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不知道让多少父母对子女不忍放手,又让多少子女怀着出外闯荡的雄心裹足不前。女人迷作者艾彼藉由读者来信想告诉你的是:别自己用家人局限自己,想清楚、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你能为自己的梦想做得最好的事。

读者来信

我现在是ㄧ名大三生,其实对以后真的有很多的迷惘和憧憬,曾经我想要到国外留学,也是为了自己以后能有更好的出路。但是一想到家人,我想好好陪伴他们,于是又打消这个念头...... ——玮薇(年龄区间 < 23)

我毕业一年了,那时候直接找到不错的工作,在职场工作满一年决定出国念书再多充实自己。离职后,母亲还是坚持不让我出国,说会担心,于是我又留在台湾...... —— 波蒂小姐(年龄区间 23-25)

35 岁才又回到归零的状态......,也想着往学术界发展、出国进修,看似有很多选择,却只觉得原地踏步,失去了动力与目标,应该如何是好......——坦雅(年龄区间 35-38)

以上三封信,分别来自三个不同年段的读者,共同的主题是考虑出国,包括出国之前会担心家人的反应、担心出国后是否就能拥有更好的生活等等。面对人生的大转弯,出国,大家烦恼的共同点大于年龄造成的差异。

给犹豫是否该出国的你:第一关,家人的阻碍只是你害怕未知的投射!

曾经在活动上遇到一位读者这样反应,他说,有一阵子非常厌倦看到“做自己、为自己”这些字眼。彷佛这些事情就是一盏明灯,可以通往所有问题的解答。他夹在家族与自己的梦想间,不确定应该持续完成父母的期待,亦或顺从自己内心的呼召。

他的挣扎如此真实,我猜测他的过往必然是个贴心孝顺的孩子。与这样以家为重的任何人谈论做自己、为自己,实在太遥远,反而加深他们的痛苦。一方面觉得“别人说来很简单,我就是做不到,莫非是我有问题?”,另一方面也觉得“为家人着想难道有什么错吗?”许多人就抱着这样的想法摇摆地度过一辈子。

推荐给你:写在谢金燕告白之后:没有爱的交流,孝顺只是枷锁

你没有问题,只是在这个强调做自己、为自己的个人主义潮流下,选择站在为家人为家族的集体主义这边,内外交迫的确让处境显得艰钜,让你自我怀疑。

想常伴父母侧的你,没有错。重点是要甘心。

最怕不甘心的你,既无力追逐梦想,也不能与家人一起过日子。

离家的心理、文化议题

心理上,离家,是件大事。是父母与子女在独立和依赖议题上的拔河,而且是“双向的”拔河。许多人的青春期都和父母拔河过,要求父母进房应敲门、要求和朋友跨年晚归。青少年时期,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自立,应能想有更多自由。父母却未必这样想,反而因为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叛逆、抗争,而想监督更多,深怕松手就会失去孩子。

这种拉扯,其实就是缩小版的离家议题。

子女成年后父母理性上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但心理上却不见得做好准备,有些父母因为老化、体弱,心理上反而更加依赖成年子女。

你会喜欢:最好的孩子教育像在创业!带他离开舒适圈

一般人假设成年子女已经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也已能够放手让成年子女飞。但隐含在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的背后,集体主义的华人家庭情节导致成年子女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将父母的老后一同考虑进去;同样的,父母也希望子女离乡背井只是不得不的暂时选项,不是长远的生涯规划。

如果不是按着这个框架走,父母内心隐约有被抛下的失落感,子女也担心自己背叛了父母。

决定出国必然与家人拉扯吗?

我在个案身上经常看见,血缘这条断不了的羁绊,在父母与子女间拉扯。只是拔河的力量究竟多大、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当子女提出想出国的念头时,父母的内心正上演“放手让孩子飞,但可能孩子一去不回”或“让孩子留在身边,但孩子可能一辈子遗憾”的内心戏。子女方面,也衡量着“出国后的预期性报酬”与“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谁轻谁重。越不确定父母是否有足够经济资源、人际支持的成年子女,越不相信父母可以好好照顾自己。面对出国一事上,就越难以下决定。更容易巧妙的用心理防卫机制去包装,说服自己,而拖延不做决定。

延伸阅读:无法秤斤论两的伦敦留学:我回到原点,改变的是我自己

此时,如果父母与子女,都没能觉察这些内心冲突,就很容易使用投射 projection 与转移 displacement 做为互动模式。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想法感受归咎于他人身上,而无须面对内心的不舒服。例如,父母亲认为没有孩子共度老年生活,自己会很辛苦,透过投射作用将对自己的担心包装成怕孩子吃苦。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情感上无法接受孩子是个体,有自己的人生要过,将自己不欲接纳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控诉孩子“不孝”,显示孩子执意离开,父母就不需要调适己身的失落情感。

转移作用指的是,你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引发某些情感、行动是危险的,因此将情感、行动转移到其他情境下释放。成年子女面对未知感到恐惧,也可能透过转移作用,变成对父母生病、老化的担忧。未知无形又巨大不知如何克服,与此相较,父母的情况显而易见、让你误以为容易处理。考虑至此,自然就为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无须真的离家。

如果你认为家人是让你无法决定出国的主因,第一关,请你先厘清,家人是不是你的心魔幻化于外的替身?替你无法自立的心理,找一个可以责怪的对象?

你必须了解家里是真的需要你留着提供一份经济资源、人际支持、扮演好照顾者的角色,亦或是这只是你害怕离家的包装纸,把你包的很安全,让你不需要面对更有挑战的未知。

说服家人前,你已经说服自己了吗?

厘清家人是否实际上需要你留在国内提供经济资源、人际支持、担任照顾者后,才能一一拆解他们的担忧,提供需求满足的管道。很多时候,亲自确认了,才会发现一切不过是虚惊一场,自己阻碍了自己。父母对孩子离家的失落,若有机会直接与父母谈谈,也能舒缓许多。

其次,出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经济来源能否稳定、奖学金等,是最需要思考的。出国后能否提升自己未来就业的价值,可以先打听职场同行过来人的经验。或者,建议你把时间拉到1年、3年、5年去思考,希望出国的经验为你带来什么不同,首先设定目标,也比较容易让自己在出国期间累积相关资历。

大多数的人认为出国无论在心里、经济面上都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希望将一切评估透彻才做决定。但若对你而言,无论如何都想出国看看,不想留有遗憾,那么当你安抚好自己、打点好家人与经济之后,就去吧!让自己敞开心去体验,不预设会有什么得失,会发现有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在前方等着。

同场加映:给渴望出走的毕业生:出国,是一条无法准确预测报酬的旅程

无论如何,都请你记得先安抚对未来担忧的自己,安抚家人对分离的担心,才可能真的谈离家、出国的行动面。

别总羡慕别人有双能飞的翅膀,却没看见他们肩上承担了多少重量。

更多人生话题,在心理师的会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