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推动着每个王朝改朝换代,清朝政府结束,开启新的时代,我们不再有君王政权,而走向民主。你可能在古装剧过看很多关于朝代的更替和后宫争斗的描写,当你走在紫禁城里内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的风光明媚。今天要带你看清末最后一任皇太后:隆裕太后的故事,从政权的转让、外国人角度的描写,或许你能感受她当时的悲伤与无奈。

积成肝郁,尝患呕逆。至民国二年正月中,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肿胀。《中国历史通俗演义》

人们到北京旅游,常会参观故宫。在这座举世瞩目的紫禁城内,那些恢宏的宫殿、精美的楼阁总能引起游览者惊叹的呼声。这些伟岸而浸润着宏大叙事的建筑,一般都建在中轴线上,是皇城的根基,是历史长河的主流。

撇开刀光剑影,隔着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人们在时代风云之外,还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也许,你会关心皇家的起居、帝后的日常,还有他们私底下的七情六欲、恩恩怨怨。正如很多女性一样,生活在中轴线两侧之后的后宫女人们,军国大事从来都不能占据她们的心头(孝庄、慈禧可能是例外),琐碎、无聊、甚至抑郁,可能才是这些显赫女人们的常态。

位于太极殿之北、咸福宫之南,有一座长春宫,做为内廷西六宫之一,这里是明、清很多后妃的安家之处。慈禧太后曾居住于此。这儿有槅扇风门、竹纹裙板,还有槛窗锦窗。前廊两侧对联为“月傍九霄众星齐北拱,山呼万岁爽霭自西来”,此乃慈禧闲来的弄笔。宫前一对铜龟、铜鹤,锈迹点点,饱经沧桑,它们见证过干隆帝对孝贤皇后的无尽思念,领教过慈禧太后的踌躇满志、颐指气使,也陪伴过中国历史的末代皇太后走向人生终点。

长春宫的孤独主人

人们对末代皇帝溥仪、末代皇后婉容都耳熟能详,可是,他们成年之前,紫禁城真正的主人却属于一位一生闷闷不乐的皇太后。她是叶赫那拉氏,慈禧的亲侄女,光绪皇帝的皇后遗孀—隆裕太后。虽然有着叶赫那拉家族的血脉,但她远没有祖先的才干、气魄,更没有姑妈慈禧的外貌、运气、个性、手腕和头脑,在姑妈的光环与阴影下,在表弟兼丈夫冷漠的眼神中,在珍妃傲慢的笑容里,她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地生活了近二十年。

光绪生母乃慈禧胞妹,而慈禧太后这位姨妈为了政治目的,干脆把侄女指配给光绪当皇后,于是,光绪的小舅舅成了岳丈。

大婚在即,紫禁城却神祕地发生一场严重火灾,烧毁了太和门。而皇后出嫁,这是必经之处。时间紧迫,只好临时搭建了一座彩棚充门面。如此不吉之事,或许冥冥中就是这对名义夫妻—苦命天子、悲情皇后的悲剧开幕叙事。西元 1908 年末,光绪、慈禧相继死去,隆裕终于媳妇熬成婆。鉴于继位的宣统帝溥仪只有两岁多,做为封建法统上的“母后”,她便成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宣统政纪》载:“宣统元年十一月,崇上皇太后徽号,上(溥仪)诣长春宫,恭进母后皇太后奏书。”此时,隆裕太后才四十出头。

短暂的颐养天年

命运多舛的,不仅是中国这样的老帝国,也包括身居金字塔顶尖的爱新觉罗家族,更包括太后本人。

1911 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风雨飘摇。即使武则天、吕后再世,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浩荡大潮,更何况是懦弱隆裕太后。她一筹莫展,终日以泪洗面,最后只好在于 1912 年二月十二日,代替皇帝颁布〈清室退位诏书〉,亲手终结了大清王朝,也终结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隆裕太后曾道:“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这是她的无奈之举,也是顺应民心潮流的唯一举措。

黄兴对此评价道,辛亥革命得以成功,“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国父孙中山也认为“(隆裕太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虽然小皇帝和皇太后依旧被允许住在紫禁城这片小天下之内,获得前代所有被推翻政权者不曾享受的优待,但隆裕由于心理压力过重,依然每天落落寡欢,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清帝逊位一年后,即民国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病逝,享年四十五岁。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设在太和殿的灵堂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牌匾。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尧舜”。这位不幸又万幸的女人,与光绪帝合葬崇陵。

在远古传说中,尧、舜二人的禅让被认为是贤能无私之举。事实上,从政治权力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上不存在真心实意交出政权的政治家或掌权者。他们或是迫于压力,或是自身不济,隆裕太后的妥协,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减少了国家、民族的流血,被孙、黄等人冠以崇高荣誉,尽管天不假年,但也算善终了。

一个四十多岁、表面上养尊处优的女人,居然在暴风雨后的平静生活中驾鹤西去。不知道每一位参观过长春宫的游人,是否也觉一丝悲凉?

