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灵魂饱满的状态,可惜我们常常误以为孤独就是寂寞,而急着把自己的人生填满,朋友、饭局、约会等等,好似让自己空闲下来,面对自己是无比艰难而且可怕的事。别急着认定身边独来独往,喜欢一个人独处的人是怪胎,也别害怕把时间空下来留给自己,如果要比喻生命的状态的话,我会说,生命就像一个碗,你要把自己倒空,力量才会进来。

 

不让自己安于现况的三个方法

对我来说工作是,在其位谋其职。认为工作需要能力、才能的人其实为数不少。尽管是电影或电视制作人、广告企划等这些受人憧憬的职业,只要身在其位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完成工作。当然其中也不乏真正拥有才能的人。不过,人会因身处职位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逐渐累积经验,任何人都能完成一定程度的工作。但要获得某个职位反而是最困难的事。

此外,当地位得手后,许多人满足于现状或习以为常后,就再也无法用单独者的角度自我检视,就这么安于现状,这种想法使人颓废。在三十五岁时获从梦寐以求的地位后,可能每天都朝气蓬勃、神采飞扬。然而,相同的地位若是五十五岁时才拥有,明明从事同样工作却没有同等耀眼的光芒,是为什么呢?

这并不只是因为上了年纪的关系,而是人在心中已经有“安于地位”想法的缘故。不论是六十岁、七十岁,每天都保持战斗精神的人,随时都因创意而显得年轻无比。创意与从事的职业毫无关系。公务员中有人满怀创意,创作者中也有人了无新意。能否在从事的职业中持续接受新挑战?能否在寻常事物中发掘新意?

若能将这种方式作为人生信条,就能不断自我加强。在到达一定年纪前,对于任何工作都会感到紧张或是一年比一年辛苦。然而,若是再过十年用例行公事的心态工作,就可能会原地踏步、毫无长进。这类型的人其实在工作上也累积了一定程度的经验,因此工作上的表现并不逊色。当昔日风光不再时,是因为确认自己是否安于现状的机能未正常运作的缘故。

  1. 内省
  2. 培养知性与教养
  3. 写“日记”

以上三点是我所提出的“自我检视法”。当你进入孤独状态时,就能能量满满地接受新挑战。

1.内省

a.使用“镜子”内省

通常镜子是用来确认外表容貌,但这里要介绍的是“镜子内省法”。看着镜子,人都会变得诚实,也会忍不住自言自语说“最近是不是变胖了?”、“表情看起来真阴沉”等。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对话开始,等习惯后,就可以与自己进行更深层的精神性对话。“你正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吗?”、“你有保持年轻时的气势持续努力吗?”,能够开门见山地问自己这些问题,就代表掌握了“镜子内省法”的诀窍了。自我检视时,镜子无疑是个好用的道具。

在电车上化妆的女高中生们都会一直看着镜子。但是,紧盯着镜子的她们,却有唯一一个看不见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眼神。唯独看不见本应散发光芒的眼睛,这是年轻女孩们的行为特征。相较于其他不会透露情绪的眉毛、鼻子,眼睛就如同“心灵之窗”,会对别人说话。在镜中看着自己的双眼时,它也会看着你与你对话。

过去有段时期我曾认真地进行这个训练。实际尝试过后就发现,内心马上就容易萌生杂念,要认真与自己对话需要一段时间练习。“利用镜子面对自己”可加深与内心的对话,请务必要掌握这项基本技法。据说知名设计师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会在房间里放镜子。香奈儿并不是让人目不转睛的绝世美女,她在房里摆放镜子,除了确认自己的服装搭配、外表外,对香奈儿来说,照镜子也是与自己的一种对话。

推荐你看:【插画】致永远经典的八位大女子:张爱玲、香奈儿、奥黛丽赫本

香奈儿本来就喜爱哲学,她也相当重视读书的时间。一个人时她并不是发呆,而是用来凝视自我。像香奈儿这样重视面对自我时间的人,也深知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或许是因为她是在修道院成长的缘故,她也具备了完美的孤独技法。之后香奈儿与实业家艾提安.巴桑、俄国狄密翠大公、英国威斯敏斯特公爵等多位绅士名流来往密切,也与女作家科莱特、艺术家考克多和毕卡索等结为好友,可说是交友广泛。尽管人缘如此好的她,在某方面也是与孤独相当亲近。

