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人生一门恒长的课。你善于独处吗?你真心在孤独中不感到空虚落寞吗?如何拥有独处的能力,听 Wesley 四个案例,所有烦恼都在人际关系,但是,你先经营好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了吗?

1.“我将要死去,神啊,如果你怜悯我,就用最少痛苦的那种方式吧。”

人们面临生活中的浩劫,一点一滴的精力被榨干时,容易导向一种忧郁的状态。

生活总像是个很多洞洞的乳酪,经历完有如重担般的考试、工作、评鉴,卸下身心的疲惫后,我们都会想着,趁还没开始工作之前,能够休息、到处玩耍或开始任何想做的事情。

但理想总是比较美好。真正空闲下来后,睡到自然醒变得随手可得,而可得之物又容易被潜意识给鄙视,所以晚上想睡时睡不着,而早上想做事情时才想睡觉。

“怎么安排整天行程就变成很困难的事,其他朋友开始工作、已经出国或是还在念书,我除了写作和阅读外,其实不晓得要做什么,写久了总会匮乏,读久了总会疲累,事实上大部分的时间我都躺在床上或上健身房,整个八月对我来说似乎是虚度光阴。”

光阴真的能被虚度吗?什么是虚度?指的是没有意义的被经历、没有被理解的可能性。回过头看,一开始安排种种户外与室内活动,若心境上是空虚时,每当你回想起先前忙碌的时刻,就有种断层式的对比。

推荐你看:【治愈日记】第五章:从别人身上夺取爱,安慰不了空虚

而对比又加上外人的介入时,这恻隐之心就是令我们最痛苦的来源之一。

“他过得很好,我没他那么好,相形之下我就是个没用的人。我不光是懒惰,而是没有动力。一方面对周遭人性虚假的失望,令一方面又需要这虚假当作燃烧的动力。”

像是浩劫后的生态资源,枯凋愁黄的老树,没有半点生气与活力。

“我需要爱,我需要爱,我需要很多东西填满我空虚的人生,我需要成就感,我需要安全感,我被无所事事吓着了,忽然没事情做让我没有半点生气,就算自己找的事情,也没有任何生产效力,意思是说即便被少数人夸奖,那又怎样,好像也不能当作我的任何证明。我的心好空,就像在一个巨大空旷的黑暗房间,困在里面很闷,超闷的,你完全无法想像这是什么世界,像是架了牢笼,透明的,虽然我随时可以走出去,但我认为它随时也能困住我。”

什么让我们走不出去?我自问自答。是谁?是什么?是你吗?我跟着意识流走,就像我告诉每个曾上过我自由书写团体的成员和个案,照着意识流走,想到什么写下什么。我努力回想。

“终究还是绝对的权威,高尚的名声,和大量的财富啊。这几个字像钟垂般重重地打在我胸口。”

2.“影集黑客军团中的主角艾略特问:‘人们痛苦的时候都做些什么?’我也想问,人们苦闷焦躁时都做些什么?我用喝酒、性爱和大吃,分别是麻痹、逃避和填补不存在的空虚感。”

我好像忽然能瞭解退休之后,或说中年转化是怎么一回事。因着目标失去或目标失落,生活一下子没有了重心,或说体认到自己终将孤独寂寞、无依无靠,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或这个社会仍在你身旁唠叨着:“你是个没用的废物!”你可以假装不理会这一切声音,但久了很难不将其内化,变成自我的一部份。

所以又重拾酒瓶、找炮友和买三大包咸酥鸡,继续过着自己不想要的人生。

或者,我们换了另一种方式──虚耗时间。每天在电脑前看着喜欢的节目影片,看着偶像的笑容,好像自己也能从那样的欢乐喜悦中得到些内在能量,不知不觉可能还真的有用!情绪至少从谷底爬升,或许这也是疯狂追星的部分原因了。我们总是期待生命中的救世主,有了一个人、完成一件事就能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童话式的结局,但可惜我们身处现实,那句话之后还有生活,生活之后还有生活,直到痛苦再度来临、直到罪恶再度席卷、直到病死迎面撞击。