帝制终结者的悲剧

隆裕太后的健康状况早就不乐观了。翻开那些尘封的医疗档案可以发现,折腾隆裕太后的似乎都是一些常见症状,诸如“暑热感冒、腰疼、气虚、咳嗽、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等。她常年郁闷、无所事事,不少记载说她“脾胃不和,肝气郁积”,有点弱不禁风的样子。一旦生病,病程又很长,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二年(西元 1906 年)四月,隆裕曾“脾胃积蓄湿热,外感风凉”,当时她头晕、身疼,腹部坠痛且腹泻。御医庄守和绞尽脑汁,前后花了近半月才使她的健康有了起色。

迄今为止,关于隆裕太后去世的资料不多,有一本民国蔡东藩撰写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提供了一些线索,尽管带有演义性质,笔法也颇像小说,但毕竟作者成书时间距离隆裕生活的时代非常接近,他的素材未必全是空穴来风。

蔡先生是这样说的:

“隆裕太后自诏令退位后,心中悒悒不欢,尝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以此积成肝郁,尝患呕逆。至民国二年正月中,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觉轻减......古人说得好:‘忧劳所以致疾’,况隆裕太后已有旧恙,自然愁上加愁,病中增病......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后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好一歇复发最后的凄声道:‘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再顾你了。’言讫,已不能言。世续入省数次,但见隆裕后双目直视,口中很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泪莹莹,霎时间阴风惨栗,烛焰昏沉,有清末代的隆裕太后,竟两眼一翻,撒手归天去了。陆续写来,不忍卒读。”

从上文我们得知概况,即隆裕晚年长期情绪抑郁,常有恶心等消化系统不适,甚至可能出现过腹痛,去世前腹部膨隆(文中提到胸部也膨隆,从医学角度看可能性不大,应该是身体肿胀或者腹膨胀的笼统说法)。她气息奄奄之时,御医张仲元和佟文斌仍被请来诊脉,脉案显示太后已病入膏肓:“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从脉案及药方可看出隆裕病情的颓势以及御医的束手无策,此时也只能尽尽人事,隆裕太后的性命已无可挽回。

情伤所致,郁郁而终

从隆裕去世时的年龄、症状来看,显然不是心脑血管病引起。去世前几年,她就出现过难治的腹部不适,现今合并腹部膨隆(多为腹水聚积引起),作为中年女性死者,最大的可能病因是恶性肿瘤(癌症)。当然,肝硬化也能引起腹水增加,临床实践发现,没有长期酗酒的中年女性罹患肝硬化的机率低于男性。目前亦缺乏她患有肝炎、肝脏基础疾病的证据,便不妄下结论。

对于癌症的病因,过去人们普遍重视的是物理化学因素、慢性感染或生物遗传因素等,却往往忽视了个性和情绪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恶性精神刺激与癌症的关系,近年来已有人研究。1893 年,英国医学家整理过二百五十份癌症病患资料,发现 62% 病人患病前有严重精神创伤;中国现代食道癌普查中发现,69% 病患个性暴躁、情绪不稳定。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于 1888 年来华传教,他的妻子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许多朝廷贵妇们的私人医生。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一书中转述妻子的话:“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太后(慈禧)、皇上(光绪)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别人的事情。”

从存世的隆裕照片看,这位体型消瘦的皇后几乎从来都是愁容满脸的样子,即使面对西洋的照相机镜头,也难有一笑,不仅如此,她还显得过于拘束、胆小,与美国人的描述相吻合,且隆裕未老先衰,四十几岁便呈现龙钟老态,可能因为长期处于慢性疾病的折磨之中,健康受损程度很严重。

这样一位与情爱无缘、无法获得夫妻之爱的女人,这样一只在慈禧太后严密掌控中的笼中鸟,战战兢兢,活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惧气氛中。如此无能的帝国掌舵人,处在无尽内疚、自惭、自怨、自恨中,她的心境如何有一丝光明呢?

消极情绪为什么会诱发癌症呢?因为情绪不好时,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分泌过度,这种激素大量进入血液后,会损害或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导致正常细胞的癌变;情绪好时,大脑中枢会分泌一种叫“脑啡肽”的物质,此物质能启动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连续二十多年被负面情绪包围的隆裕,其罹患癌症的危险因素不容忽视。

隆裕太后腹部膨隆有两大可能,一是肿瘤自身的膨胀,一是腹水的大量形成,两者也可同时存在。腹水是指人体的体液因各种原因过量聚积在肚皮与内脏之间的腹腔间隙内,造成大腹便便;严重者必须进行腹腔穿刺抽取液体,才能缓解症状,并根据液体化验辅助诊断;轻者使用药物促进排尿也可暂时缓解。腹水成因有若干种,而癌症正是其中之一。

如果隆裕真的患癌症而死,又是哪个器官的癌症呢?

