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珊阅读散策,一位媒体人闯入了独立书店的大丛林,从青鸟起飞,给城市人归零而重获新生的空间,让我们从阅读,重拾心灵的自由。离开舒适圈,告别阅乐书店店长,蔡瑞珊以阅读为念,用独立书店开启人生新的旅程。“人生,永远都有选择的余地。”于是,她决定做个不断突破的独立书店人。

如果你还有选择

“人生无常,对于生命中可以选择而无法选择的部份,应该要珍惜再珍惜。”在即将要离开阅乐的关键日子里,我意外收到了怡姗寄来的书本新稿,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新书,在阅读完后的彼此分享心得中,她的感想更令我深深感动。

书本的确具有疗愈的功效,正如同《巴尔的摩事件的真相》书里的主角们看似层层的无奈与叹息的抉择中,作者在后记里写下这段话:“书比人生更有力量,书是人生最美丽的回报。书是精神不可侵犯的证明、是我们攻不破的记忆堡垒。书也宽恕疗愈了所有的疑惑和自我折磨,所以这一部作品让巴尔的摩永远影响每个人。”

推荐你看:台湾四百间独立书店的故事:人的灵魂越美,书店就越美

我此刻,的确需要这种疗愈。

离开的第1天,在决定创办青鸟书店后,告别心系情谊3年的阅乐。阅乐,对于我来说,的确充满无奈的叹息,某一部份的我存在于可以选择而无法选择的时空回廊里,面对无止尽充斥着无法的人生,和无止尽的矛盾与思索中,惋惜不断的纠结和缠绕着每个自我,因为选择并不是当下这个状态里,所发生的是与非,他包含着太多的期待和如果,单纯的热情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下,纯真在自我内心已然消失。该如何满足所有期待?该如何让每个人都满意?就像是无止尽的踩在钢索前进着,永远也看不到终点!

我是一位媒体人,贸然的踏入这块书店净土,因为爱上书本和阅读的快乐,所以我想开一间青鸟。

回想起自己初次与独立书店的接触,是在2014年的春天,当我从影像里看见那个对我来说是有点肮脏的旧书摊,座落在牯岭街旁,80余岁的老翁每日一本一本的整理书籍、一本一本的用心呵护,他默默用刷子刷过老旧的二手书,尔后再将书页爱惜地黏好,之后静默深呼吸、磨好墨水用颤抖的手缓慢题字、让书完整,这个修复书本的过程,相当美丽。担任“书店里的影像诗”行销期间,我即深深着迷于书店老板沈默于坚守书店的堡垒,在复杂的人世算计里,竟然还拥有如此单纯而美好的世界,正守护着美丽的价值信仰,我深深期待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份子。

2015年入秋,我认识了水木书苑的苏老板,初次见面他穿着有点破旧的白T-shirt,随身携带一瓶大水壶风尘仆仆的在各间书店里奔走,我们见面时他一边讲话一边喝着纯天然的白水,没有停止。他的微笑很是灿烂,彷佛秋天入冬是没这么快寒冷,春天就要燃起一股暖意了。

第一次参与友善书业大会是在2015年冬,距离我从担任阅乐股东董事到成为经营者已是一年后,邀请书店刚上任的总顾问张铁志一同赴往新竹水木书苑的开会现场,“究竟他们会怎么看我这位书店经营的门外汉?”有点像是过长时间在花花绿绿的媒体世界里飞舞着,身上沾染太多五颜六色,像是缺少书店该有的一份宁静,自卑感与担心自我不足的怯懦隐隐作祟,然而一瞬间迎面袭来的书店老板们淡然微笑,让一切都是多想。

你会喜欢:【阅乐专栏】当阅读作为生活方式,当书店成为媒体

书店像是文人世界的桃花源,在广大的文化产业里,他是清幽的、总不必担忧沾染文人相轻的本质,不必挤进无止尽的书本追逐排行里,因为只要拥有一颗无尽爱书的热情与莫大对书本的喜悦,就能拥有淡然纯粹的小确幸。书店让身处在这个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数字世界里的我们很幸福。

青鸟书店证实了单纯拥有热情是可行的,只要妳够勇敢!

于是开了这间青鸟在华山,从青鸟字体的设计开始,我和书店夥伴与作家黄韦嘉讨论书店的理念,写道:在复杂纷乱的尘世中,澄澈灵魂的湖让半透明的水蓝衬托了这个意象。座落在华山书店内,原始建筑的三角形窗是出自建筑师邱文杰作品,传递一个人是无法独立生存的,人类需与大自然孕育共生,也需时时拥有平衡让3个三角窗的结构下能感受温暖与幸福。

书店里的书,像是青鸟,穿越在阳光与书柜中并互补于不同层次里,三角窗和建筑的尖锐象征在面临世俗环境始终坚守信仰而或许倾斜的状态下,以鸟儿意象让中心点被牢牢抓住,稳定又飞翔。高高盘旋在华山上像是一座文化灯塔,屋里的四面泥土墙让身处其中如同修道院里的院士们,拥有的空间缩小,却获得心灵的无限自由。

我期待给予读者一间拥有舒适与宁静感并充满人文气息的小书店。

抉择的过程是万分痛苦,看似自私却也淡然。这两个月以来深深陷入一种自我毁灭与残酷的状态下,如同《巴尔的摩事件的真相》李作者乔艾尔。狄克( Joël Dicker)在书里自残。

即将于10月上市的这本书,是作者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着巴尔的摩事件的始末,时间的排序虽随着主角的记忆不断跳换年代,却意外让阅读者拥有非常舒畅的节奏跟随故事进展,也让读者情绪得以自然而然的埋进情节里。

同场加映:三十岁新鲜人!专访阅乐书店店长蔡瑞珊:当你一无所有,你就只剩初衷

巴尔的摩家族与蒙特克莱家族,故事里的一代巨人索尔伯父从巨富到一无所有成为超市售货员的描写,依旧是如此有气度与不凡。生活在这个数字菁英的世界里,在被拥有话语权者定义下。即使你的抉择令人沮丧、生气、失望、困惑、背叛,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存在于阶层的不平等和自我实现的扭曲。不禁思索成功者的价值是什么?是那个被学历、资历或者生活背景所认可的成功者吗?还是无论身处何事何地,依然能保有初衷?

看到书本结尾时,三句话里让一切得到了救赎:“爱人、被爱、懂得宽恕他人”,我也跟着作者一起原谅了巴尔的摩关连事件里的每位当事人,原本是生气的,因为他们原都拥有改变事件结果的关键权力,却都被彼此的自私与承诺束缚着而让悲剧不断发生。这个“是否能挽救?”的疑问像是魔咒一般不断回绕在脑海里,缠绕折磨着每个自我。

我们人生不也如此?当决定种下,眼睁睁看着关连者因此而痛苦沮丧失意脆弱,彼此在情绪里不断的相互折磨,让仍在持续发生的过程,面临更难以为继的负面结果。

还能挽救吗?或是未来其实比现在更值得期待?

其实下决定起初,是犹豫的,因为知道接续要独自面对许多外界的质疑,但心底却是相当坚定,这份稳定感来自于相隔我近100年前的美国人雪维儿.毕奇(Sylvia Beach),我从她身上感受到,只要爱书、即使你不够资格都能够因为热情而克服所有困难。人们常会被混乱真实的假象、因幻想而起的风景所蒙蔽着,

忘了其实只要踏实的面对自己,完整而简单的心是可以重启,可以有能力自在地、认真地、愉快地、甘愿地一步步将脑袋里想出来的每个美好计画、稳定的实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