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我们都期待自己可以保有自己的独立与清明,可是为什么这件事往往很难呢?回归到独处,你不断的质问自己,就会发现问题反面的答案。

自职场通信表单开通以来,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其中一个问题虽然简短,却抓住了我的眼睛。

如何做到工作中的中立者── 读者 Ann (年龄区间 25-28)

除了 Ann 以外,也有不少读者有类似的职场疑问。每个人遇到的景况都不尽相同,仅只是透过文字来信、篇幅简短的描述,无法如同会谈一般带着与谈者更深入的去看见自己与环境。

若草率的给了意见,对任何人都不会有帮助,不是我想要的。我也经常在思考 Ann 的提问,“如何独处”这本书是目前想到我所能做的最靠近的回应。以上是为什么我会在 2016 进入秋天之际,又想起这本书的最大原因。

“如何独处”这本书,是去年 12 月曾在女人迷阅读沙龙分享过的书目,是本难读的书。

请容许我如此介绍这本书,

(用词隐晦+历史事件+文化)X 翻译 ≈ 哄睡的工具书

难读的原因粗略被我归纳为 3 点,首先是作者的用词本身就很艰涩、隐晦,不是平常大家习惯的用语。再者,本书为作者 1996-2007 的文集,其中包含许多历史事件比方 1998 年柯林顿性丑闻、2001 年 911 事件等。第三,美国文化与台湾不同,台湾读者若没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很难凭藉着想像去理解作者的脉络。

推荐阅读:剧场摄影的疗愈课题:回归真实的初心

上述三者以括弧相加,再乘上翻译因素,就形同一本很难下咽的书。当时在讲座上,我说真的应该建议书版社在封面上以红色的全大写,写上WARNING,警告想买书的读者,读这本书将面临的障碍。

对作者 Jonathan Franzen 的提问:“嘿,你干嘛写的这么难啊?”

此篇特别要强调书的难懂,主要是因为想带入一个阅读时的重要发现。作者在流亡的读者的篇章中提到,阅读、写作基本上是出于连结的需求,试图与某种生活方式或某群人连结。

可我越是读,就越是怀疑这本书出版之后,作者 Jonathan Franzen 大概体验到了更巨大的孤独感?因为他引起的共鸣,恐怕只限于很少数有耐心想读懂书、读懂作者的人,比如说为了讲座而生吞活剥他书的我。

附带一提,作者文章里提到自己长期困扰于忧郁症。看的时候我难免会想,他写作既然是为了与大众连结,但他风格如此晦涩难懂,目的根本无法达成。想连结,干嘛不写点通俗又平易近人的主题,像是梦想、感情这类?我总是想问作者 Jonathan Franzen,你干嘛写的这么难懂又复杂。老在探讨写作、阅读、阿兹海默还是美国邮件制度这种问题,是怎么跟一般大众连结啊?

若 Franzen 真的是为了连结大众而去创作,却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这也未免太过悲伤了。

心理师的视框转换

从绝望中找到希望是我经常带案主做的事,也就是所谓视框转换 reframing 的练习──同一件事情,尝试用不同角度去看待,做出解释,就会得出不一样的感觉。

表面上 Franzen 的这本书,成为与大众沟通的工具是失败的。但也许,Franzen 选择了这么艰涩的主题、以这么隐晦的方式书写,只是为了和很小的群体连结。对于那些决心阅读的人(比方说我)而言,Franzen 写作的目地就能够达成。

我的意思是 Franzen 具有选择权,他选择以这么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选择艰涩的主题,这一切都是他的选择。

从“选择权”思考职场与中立

职场中,有些人选择把人情放在第一位,有些人选择把角色权责放在第一位,有些人的选择是事情优先。各有各的考量与决定,正因如此,职场才变得如此困难复杂。其实,除了中立外,你也可以做很多不同选择。

而如果你仍执着想保持中立,也许更应该思考一下,对你来说在职场中保持中立的意思是甚么?是对事情决策或是对职场人际?为什么保持中立对你来说这么重要呢?中立有甚么好处、坏处?在常见的职场情境中你想过自己怎么回应才能处于中立之地吗?

延伸阅读:做自己的心理治疗师:简单四格游戏,建立你的自我价值

上述的厘清很重要,让你能保持中立的关键,在于你做出的选择能否符合中立对你的定义。

这个指标能让因时因地的调整,却仍一致符合这个定义;能承担保持中立带来的可能后果、愿意接受难免会有的副作用,却依旧按着选择去采取行动。

这就是了。

Dear Ann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建立一些你对自己选择权的认识,并进一步去厘清中立于你而言的意思与意义。

来这里与艾彼对话:心理师的会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