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就是自私、被宠坏、低 EQ、不懂得分享?你也在成长中,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吗?更何况,亲戚们老是看着你说,你爸妈只生了一个女生,真可怜。听听犀利妈妈与女儿的对话,一个女儿不可惜,我们该打破男尊女卑的时代了。

某日睡前,三岁的女儿突然看着我,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帮我生个弟弟好吗?”

我心头一惊:女儿怎么了?为什么突然想要兄弟姊妹,而且还指定要个弟弟?

我问她:“学校有很多小朋友陪你玩啊!在家也有爸爸、妈妈陪你,为什么一定要弟弟呢?”

没想到,女儿突然大哭:“因为 xx 姨嬷说,我一个人没有小孩陪我玩,好可怜!”她继续哭着说:“xx 姨嬷说,我好孤单,要我跟妈妈说赶快生一个弟弟陪我玩!”

我必须承认,当时我怒气直冲脑门、血压大概飙高到180,头上冒出的蒸气大概可以烧热一整个水壶、推动一辆火车。我忍着气、耐着性子对女儿说:“宝贝,妳不可怜”。

“妳很幸福。”我说,“妳有爱妳的爸爸妈妈,还有阿公阿嬷、外公外婆,在学校也有好多同学跟你一起玩,妳怎么会可怜呢?”

“妈妈也不是生孩子的机器,要我生就生、要我不生就不生。妈妈也是人,我也有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也会怕痛、我也会感到难过。不是说妳觉得孤单、妳觉得可怜,我就要替妳生一个弟弟妹妹,只是为了陪你玩,不是这样子的。”

我用着和一个成年人说话的口吻,和我三岁的女儿说出了我的真心话。她一边点头、一边流着眼泪,很成熟的对着我说:“妈妈,我知道了,我不可怜了”。

我心头一揪,一把把她抱进我的怀中,爬梳着她的头发。“宝贝,人生很长,你要面对一个人的机会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买书给妳看、买玩具陪你玩、培养妳画画、教妳唱歌,因为你觉得无聊、觉得孤单的时候,妳除了有妳的家人朋友陪伴妳、妳也可以看书、可以玩玩具、可以画画、可以唱歌,有好多事情可以做。”

推荐阅读:淡定的教养,一流的孩子:心灵成长比学前教育更重要

现在回想起那个晚上的这个插曲,心还是会紧紧抽痛一下。

够了,你们这些大人,真是够了。

你们这些无关紧要的大人们,为什么要用你们大人的权威,教导我女儿什么是孤单、什么是可怜?你们凭什么定义我女儿的幸福呢?

你们这些过度热心的大人们,为什么要凭着你们主观的理解,灌输我女儿身为独生子女刻板印象该有的感受?你们凭什么决定她的样子?凭什么决定她的快乐伤心?

你们这些思想老旧的大人们,为什么要凭着你们个人的喜好,告诉我女儿她有权利指着她妈妈的肚子,叫她妈妈像母鸡下蛋、母牛拉屎般“生个baby陪她玩”?又究竟凭什么告诉她“要妈妈生弟弟”?因为“生了一个女的,就该生个男生吗”?

因为极度爱小孩,结婚前,我就和先生达成共识,共组家庭后,想生个小孩,但生几个并没有绝对。婚后产后,在衡量工作负担、心理压力、家人后援、经济环境和资源等情况下,我跟先生看法更趋一致。那就是,在想冲刺事业和维持生活品质的情况下,我们只想生一个。当然,如果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有了第二胎,我们也会很开心的当作上帝的恩赐。

但是,我不需要任何人告诉我,“妳应该生第二胎”。更不需要别人透过我心爱的女儿的嘴巴传话,告诉我“妳不只应该生第二胎,还应该生男生”。

推荐阅读:当女儿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当女生

更何况,我的妈妈、我的婆婆都始终尊重我的选择、相信我跟先生的判断,那你们这些三姑六婆,又凭什么来决定我的人生?

其实,我也明白,很多时候旁边的长辈或是路人甲们提出这样的建议,都是出自于善意、都是好心。他们根源自自己的经验,认为家里孩子多一点,成长的路上有兄弟姊妹陪伴、相互学习、陪伴、扶持,对社会化更有帮助,长大了也可以共同分担照顾年迈双亲的责任。

然而,每个人家庭环境、心理状况都不同,适合你家的不一定适合我家,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被兄弟姊妹环绕,不代表就不会感到无聊、不代表就会有高 EQ、不代表就会比较处事圆融、融入群体;独生子女也不代表就会骄纵、被宠坏、孤僻,不代表自私、不懂得分享,也不代表成长的路上就会感到孤单。

根据内政部的最新出生率统计,民国104年,我国的总生育率为1.175(指育龄妇女—一般是指15至49岁之间,依照目前的年龄别生育水准,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数。)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位育龄妇女一生中只生了1.175个孩子!未来的台湾社会,每个家只有1.175个小孩,很快地,独生子女将成为主流!(注一)

对“独生子女”的污名化,其实非常常见。某次,台北市长柯文哲在“社区公办保母计画”的揭牌典礼上,竟然也以首都市长之姿,说出“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兄弟姊妹的,对人格发展不是很好”,这样带着偏见和刻板印象的话。(注二)

独生子女最常被贴的标签,就是自私、被宠坏、低EQ、不懂得分享、孤僻、人际关系不好。但,真的是这样吗?近年来,国内外都有大量的学术研究结果反驳这样的指控。(注三)

以孤僻为例,美国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的学者Toni Falbo 和 Denise Polit 就曾针对“是否独生子女比较孤独?”为题做研究。结果发现,“独处”和“孤独”并不能划上等号。独生子女有较多独处的机会, 但这不代表他们觉得“孤独或无聊”,反而正因为他们有更多与自己相处的时间,他们更能“享受独处”,也因此在漫漫人生面对一个人的时候,更有强健的心智、更不容易觉得孤单。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调查13,000个孩童,也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比,拥有一样多的朋友。其他的研究也发现,在包括领导力、成熟度、外向性、社交、受欢迎程度、慷慨、合作、弹性、情绪稳定和自我满足等各项能力上,独生子女的得分都和其他非独生子女们无异。

我自己也是独生子女,以我的切身经验来说,在的成长过程里,充满相近年龄的堂表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可以让我一起切磋、学习。也因为家中没有手足,让我更懂得珍惜友情、喜欢陪伴。虽然我喜欢和亲朋好友一起热闹的感觉,我也很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喜欢一个人思考、喜欢一个人吃饭、运动、看电影,而这种“不怕孤单”的独立能力,正是独生女背景所带给我的训练。

其实,会要我一定要多生几个、或是跟我女儿说独生女很孤单的亲朋好友,通常自己也并非独生子女、或生了不止一个孩子。所以,“独生子女很孤单、很可怜、对人格发展不好”这样的说法,也都是存在他们脑子里的想像,和社会大众既定的印象。

别再给独生子女贴标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