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影展第 53 届选片,最佳纪录片入围电影《乱世备忘》记载雨伞革命动人的事发始末。来自香港的作者 Karen 身为影像团队工作人员,同时也是雨伞革命参与群众,书写她对雨伞革命的追怀。


剧照由影意志提供

导演:陈梓桓
香港│2016│DCP│Colour│133min
2016 香港独立电影节 / 2016 台湾国际纪录片节 / 2016 温哥华国际影展 / 2016 捷克 Jihlava 国际纪录片节 Opus Bonum 及 First Light 竞赛入围 / 2016南方影展纪录片部分竞赛

2014 年香港发生了一场雨伞运动,由青年带动整个运动的起伏,万人占领街道,以公民抗命的方式争取民主普选。除了各组织的青年领袖之外,还有更多无名的青年参与其中。《乱世备忘》不是运动发展的流水帐,它纪录了当中最“贴地”的情感:以幽默抵抗悲伤、以愤怒掩饰不安、胆怯却又步步前行。二十段备忘,镜头纪录的是一群青年在大型抗争下的“自己”:处理物资分配、搭建帐幕、开办补习教室和在前线流动占领,当中经历团结与分歧,从希望走到失落。

在正面冲突的背后,他们在琐碎的事务里,找寻自己参与抗争的方法;在摄影机背后,导演陈梓桓用影像写下一份备忘,不要忘记在 2014 年末那个找寻着自己理想和勇气的自己。

导演在那七十九日期间跟随着比他年轻的五位主角,看他们如何参与和理解抗争及民主。过程中,导演与主角建立了一份信任、一份感情。慢慢的,他也成为主角之一,由访问学生变成被与他们一起共同进退。总长 133 分钟的电影并非长时间处于紧张严肃的状态,其中惹人发笑的一幕,必定是主角之一的毛毛找人替他认识一个正在自修室读书的女生。运动中段,大家已没那么紧张,轻松的面对抗争。

镜头一转就是吉利蛋的民主英语教室和带着疲惫,席地而睡的主角。电影除纪录了年轻人在雨伞运动期间的抗争外,导演还加入了不少儿时片段,好使观众不是透过沉闷的新闻片段认识香港的历史,而是透过一个男生的成长经历看香港在这廿多年来的变化。也许是因为加入了导演成长片段的关系,使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拉近,亦让观众透过导演的成长来理解那一辈的年青人。

导演说:“一直以来只是在书上认识‘公民抗命’这个词组。想不到亲历七二的预演占领中环时会被那种抗命的力量所震撼,促使我拍摄占领中环的决心。”最后,占领中环并没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罢课、黄之峰冲进公民广场、催泪弹及七十九天的占领运动。(发放催泪弹翌日,报章均以“雨伞运动”来称呼是次运动。)但导演依然希望能把香港的大事纪录下来,亦希望以摄影机提醒警察要注意他们的行为及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导演 陈梓桓

之后,警察对示威者的冷漠转化成憎恨,无数示威者被打,有的更被打至满身伤痕,就连拿着摄影机的导演亦不能悻免。

推荐阅读:张铁志专栏:在黑暗的道路里寻找光明──对话黄之锋、黎汶洛

若非工作关系,说实在,我是不会进场观看这部电影。那七十九天,我和很多朋友一样投入了不少热情、汗水以及泪水,但换来的却是家人的不理解。最后运动在毫无成果下,被冷漠地清场。

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失败的运动,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我甚至怀疑过,那七十九天的经历是否只是自己虚构出来的画面,那些共享、互相帮助的经历是否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乌托邦。

然而,当大银幕上呈现出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景象时,我才知道我确实是经历了一场历时七十九日的抗争运动。运动结束后,我不敢轻易回想那疑幻似真的经历亦不希望有任何东西消费运动,因此对相关电影或书籍都非常抗拒。

推荐阅读:永远站在鸡蛋的一端!25张震撼照片带你看香港的雨伞革命


剧照由影意志提供

《乱世备忘》帮我梳理了一些运动后的思绪,抒解了我的后雨伞忧郁。

导演于最后问其中一位主角吉利蛋会否害怕二十年后的自己也是这样,这条问题虽是在问电影中人,但同时亦在问身为观众的我。香港的政治在短时间内有很多变化,而我亦不知道自己会变成怎样,只希望能不时提醒自己不要习惯荒谬的政治,不要对不公义的事情变我麻木。诚如电影中的 Rachel 所说“我们年轻,我们得撑下去。”

上文提及过香港的政治环境变化很大,而《十年》(一部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的独立电影)早前于香港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回响,导致戏院及政府机构对电影变得敏感。尽管发行商影意志曾发信邀请电影院合作放映,但不是得不到回覆,就是回应 2017 年以前都没有上映的档期可供放映。

推荐阅读: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十年》:你不自由,才认为我的存在是反抗

导演也不知道是真的没有档期还是遭受政治审查,可他依然希望能跟电影院洽商,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现时的观众多是习惯看独立电影的或曾参与过雨伞运动的朋友,但他更希望电影能接触到不太认识运动甚至是反对运动的人,从而进行交流,彼此了解。

现时未知电影能否到香港的电影院上映,但在此之前,《乱世备忘》将分别在台南南方电影节及台北金马影展进行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