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饮食文化是反映某个时代的重要史料。我们将时间拉回到台湾 1930 年代,受到日本统治下的社会相当流行“珈啡店”文化,那时候的珈啡店其实算是特殊接客业,当中的女性服务生还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女给”称呼他们。时至今日,这种珈啡店早已没落。想要窥看那时候的文化风景,只能从史料中回到那个特殊的时间点,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样貌。

看见那个时代才有的风景:读廖怡铮《女给时代:1930 年代台湾的珈啡店文化》后有感

大众史学的魅力在于:从平凡的庶民生活中,看见时代的发展脉络。也就是从小的题材着手,进而挖掘大历史的演进痕迹。这种以小窥大的研究视角,有别于传统帝王将相的权贵史观。其将主角、甚至书写历史的权力回归人民。让许多现代人,能够了解祖父母辈,甚至更早以前的生活样态。

推荐阅读:用温柔哼出一段历史故事:听见以莉・高露的《美好时刻》推荐阅读

以此为出发点,近年的台湾历史学研究,愈来愈多以消费、物质文化、建筑空间等常民事物为研究对象的专文产生,如中研院台史所的曾品沧教授,其从博士生以来,便一直致力于台湾饮食史的研究,从食物生产到消费,厘清整个台湾饮食经济、乃至于文化的传统面貌;而目前大专院校的历史学科系,也有许多以大众历史为精神而衍生的研究成果。

本次介绍的这本书,作者为廖怡铮,是我在研究所时期的学姊,这本书,也是改写自他个人的硕士论文而来(原为:传统与摩登之间─日治时期台湾的珈啡店与女给)。本书介绍的,是 1930 年代,在台湾兴盛一时的“珈啡店”,除了介绍珈啡店的性质、经营模式外,更探讨这种特殊的商家,与受日本殖民而在文化上“西化”的台湾,如何产生交融。

同场加映:全球欲望城市中的阴性恶魔:当台湾女人遇上西方男人

本书分成数个部分,首先便带领读者了解日治时期的“珈啡店”,与今日我们所认知的喝咖啡场所大异其趣。日治时期的“珈啡店”,被归类为“特殊接客业”,店内装潢走西洋格局,里面除了一般饮食外,亦有人文艺术展览空间;当然,也有酒类可供选择,会到珈啡店消费的客人,除了一般民众外,亦有不少官方、民间团体至此开会,可说是集正式、休闲空间于一身的人文场所。

但其最大卖点,便为有女性在旁陪侍,从事此类工作的女性,被称为“女给”。而女给,也影响了整个 1930 年代珈啡店发展的重要关键。本书便以女给为讨论核心,介绍这一行业的生存策略、与男客间虚实交错的暧昧互动、女给所需具备的条件、主要的人格特质与转变、职业风险与时代变化下导致女给文化的没落。

同场加映:别错过暧昧的赏味期:每段感情,都有保存期限

本书详实的介绍了日治时期珈啡店与女给文化间相互依存的过程,以及女给这一职业的特殊性、社会文化定位。当然,作者最重要的目的,并非单纯介绍这个特殊产业的兴衰而已。作为一位历史研究者,除了将大批史料转化为常人能够理解的文字以外,最重要者,在于从中提出一套个人的研究观点。本书最重要之处,在于让我们重新去认识那个时代才会出现的特殊景象。

同场加映:“只要座标在,人生就不会迷航”专访《一把青》女主角杨谨华、天心、连俞涵

珈啡店里的女给文化,无法以现代社会的观点,也就是酒店、咖啡店这种纯粹字面意义去解释。因为,这样会容易以个人主观的认知,去解读日治时期的“珈啡店”,就是今日的酒家的前身。这样,我们也会忽略,日治时期的珈啡店,其同时也具备了让许多官方、民间团体召开会议的严肃空间,容易使人产生矛盾与错觉。

作者认为,要理解这样特殊的人文景观,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脉络中,重新思考,而非从战后的酒家、茶室的发展回溯。历史,虽有其线性的发展脉络,但我们也别忽略,那些因为时代,而出现的许多特殊景象,是无法以脉络性的概念,来探究、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