式、结构跟概念。

在农耕时代中,整个家族一起工作,“繁殖力=劳动力=经济力”,因此“生小孩”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当时的人而言,等自己老到无法耕田时,就只能等着饿死。养儿防老,其实是这个概念。

进入后工业时代,真正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是“企业”而非家庭。工作者可以根据意愿以及专长选择企业;企业跟工作者的关系也非长期固着,而是一种双方随时可以拒绝对方的“契约”关系。长辈不再掌握分配工作内容、分配物质资源的权力,实质控制力就近乎消失了。对于不想无故受控的年轻一辈,自然是分枝散叶、另组小家庭。这个描述在各个地区、国家发生的方式都不太一样,但核心关键都是:企业取代了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单位。

50岁到65岁的战后婴儿潮世代,也就是我的爸妈这辈,小时候大都出身自大家庭。这辈的特色,是有很多中小企业创业主,他们更倾向把“家庭”跟“企业”功能混合,“中小企业=家族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辈的人,大都还是把大家庭的教诲与道德训斥视作圭臬。

25岁到40岁的后1976世代,也就是我这辈,小时候大都出身自小家庭,经历了跨国企业开始侵蚀全球在地产业的“经济全球化”。这辈的特色,是更接受专业经理人制度,认为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知识跟劳力赚钱,是一种公平的交易关系。这一辈的人,对于不合时宜的规范都有非常强的主见跟批判。

当过去那些关于“家庭”的描述与现实世界相差太远的时候,这个制度要不就是消失、要不就得顺应时代而改变。那么,家庭应该是什么?对于后1976世代而言,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也就是情感交换、彼此照顾、共同生活──但这些事情,都不必然需要血缘作为连结。这样的想法,也影响了对婚姻制度的想像。

同场加映:将“伴侣关系”还给相爱:结婚不是爱情的唯一解答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其他人请祝福

“婚姻”制度,可以说是构成家庭这个概念的核心,同时也涉及男性与女性这两种性别在家庭中的角色与权力关系。

采集/狩猎时代,体能较强的男性负责狩猎动物、体能较弱同时负责生育的女人负责采集果实,以死亡风险而言,男性高于女性。同时,女性的采集收获相对于男性的狩猎更容易提供稳定的热量来源,女性的实质影响力当然比男人大得多。因此,就容易产生以女性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推荐阅读: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吗?二十个藏着“但是”的婚姻杀手

农耕社会中,体力较强的男人是农耕的主力,死亡机率大大下降,因此男性的角色就迅速抬头了。开始掌握资源的男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女人守贞,必须确认孩子的父亲是自己,否则就白给了资源。父权社会之所以有许多激烈到异常的道德准则或者礼仪规范,很大的主因都跟“男人害怕孩子不是我的”这样的焦虑有关。

一夫多妻制度也是这种社会模式下的滥觞。人类跟所有生物一样,繁衍后代、让基因存续,是很重要的事情,当中有两个重点:女人必须趁年轻的时候生育、孩子必须要有充分的资源才能存活。在父权结构下,合理的推论就是:让有钱的男人尽量与多数年轻的女人生育孩子,是个最有效率的制度。因此,过去的皇族基本上不反对一夫多妻,跟“多产”这个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问题来了,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男性跟女性的生理差异所带来的工作绩效差异,一放到所有可能的产业、职业,平均之后,几乎不存在差异。换言之,以“企业”为核心的经济运作模式,没有哪一个性别可以明显取得优势。放到家庭来看,双薪夫妻的小家庭,没有一方需要依靠另一方才能得到物质资源,婚姻制度当然不再需要倾向对任何一个性别有利。因此,一夫一妻、小孩可选择从父姓或者母性,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另一方面,在资源过度竞争的现代社会,生小孩早就从过去的“增加生产资源”变成“耗损资源”,这直接导致了生育率下降。因此,“婚姻制度”跟“生育后代”的连结也变得很弱。

同场加映:珍妮佛安妮斯顿:“身为女人的价值不是只有生小孩!”

人家“相爱”就好,你管个屁?

那么,以上说的这些事情跟同志婚姻的关系是什么?

简单地说,当婚姻、家庭跟物质来源没有显着关系,繁衍后代不再成为劳动力来源,养儿不再防老,男性与女性在婚姻中的性别差异减弱,婚姻与家庭只剩下“情感”功能时,我还真的找不到“男人跟男人”或者“女人跟女人”不能结婚的理由。

我再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婚姻与家庭有许多功能与成因,“物质”(钱)跟“繁殖”(生小孩)过去的优先顺序远高于“情感”(爱),但当物质跟繁殖这两个因素现在都大幅度减弱的时候,情感这个因素就很自然地跳到最高的位置。从这个逻辑推下去,既然同性结婚可以满足他们彼此的情感需求,他们也不会因此缺乏资源、活不下去,那到底还有什么理由反对?

这就是1976世代的想法:人家相爱就好你管个屁?经济模式不可能逆转,人类的社会生活也不可能逆转,只会有越来越多人认为,人家相爱就好,你管个屁。

中研院2012年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画第六期第三次调查计画执行报告〉,第307~308页指出,认为同性恋者应该享有结婚权力者为52.5%(含非常同意与同意),反对者为30.1%(含非常不同意与不同意)。换言之,2012年时,已经有过半的台湾人支持同志婚姻。如果在对照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民调指出的,“40岁以下年轻人倾向支持同志婚姻”,就更可以看出,支持同志婚姻的这股趋势,只会随着年轻世代越多而越趋强烈。

给战后婴儿潮世代:这个世界,已经不会成为你们期待的那个样子了。

这篇文章,其实我是想写给我妈看的。

年纪大的老人确实有比较多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老人的智慧;然而,这种透过经验主义得来的“智慧”,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变化时,反而会成为一种僵化的“执念”。

推荐阅读:六十岁父母眼中的“婚姻平权”:这是我女儿,这是我媳妇,我们很幸福

而执念,从来都只会让人入魔。

看着这么多我的父母辈的学者、宗教界人士、意见领袖,奋不顾身地跳出来反对同性婚姻,我其实是感动的,因为我看到他们对于他们内心坚持的世界的执着。然而,这个世界是不会回去的,所有的执着,都只会让这些人不断自我证明,在时代的巨轮底下,你不打算前进,那就只能被辗过。

网路上散布越来越多错误的资讯、越来越多没有逻辑的推论,越来越多来自上个时代的恐惧,让我们看见的不是老人的智慧,而是妄念。

给亲爱的战后婴儿潮世代。时代早就在你遮着眼睛蒙着耳朵的时候,缓缓走到一个你陌生的地方。我知道你很害怕,但你必须透过理解让自己消除恐惧,就像你们过去教导我们的一样。时代不会因为你而停留,也不该为了你而停留。

如果你不打算前进,那么我们会继续往前走,请你自己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