有趣之处的是,一生未曾遭遇困境、一帆风顺的人,时常容易满足于现况。而总是朝气蓬勃、活力满满的人,其内心深处其实隐藏了阴暗面与过去,为了跨越那些过去而努力。正因为不愿再回想起那些阴暗的过去,所以持续不断地努力。这正是内心那股绝不让步的热情。香奈儿就是这类型的典范。虽然心里一隅怀抱孤独,但那绝非孤立,反而作为与他人和乐融融的女性而不断成长。然而,香奈儿可能是想要独处时就会直接说出“我想要一个人,可以请你们回去吗?”的类型。虽然

日本人很难直接了当的说,但我们也应该要拥有这般气势。确实建立信赖关系后,就没必要每天晚上喝酒。安排一个人的时间,至于这段时间里该做什么?只要看看自己的内心就会明白。

b.真正的内观法

内观法是检视自我内心的真正方法。待在摆满屏风的房间,每三天到一周、每天十几个小时持续注视自己。三餐请人送来,用屏风将自己围起来。内观期间也禁止接触新闻、电视等所有外来资讯。在屏风环绕下该思考什么呢?想着父母、兄弟姐妹、配偶、上司与同事等,至今身旁的人们为你做了些什么、自己又为他们做了什么、有没有给他们造成麻烦等,全部细细回想,亲切、善意、嫉妒等情绪一次涌上心头,就像人生至此的总结算。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会对他人涌现满满地感谢。

特别是为我们付出无限关怀的父母,毫无疑问地会抱持感恩心情。就连以前可能曾经用“你这个白痴,老太婆”等不雅言语辱骂双亲的人,也会反省自己的不是。人们鲜少会意识到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而是比较容易察觉自己是如何被爱。其实我们能顺利长大成人,是受到许多人的照顾。就算曾有恨之入骨的烦恼,用这个方法就能找出烦恼的根源,然后感到豁然开朗。

“越是认为没有受到别人照顾的人,就越容易给人添麻烦”,这句话形容得真贴切!我曾在柳田鹤声先生位于喜连川温泉的“森内观研修所”里进行内观。内观是以净土修行法之一的“身调”为基础,这是内观法创始人吉本伊信提出的自我启发法。虽然是用来自佛教的方法,但与宗教的关系并不大,因此已成为一种常用的孤独技法。有些心理疗法是与内心的伤痛面对面,但内观法恰好相反,着重于回想他人为你带来的开心或好事。人对于别人的帮助总是容易遗忘,所以想要突破盲点,就要回想“施与受”当中的“受”,对一切怀抱感恩时自我才能完整。在设施里体验的内观,让我感到彷佛洗净了心上尘埃。

推荐你看:【剧场排练笔记】把心打开,才可能感受世界

也有适用于在家单独一人进行的内观法。但是,就现实面上来说,要完全与日常生活隔绝实属不易,除非能有像内观研究所这样的特殊场所。连哲学家佛洛伊德都为了瞭解自我而设法自我催眠。利用书写笔记等方法在家尝试也不失为是一种方法,若是自己在进行时,可以多多利用笔记用品(顺道一提,在前述介绍的设施里进行集体内观时,原则上不可携带文具等)。在我的课堂中,我会请学生们互相讨论,如此一来比起安静听课更能有效加深印象。我时常会尽量随机分组,让互不相识的学生组成一组。当小组中彼此熟识时,就容易开始聊天,但当所有人都是单独者时,每个人都会表现出紧张感。利用这股紧张感,我会请学生们分别在纸上写下对课题的想法。

书写使人孤独,书写的同时就是面对自我的时间。写完后再面对他人时,就会产生具内涵深度的对话。与尚未深入自我内心就进行讨论可说有天壤之别。书写也是发掘内在的技巧之一。是一种很好的内观替代法。

