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台北艺术节,其中一部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河床剧团《停格》与中山女高合作,一堂一堂课,让艺术的语言成为大众沟通:“透过她们的双眼、她们的感受,去面对、观看我们熟悉的台北市。她们,是艺术家,也是演员,透过这样的方式,让平日没有机会站在舞台上的学生们,可以展现自己。”拆开学校围墙,剧场是一门实际的革命艺术


(摄:河床剧团)

文 | 陈佾均(《停格》戏剧顾问)

“每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读的其实是他自己。作品只是作家提供给读者的一种光学仪器,好让读者可以看见如果没有这本书的话,他也许永远不会看见的自己。”──普鲁斯特

《停格》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特殊的制作。台北艺术节邀请河床剧团与中山女高合作,呼应台北城的名义之外,更突显了让剧场走入社会、寻找剧场和城市更多互动可能性的策展思维。

一般来说,这样具社会考察性质的计画,少不了田野经验与大量的文字或统计资讯。向来以意象剧场着称,在作品中释放平常被言语制约之意识空间的河床剧团,要怎么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触角来面对这次的任务,这个挑战可不亚于走入校园。

开始,创作计画按部就班地展开了与中山女高学生的认识。导演郭文泰、制作人叶素伶与我三人规划了一个学期的表演艺术课程。经过甄选后,二十名学生透过课程的介面互相认识并进行基本训练。不过最重要的是,这个课程以“自我”为出发,需要学生们挖掘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不再是透过课本、学校或父母来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请学生拍摄她们所看见的台北,藉此告诉我们最快乐和最害怕的回忆;还有她们分别最想维持与改变的事,并试着在言语之外,以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不同的切入点描述一次共同游览大稻埕的经验。

推荐阅读:《停格》排练周记:女高中生的剧场青春物语

八月初整排时,眼前看到的却不是任何报告或资讯。一幅幅画面流动而过,乍看之下似乎与田野素材无关。然而看着看着,却好像一本与这群少女们相处的时光日记。女孩们在课堂、在作业中吐露的心声偶尔直接以语言的方式闪现。

但这本日记却记录了更多言语之外,与我们擦身而过的记忆元素:少女们谈论食物的兴奋、对舞蹈的热情、字里行间的孤单和人际关系之中的挫折等。又看着看着,这本日记记录的时光似乎越拉越长,超越我们几个挥别高中好一段时间的人对她们凝视的目光、超越这个现在已经拆掉围墙的女子中学。

就像剧团的名字,《停格》划过水波,触及河水底部最亲密的、被掩盖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