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愛成癮的男人」在預告之初,就以大膽寫實的取鏡震撼了不少觀眾,當然這樣的片名也會遭不少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然而在欣賞完整部片之後,心中留下的卻是對現代人不自覺冷落身邊的人的行為,感到遺憾與悲傷,雖然片名叫做 shame,表面上看來,主角布蘭登(Michael Fassbender飾)的所作所為似乎也圍繞著這個字詞,尤其是最後那一夜,心中最後的防線被妹妹西西(Carey Mulligan飾)最真實的語言突破之後,無法面對內心中的崩亂的他,竟然在一個夜晚之中,先是在酒吧挑逗了有男伴的女子,隨後到了gay bar 和陌生男子發生關係,最後還召妓大玩 3P,當然那1秒的歡愉,終究還是無法掩蓋內心的悲傷。而主角不斷藉由性愛去逃避內心最不願面對的悲傷,就算想要去面對也不知所措,這樣的描繪,我認為,無止盡且落入深淵的〝sadness〞才是這部片的主題,〝shame〞則是點出普羅大眾對這種情況(現象)的評斷,因為,沒有人會知道,造成如此行為的背後,究竟發生過什麼事?但只會用冷漠且駝鳥心態的眼光去看待,尤其背景又是在紐約這個充滿衝突的大都會裡。

 

 

性,本是生物的本能,但失去情感的性有多可悲?首先,這樣的性,也就是僅滿足最原始的生理需求的性,就成為只是為了逃避負面情緒,亦或滿足金錢權力薰心的慾,它凌駕一切之上,在這樣的性之下,將造成許多悲傷,以及心靈空虛的負面情緒,試想,若人類不能以理性的情感進行性的行為,最直接的衝擊,就是人口爆炸,為了生存,一切的資源將會迅速枯竭,反之,經過理性演化的性,反而能克服前述問題,這是一個麼樣的論述?讓我們回到這部片繼續探討。

 

悲傷的負面情緒,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片中西西說:「我們並沒有錯,我們只是出生不好」,加上最後西西因割腕自殺未遂,在醫院的時候,布蘭登安撫她手上的一道一道刻劃過的傷口,雖然片中對西西的自殺行為沒有太多著墨,但顯然他們倆兄妹的背景一定有些故事,導演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雖隻字未提,留給觀眾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以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論來說,再也簡單不過了,主角在年幼時的人格發展階段受到了很多苦,很可能在口腔期未得到妥善的照料,形成主角日後人格變得不信任人、抗拒別人的愛,害怕及無法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主要因子,接著性器期的發展也跟著受影響,最後造就了主角成人後的行為模式。當然,根據各家心理學派的論點,成癮行為有很多不同的解釋,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有越來多的成癮現象,不同於習慣,成癮的產生,多半都是為了「壓抑」負面情緒,吸毒(藥物濫用)是成癮,酗酒也是成癮,但最近的新名詞「智慧型手機成癮」,個人認為,有點言重了,因為經常性的使用手機,充其量,就是一個壞習慣,就跟暴食、減重、整形一樣,要達到成癮的條件,其實是有些嚴格的。

 

 

回歸到整個故事我們就會明白,原來〝shame〞要引發的,應該是現代人「歧視」與「忽視」的現象,我們常常會忽視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導致某些的事件或現象,然後針對那些事件或現象,我們甚至以「歧視」的角度去看待。有些眼尖的觀眾就討論到,劇中的主角兄妹,很可能是愛爾蘭移民,而在傳統的紐約社會中,這些愛爾蘭移民其實是屬於比較中下階層的,另外,片中性愛的對象,也全都是非美裔的種族,似乎「種族歧視」的議題也是導演在片中想要表達的深層涵義。

 

而這些被歧視或是出身低的人們內心所想填滿的空虛,究竟是為了追求高上社會的虛榮,還是要掩蓋身世的焦慮,抑或是壓抑心中曾經的創傷?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在本片中看到,當一個人再也無法發自內心的去感受、去愛的時候,生命將被悲傷給佔據,只能陷入無止境的逃避漩渦之中。

 

如果一個人始終不願面對自己的心中悲傷,而身為他的家人、朋友,卻沒有察覺,無法伸出手去幫助他,反而忽視他的痛苦,甚至加以歧視,這些冷眼旁觀又無法幫助他重拾真、善、美等愛的本能的人,that's really shame!


 

在本文第二段所提到的「經過理性演化的性」假想上,伴隨著真正情感所產生的兩情相悅的性,往往都能讓人感到真正的愉悅與滿足感。

 

因為在這樣前提的性的過程中,必需經過成熟發展及培養的情感基礎,使雙方交流的不只是彼此的軀體感官,而是無須任何複雜表達的心靈,這樣的性,是理性的,其所帶來的效應,是個幸福的家庭與健康的社會,自然能夠減少造成人格發展不全的個體的機率,避免更多無辜的生命遭受到陷入悲傷、負面的惡性循環,在這樣的建構理論下,世界上因歧視、忽視所造成的悲傷將無地自容,所有的個體都能擁有,並努力追求屬於生命中的美的情感交流。

 

 

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