2.培养知性与教养

想要客观自我检视时,除了使用内观探究内心的方法外,也可使用教养知识来自我充实。这也正是在孤独的期间培养富足精神,让个人魅力大增的方法。但是,日本的大多数人都不懂知性和教养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其实很矛盾,因为每个人其实都喜爱拥有知性与教养的人,但奋发苦读、磨练教养的人却与日俱减。不论性别,可能有人觉得只要擅长聊天、开玩笑就好。但如果能看到风趣幽默的人,偶尔出现的孤单身影,就再好也不过了。

同场加映:“如果你真的是千里马,为什么没人看见?”陈嫦芬给台湾职场人的六个提醒

知识如同深埋心中的地下水源般,若无法独自一人浸泡于泉水中就无法持续散发耀眼光芒,不管是谁都一样。因此作为单独者的时间,他人无法轻易参与,那是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真正的孤独,与排除、孤立他人截然不同。日文中有“死读书”一词,我认为这有贬低他人的意思。这个词带有轻蔑单独者努力念书,从中还可以感受到希望没有任何人读书顺利的嫉妒感。英文中也有grind、dig 等同义词,但还带有孜孜不倦、勤奋、努力发掘探索等意义。绝对没有微妙的负面之义。

另一方面,将一切全心投入在运动的人,我们称为“运动狂”。不过,这是在称赞那些做到我们做不到的事的人,大多是用一种更为轻松的心情称呼。但是,死读书却没有像运动狂一样蕴含敬意在里面。比起与朋友往来,对于比自己发展更好、更优秀的人感到不悦,我认为这是根深蒂固的嫉妒观念。我们应摒弃这类贬低同伴的意识,专心在磨练自身的教养才对。

独自在某个领域单打独斗的人非常强大。名垂青史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些人是沙龙宠儿,长袖善舞拥有广大人脉。反之,也有人遭遇如同身陷囹圄般,完全无法与他人交谈。尽管氛围与境遇不尽相同,但这些伟人们都曾在特定时期磨练过孤独的技能,这点是无庸置疑的。以知名创作歌手兼演员的美轮明宏为例,他从年轻时就是表现亮眼、才貌兼备的艺人。此外,他还拥有丰富的学养素质,魅力十足自然不在话下。他本身也时常书籍、涉猎艺术,致力于理性与智慧的培养。足以称得

上是“丰富孤独者”的最佳典范。接触音乐、绘画与各类艺术绝对是件好事。比起书本,这些事物的情感传达更直截了当。美丽事物带给人的感动会唤醒我们心中的希望,无庸置疑地使人强大。

此外,想要磨练教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时,就不能不读书。独处时间用来阅读虽然是理所当然,但在现代社会除了书本以外的娱乐活动急遽的增加,其实许多人是缺乏阅读这项技能。读书与否,这两者的魅力差别会在十年、二十年后完全不一样。

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也拥有战胜孤独、磨练教养的经验。保罗.奥斯特以写作为志,但他没有成为收入稳定的教师或公司职员,因为他无意过着有稳定收入的同时持续写作的这种双重生活。他的想法有勇无谋、欠缺现实考量,因此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步履蹒跚,他在近乎自传的着作《真实故事》里以自嘲方式回忆这段过去。保罗.奥斯特在尚未得志时,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巴黎留学计画。据他形容,“那段时间彷佛走火入魔般废寝忘食地读书”。

回想起那段时间,自己究竟消化吸收了几本书呢?连自己也难以置信。我阅读的书为数可观,形形色色书籍构成的国度与新大陆也被我啃食殆尽。尽管如此,我丝毫未感到厌倦。伊莉莎白时代的舞台剧、前苏格拉底哲学、俄国小说、超现实主义的诗集。这些都在我脑中点燃星星之火,彷佛有生命般地让我手不释卷。
──(保罗.奥斯特《真实故事》)