遗憾的是,目前没有更详细的临床资料和档案公布,只能合理推测,如消化系统肿瘤或者女性生殖器(妇科)肿瘤。

女性的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及阴道所组合而成,子宫颈就是在子宫正下方连接阴道的地方,子宫颈癌就是指这里产生癌病变,其形成期很长,初期没有症状。现代调查发现,子宫颈癌是台湾妇女的头号敌人,长久以来,子宫颈癌发生率为女性癌症的第一位。女性三十岁以后,子宫颈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急遽上升,许多人延误了早期发现、及早治愈的机会,导致病故。

值得注意的是,早婚或太早有性经验者、早生第一胎或子女多者、性生活复杂者都是易患人群。从这个角度看,出身名门、知书达理、胆小怕事、二十岁方结婚且终生未育的隆裕皇后与此不符。医学专家指出,卵巢癌虽不是妇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种,却是死亡率最高的,被称为女性第一“凶”癌。卵巢癌病患七成发现在晚期、七成会死亡,每年都有很多女性被卵巢癌夺去了如花生命。

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一生中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为一比七十;卵巢癌可发生于女性任何年龄,高发阶段在四十到七十岁,其中以五十岁左右停经前后的中年妇女最为多见。到了晚期,它会引起大量癌性腹水。

这两点与隆裕太后相符。

由于卵巢位于盆腔,位置较深,即使在今天,常规妇科检查手段仍难以发现早期病变,致使卵巢恶性肿瘤一直是妇科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它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早期症状,有的妇女会出现如腹胀、背痛、胀痛或不适、腹围增大、便祕、疲乏、尿频或尿急、不能正常进食、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等症状,这时便需要高度警惕了。隆裕太后到底死于何病,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入土难安到入土为安

光绪、隆裕相继去世,他们的崇陵直到 1914 年才竣工,二人的棺椁随后被葬入地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帝后陵。

生前并不和睦,这对甚至毫无亲情的夫妻就这样同穴长眠;陵墓附近的后妃墓冢里,埋葬着光绪帝生前钟情的珍妃。

然而民国的天下并不太平,内乱、抗战在几十年中此起彼伏,国家依旧处在混乱之中,谁也没有能力把孤悬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严加管理、保护。这一带埋葬着雍正帝、嘉庆帝、道光帝和光绪帝,前三者的陵寝尚未发现被盗。

1938 年,一夥身分不明的武装分子悍然盗掘了光绪的崇陵地宫;此后,这座悲凉的帝陵慢慢沦为残砖短垣。

1980 年,文物、考古专家组成的发掘队在六、七月间对崇陵地宫进行了科学发掘、清理。据发掘资料记载,在地宫石门上存在盗墓贼用工具撬门的痕迹;墓室内光绪帝的棺椁正面被锤斧凿开一个大圆洞,光绪的脚被拖到棺外,遗体已腐烂,骨骼尚连为一体,贴身穿的衣服腐烂不堪,残留两节发辫,原有的鞋和天鹅绒皇冠、随身佩戴的饰品以及棺内所有的随葬品全部被盗,只有左手握有一件翡翠套环和两件玉石。

隆裕皇后的棺椁被破坏得非常严重,隆裕遗体和服饰已全部腐烂,只有局部的骨头露在外面,饰品和随葬品几乎被盗光。其右肋下有小荷包一枚,内装各种珍珠二百余件,手中握有玉石一块。研究人员把帝后尸骨包装后,放回修复好的棺椁内。光绪残存衣物、发辫和少许遗骨被取走,留作日后化验。近年来,针对遗骨和衣物的检验报告已公诸于世,主流看法是砒霜中毒而死,极有可能被毒杀。

如果隆裕太后由于恶性肿瘤而病故—此项工作仅是笔者的设想—那么根据遗骨的化验,也许能找到佐证,因为晚期肿瘤病患的癌细胞容易转移扩散到骨头,形成转移瘤或者侵蚀病灶。

当年的考古工作者发现匪徒只是掠走了金银财宝,并没有毁坏帝后尸骨,或许是不幸中的万幸。他们夫妻俩虽然才能平庸,但毕竟没有蛇蝎心肠,更非作恶多端,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是历史的必然。他们留给世人的,更多是叹息和同情。

相比之下,慈禧老佛爷的东陵被盗后,遗体却惨遭毁伤,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报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