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让迷惘也值得被认同。与艾彼一起读书,阅读让日子更有重量。

中学之前,小说、散文陪伴我度过很长的童年。休假没事时,就缠着爸爸说:“走,我们去书店看书。”在书店吹免钱的冷气,一下午就能看完一两本读物。爸爸常笑,他自己不爱看书,却生了个爱看书的女儿。偶而,爸爸会问我:“到底这些书都讲些甚么?妳真觉得这么好看?”

我便会一一告诉他这本书的“故事”在写些甚么,有甚么引人入胜的地方。在爸爸的观念里,他认为小说等同于故事书,散文也只是随笔罢了,不见得有阅读的价值。升上中学,课业繁重起来自然也越少心思放在阅读上,更难得有机会好好看完一本小说、散文,我也日益忘了它们的魅力,未再一一拾起这些伴我许久的读物。研究所至工作以来,时间多半被花在自觉可以提升能力的专业书籍上,它们也没让我失望地供给我不少专业知识养分,得以持续茁壮扎根。

若不是最近为了拓展自己的阅读习惯,我想自己应该很难翻阅到《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本书,再度理解散文、小说的魅力。读这本书,很难不被刘同的文字吸引,他的文词与读者产生的,是人性的共鸣。你是个甚么样的人,在他的文词内,就会看到自己,以这部分的自己和他的生命经验连结。

《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本书集结了作者自2004-2014的日志,正因为是日志的关系,得以看到作者特别诚实的一面,毕竟日志是未曾以发表为目的而记录的文章,谁想得到哪一天会被公开呢?他写,职场的习惯怎么影响他和恋人吵架;他写,外公逝世时自己在电话一端想起有机会而未能够的失落,奶奶的记忆只剩下一碗面能够含括的怅然;他写,一起打拚的青春夥伴一同起跑却只剩下自己能鼓励自己的时移事往。与青春有关,职场、感情、亲情、友情,作者都着墨了。

心理专业背景的我深信,看书、看人的时候,别只看对方说的,也要留心他没说出口的。虽青春迷茫是本书主轴,但作者文中也隐约透露出自己拥有清楚的理想、抱负。资浅而不能被伯乐相识的无奈,隐藏在拚劲、态度和对前辈的感激之中。

工作关系常接触年轻世代,我认为,对于一个年轻的生命,贪恋更需要被鼓励。贪恋,让人试图做更多。我是这样期许自己的,当我有机会听见年轻世代告诉我他们的梦想时,我不想以“过来人”的立场告诉他:“我以前也是这样想,不过人会变,再一段时间后也许你就不觉得这些很重要了。”当你听见别人说这些话时,你知道他已经与命运低头了,不论是现实环境亦或是年岁心力。(推荐阅读:20岁,迷惘得很刚好:别放弃为任何迷路找答案

青春,就是你没钱、没房,但穷有梦想的时候。青春,是寻找定位点的过程,跨越极限的过程。青春,是在未能大鸣大放前,未曾放弃过的贪恋。当你还保有这样一丝尝试,想与命运一拚的时候,无论在哪个年岁,都是青春的。

活在自己年纪里的青年,期盼能要的更多、期盼跃身更大的舞台,这便是青春。

作者刘同的理想、抱负,在迷茫之中,替未来指引了方向。这种迷茫又清楚的感觉,让我想起一句话,“I am not sure how. But, I know I will. (我不确定如何能够,但我知道一定可以。)”我会成为什么人、我会做到甚么事,这么清楚的目标会牵引出计画。

上学期,学生在课上反驳我做计画之必要。他告诉我,船到桥头自然直,为什么一定要做计画?我说,我很喜欢妳的随遇而安,这是个很高的境界。我认为,小船漂漂荡荡,虽然也有机率到桥头。但若桨在你手上,你能够控制方向,为什么你不拿起来划、控制水流到你要去的地方,让到达机率变的高些?(同场加映:人生是一场长途旅行:勇敢迷路才有出路

有了方向,沿路的线索都是清楚明确的指引。当走错了,你便会修正方向。

这就是目标之必须存在的意义。

目标,是迷茫青春里隐约见着的光。领我们前行,唯一可依赖的一道光。

同场加映艾彼心理对话时间

来这里与艾彼对话:心理师的会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