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凡宁写新锐设计师黄薇,她替台中歌剧院操刀制服,从“打造精致工艺”的角度出发,扭转过往人们对制服的既定想像!


图|作者提供

三年前在柏林时装周上遇见黄薇Jamie Wei Huang时,她顶着一头黑长发、小巧的脸上有双大眼睛,看来反而像是位时尚杂志中的平面模特儿。尽管那时候黄薇还没有出道成立自己同名品牌,却可以从专访中感受到她对时尚与美感所抱持的信念。不同于主流的设计理念使得她的作品辨识度极高、出众,也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了许多忠实的爱好者。

随着台中歌剧院开幕的新闻发布,由黄薇设计的歌剧院工作人员制服的话题也在台湾设计与时尚界创造许多热门讨论。在网路上被大量转载的官方制服形象照片不仅获得许多正面评价,也同时改变了我们对于“制服”这两个字的刻板印象。维基百科中对制服的定义为:“制服是指一群来自相同团体的人穿着统一样式的服装,用以辨识其正在进行的共同事情,或者用来分别其职业或特别身份。”在时代的变迁下,现今制服则提供了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整体性,藉由制服在视觉上所传递的意念与包装手法来传达特定团体的信念与精神。

推荐阅读:从制服美少女看台湾文化:插画家蚩尤笔下的女性力量

歌剧院开幕当天,网路上却马上传出歌剧院工作人员的制服实穿照片;实际穿搭情况与官方形象照之间的落差让民众对于这套制服的设计出现了不同解读与评价。大多评论是,一般素人的确无法展现出形象照片中模特儿穿着这套制服的气势;另外也传出在实品与形象照片中制服的材质与质感似乎略有不同的疑虑。这篇文章希望藉由一套制服两方不同评价的落差,讨论台湾(官方与民众)在美学上的盲点。

在与黄薇的采访中(延伸阅读:台中歌剧院制服背后故事)已经确认了形象照片中的制服质料与现场工作人员的成品无异。不过大众都忽略了摄影棚里所呈现的整体感,在美妆、发型造型、灯光与拍摄角度上,都是为了完整呈现制服的设计理念与希望传递的精神。网路上被广为流传的工作人员实穿照片则由一般民众与新闻记者所拍摄,不仅在取景角度上不如摄影棚内要求精确完美,同时,歌剧院工作人员在服装造型仪容上的私人准备并无法呈现一定程度的美感。


图|作者提供

有人认为,政府单位、公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并非时尚业的工作者,呈现出专业上的服务表现才是重点。这套制服之所以亮眼,除了设计师黄薇跳脱寻常的设计手法外,台中歌剧院所展现的胸襟与气度才是破折重点。屏除一般公家机关购买现成制服再加以修改的旧有制度,台中歌剧院邀请独立设计师加入歌剧院团队,以机能性与实用性为设计理念,配合既有的预算,才发展出这套适合四季穿着的制服。另外还有一只可以放置文具、导览机具、名片等需求的皮腰包,以及适合长时间站立工作者穿着的舒适鞋款。

不过,当设计团队的规划被如此缜密地执行后,回归到现实面,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美学撑起这套制服(并非指外在高矮胖瘦美的条件)?制服的出发点原是一种美意,后来却成了一套让大众躲避于后的衣着框架。免于麻烦,所以套上制服;不用多想,所以穿上一套大家都一样的规范。求学时期的制服噩梦一路延伸成了社会上的美学套路;因为是制服,所以失去自己的风格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还记得学校教官站在校门口检查服装仪容的情景吗?制服营造出的团队精神象征已经被“省下麻烦”而取代;师长要求我们心无旁骛专心读书,所以任何外表上的心思都应该被限制。

推荐阅读:性别观察:脱下短裙的荣誉!北一女与景美“不服”的价值反思

制服最美的关键点在于,因为穿着者的气质体型都不同,这份无法复制的独特的美感才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以台中歌剧院为例,大费周章制作出制服后,歌剧院在员工造型上的美学培养其实应该有延伸发展,而非一昧地要求“夹上浏海、绑马尾”;省下许多麻烦同时却忽略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样的统一要求。另外,如果有位造型顾问可以以每个员工的独特气质为前提,适当给予每个前线工作人员在发型彩妆上建议,这样一来台中歌剧院的门面形象可以更完整地呈现。

以员工来说,骄傲地套上一套全台湾职场人员都想穿上的制服时,腰杆与肩膀是否也乘载了自信来撑起这套令人赞赏的服装。在细微的做法上,施以淡妆、打扮出适合的发型(而不是每个人都得夹上浏海、绑马尾),在套上制服前注意所有细节、保持烫熨平整与整洁的要求,都是对一套制服服仪的最基本尊重。“包装美好形象”与“呈现工作的专业度”其实可以并存,不过如果我们把制服当作盾牌而躲在后头,所造成的效果与德国为了一扫纳粹阴影而全面性取消学生制服的鸵鸟态度可以相提并论。台湾人的灵魂里其实有美感存在,却因为我们与旧体系妥协、与自己妥协,而放弃了许多的可能性。

同场推荐:养成面对生活的温柔:从现在开始,你值得过更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