这些难以计数的书籍,毫无疑问地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养分。然而,人们却无法将阅读视为追求灵魂之友,我认为与近年来的占卜热潮并非毫无关系。占卜结果指出“就这是这种类型”时,人们就会觉得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也无所谓。若将占卜视为了解自我的跳板倒也无妨,但每每看到那些配戴幸运物、吃什么会好运的人们,生活完全被占卜支配,我总是忍不住想对他们说“只要停止这些依赖,你就会好运不断”。彻底了解自己和自我价值观后,就不会在好运、坏运的认定基准中徘徊不定了。

同场加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爱上阅读的五个好理由

3.写“日记”

我从高中开始就大量的阅读,同时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契机是父亲对我说写日记是件好事。我并不是写下每天发生的事情,而是想起什么时就在笔记本上,是相当随性的日记。其实我在孤独时代时与人见面的机会很少,所以我的日记也可说是思考的日记。两、三天都空白是家常便饭,我的自我觉醒也是在那个时期,感到在意的事情就写下。直至现在,我仍有在记事本上提笔书写的习惯。

长大成人后再翻开当时的日记,都是些无法见人的内容。日记本里满是毫不掩饰、全面自我肯定的语句,那时脑海中无时无刻都回荡着“我是天才、我是天才”的天才钟声。看到的当下,真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现在的我如果跟当时的我相遇,我绝对会对年轻时的自己冷眼旁观。这个无地自容的回忆留待有机会再详述,接下来让我继续讲日记。人心容易受到语言及图像的影响,图像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要培养自我的信念,语言的影响力是绝对不容小觑。

推荐你看:写一封信给过去曾经流泪,曾经受伤的自己

将语言如同咒语般反覆复诵的效果非常显着,但比反覆复诵更厉害的就是写下来。随着文字的书写,朝着目标迈进的热情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就我自己来说,心中浑沌不明的事物写在日记上时,脑中的思绪会更清晰最后成为坚定的思想核心。人想要从根本改变思考模式几乎不可能,毕竟人从某个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基本思维。经由书写可以整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藉由反覆书写,使已经成形的理想及想法在心中更根深蒂固。日记就拥有这样的作用。

书写也是培养自身孤独力的技法之一,非得孤独才能书写。实际上,书写是件麻烦又痛苦的工作。包括作家、学者等“书写专家”在内,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书写是件扰人的事。就连社会学家兼评论家的清水几太郎,也在其着作《论文的写法》里写道他下笔前总是煞费苦心,别人问他话时也默不作声,还要洗好几次手,不断重覆这些小仪式,直到穷途末路时才能下笔。虽然开始书写后就没有太大问题,但到达最终目的前实在折腾人。

空手道家大山倍达为了专心练习而在山中闭关,甚至还剃掉一边眉毛让自己更能全神贯注于修行的故事广为人知,想到连给人知性冷静、创作不断的清水几太郎在写作前也被穷追不舍,就忍不住让人会心一笑。这些故事都让人备感安慰、引起共鸣。

近年来在网路上公开自己的部落格日记风潮大为流行,虽说是日记,但并不是像我写的那种不便给他人看见的日记。看到部落格发展的荣景,许多人也开始萌生想把自己的杂记给别人阅读的念头,而且这类人意外地多。

对我来说,日记是要在死前想尽办法也要烧掉的秘密。反观部落格的文章则完全没有写下任何秘密。尽管写的再多,但也不会把真心话写出来。换言之,在写部落格时其实带有强烈的娱乐性,这与孤独的技法其实有些出入。

乍看之下虽然增加写下秘密的机会,但真正想说的却只字未提。我想与日俱增的部落客们,并未意识到这点吧。我认为让别人看见作为前提的部落格,只是练习写作的方法之一。但本书真正的目的是,不在意他人眼光尽情地书写。毕竟为自己而写,才能够与能量的产出过程相连结。

此时,写下关于未来的蓝图相当重要。不要因为是不会给别人看的内容,写法就带有攻击性,因为根本毫无意义。请将不甘与懊悔化作弹簧,转变为燃烧自我斗志的书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