同场加映:听几米谈《星空》绘本:从故事获得力量去对抗现实的挫败

没有童话式的结局,因为故事未完待续,接续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真实。

“直到我累了,听了一小时音乐看了一小时影片,又回到这里和你谈话,谈一谈觉得晚了,好像该睡了。瞧,我连睡觉都不是真正发自内心,这样的人生如何自由?我不是因为想做这件事情而去做,我不是自愿的、我不是满怀欢喜的,我甚至怨恨自己因为生理因素不能像正常人一般生活。”

“我曾以为 P 是能够信任的人,所以和他说如果可以,我希望每晚都在夜店狂欢畅饮,沉醉在吵杂的音乐和男欢女爱中,隔天醒在一个不知谁家,都好过一个人在家的孤寂感。他似乎吓着了,他以为自己和父母的遭遇是人世间最难忍受的事情,但一我听完,他马上改变话题,人也变得怪怪的,认为我疯了似的。我从此知道人不能轻易信任。

也许那时培养起更多的观察力。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说了会有我想要的效果。这很重要,尤其一个人的时候,你若想找人陪伴,你就要学会说话,未必是幽默、感性、阔气,但就是能打中他的心房。他会说:“对,你懂!”或是给我一个眼神示意,我则让他继续说下去。”

我继续听着他说,他越说越小心,但从眼神中我看到一股感激。

3.“地狱与天堂存在于每个地方。一念之恶,人就自相残杀,宛如地狱。一念之善,人就能在彼此身上,找到天堂。”

娜塔莉波曼自导自编自演的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仔细品尝母亲弗妮雅(娜塔莉波曼 饰演)起先对于巴勒斯坦这块土地的想像,对照后来生活与战争的无奈,后韵十足。

同场加映:抛下明星光环更美丽的知性女星,娜塔莉波曼

这是一部情绪饱满却处处收敛的电影。它充满抑郁想像、复杂交错、层层堆叠,并用一种含糊而美丽的方式呈现出来。


图片来源:来源

也许刚开始那段话点出整部片的核心。从国家、家庭到个人的分裂与冲突,电影中三者并进,弗妮雅象征着以色列的兴衰、儿子艾默思的内在思维及她自己本体的精神状态。

弗妮雅希望在新地方展开新生活,但她在老公身上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丈夫,而是那带来智慧的诗人、令人满怀希望的改革者。

但当人们对于某些事情愈是充满希望,它落空之时就愈是绝望。

她期盼的先锋者没有到来,她憧憬的美好家园并未成真,她幻想充满牛奶与蜂蜜的土地甚至变得残破不堪。

弗妮雅的内心有如某天夜里,告诉孩子的:“如果你被迫在撒谎和惹怒他人之间做选择,选择慷慨。”


图片来源:来源

只是这份自以为是的慷慨,不过是压抑自我的变形。她想让老公去找其他女人,羡慕孩子的天真单纯。她自责于到这里、嫁给这个男人等等这些选择,更内化了母亲对自己的苛责,那一巴掌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正说地是:“都是我的错,也是你的错,更是这整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活该!”

种种原因加成,使他一蹶不振。

4.我们分辨不出有意义的事情,因为陷入自认无意义的循环中,然后是忧郁、坐立难安、卧床不起。

也许当下真的没有意义吧,也许未来也不一定找得到意义,这很难说。但人生总是这样,你认为开始虚度时,成为漂泊世间的流浪者,自愿不顾一切地到隔离人群、到远方小岛独处时,内在的转变才有可能生效。

推荐你看:没人教过的独处学:你的孤独,是为了让你感觉自由

因为你独处,有机会让自身从囚禁中起步,从那些不晓得在做什么的时光中慢慢看清自己在做什么,也就是──你正在学习“存在”这件事。

或许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经历:“每天给自己一段时间,思考自己正在烦恼什么、正在快乐什么、正在忧愁什么。又有什么方法能让你好过一些?曾有什么方法有让你好过一些?”

能建立起与自己的亲密关系,接着才是与他人的紧密连结。最后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困扰,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如此孤寂的一段时间。

然后,你才能重新甘愿冒着孤独的恐惧和危险,踏出有意识地选择自我真正想要的目标,但这次不一样的是,超越仅仅是自我,“从依赖变成独立,再变成共依存中的自主……能够在新的层次上去经验亲密关系……再也不必害怕被他人吞没。[1]”

更多作者文章,欢迎至脸书专页:标注自由-写给自己的心理笔记


参考资料:

  1. Pearson, C. S. (1998). The hero within.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 HarperOne. New York. 内在英雄。立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