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熊X女人迷合作的为你点歌单元,每周三的晚上七点,让我们轻轻为你放歌。这一周,要讨论找自己的旅程。你曾经对自己感到陌生,不认识吗?你有在家人的期待中迷失自我的经验吗?要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如同歌曲 Shake It Off 将别人的目光与注视通通甩掉,真的好难好难呀!但是换个角度想,这些期许也许是种承担,但也不该多到变成负担。与你一起学习。

Harlow 海苔熊,你好啊。 我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孩子,不知你有没有探访过马来西亚呢?

哎呀,我最近像个被灌满空气的气球,圆鼓鼓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开! 2014 年发生了一场车祸后,我原本以为我会更加爱生活,更会感恩身边的一切,才发现我比这之前更逊!我搞不懂我已经活下来了,我还在抱怨什么?有时候我也搞不懂我自己,我家人给我的爱好满好满,朋友也是。或许,我才是最放不过自己的人吧?

推荐阅读:你到底什么时候要放过自己?别拿你的人生,证明对方犯的错

最近,我越来越不认识自己,我对自己好像越来越陌生,我最近在想,如果流星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给我一次许愿的机会,我该许些什么愿望好呢?我想了好久好久好久,脑袋空白到一个极点,天啊,我好像对愿望也失去了兴趣!和朋友在一起时我可以很快乐,下一秒回到自己的空间里又好像淡淡的忧伤。我一直徘徊在快乐和伤心的边缘。

同场加映:谢欣颖谈旅行的意义:直面那个从未认识过的自己

我究竟,该怎么找回自己呢?

每当我听见这首歌时,脑袋会情不自禁回播我发生车祸的那段日子。

最近心情低落,心理装了一瓢的眼泪,不知如何是好。目前心理的节拍沉重,与这首轻快的曲子搭不上,才听个二十秒就已听不下去。 Taylor Swift 是我最爱的偶像,我受伤的那段时间刚好正是 Taylor Swift 刚发片的日子,到处都在热播这首曲子。修养期间,我透过 YouTube 几乎看完了 Taylor Swift 1989 专辑里所有现场的表演。

Shake It Off 的歌曲本意就是鼓励人们不要害怕或在乎别人的看法,勇敢做自己。有时候我好像办得到,但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我其实办不到!我没办法像她那么潇洒,还有好多好多……

小雨

小雨你好:

谢谢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印象当中好像在某天夜里曾收过你的来信,那时看到你的经历,有一种无常往往来得比明天快的感觉。对于意外,我们总是了解得太少又来得太快,可是我们也经常,在承诺自己要爬起来之后(毕竟身边的人给我们这么多的爱),却又再一次地颓废、陷落了。

“我才是最放不过自己的人吧。”你说。但这世界上谁不是,一边追逐着理想的自己,一边对现在的自己感到不满呢?根据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Self-discrepancy)现实我(real self)与理想我(ideal self)的差距容易让人感到悲伤、沮丧和失望,而现实我与应然我(Ought Self)的差距,则会让人觉得焦虑、害怕和罪恶。

不过,我相信当你细看 Taylor Swift 的生平,也并非一路顺遂,虽然很早就成名,但也在几个经济约间纠缠,虽然家境不错,家人都支持她,但仍然官司缠身,一路跌撞,总算走到了今天。

看看他,再想想自己,你有没有发现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呢?我常常觉得,“偶像”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射和移情,一方面崇拜、向往想变得像他一样,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不敢去梦的那些勇敢。

同场加映:辞职去纽约:勇敢,是选择为自己负责的人生

过度满溢的爱

“有时候我真想要他们骂我、打我,而不是一再地包容我一事无成。我连自己都讨厌自己,为什么他们要对我这么好?”有个朋友曾对我这么说,他觉得自己活到 30 多岁了却什么都做不好,但爸妈的“不责备”和“关心”,反而才是他最大的压力源。

I, I shake it off, I shake it off
通通甩掉  通通甩掉

我有一种感觉是(不知道对不对),你之所以会说自己像一个圆鼓鼓的气球,是因为对自己有一种气,你生气自己太过不知福惜福,但我同时也感觉到家人和你自己的期待,那些“不怪你”的关怀、满出来的爱,反而对你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当这个压力没有办法实践成“你想要的自己”的时候,就会把那些令人气馁的“气”,充到这个气球里。

你说:“究竟,该怎么找回自己呢?”其实你多么想,把这些世俗的眼光、外在的压力、甚至自己给自己的压力都甩掉,但你又担心自己会继续“堕落”一事无成下去,于是在两者之间来回摆荡。这是一个不容易的练习,但也是长大必经的路。

推荐阅读:你学着长大,爸妈学着放手

最近很喜欢的一本书里面教会我一件事:有时候我们的苦,并不是因为活不出自己,而是因为活不出“家人期待中”的自己。当我们无法让自己重视的人感到欣慰,罪恶感也会在你心里面卡出一个位(赵文滔等人,2016)。

西方心理学总是倡议着“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但在我们华人的世界,有时候正是因为满足了家人、伴侣的期待,我们才感到“问心无愧”。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必须一辈子都扛着这个压力,苟延残喘。

“分化而不分离,承担而不负担”家族治疗师赵文滔曾这么说,短短十个字,却要花一生去练习与实践。放下期待并不容易,舍弃对自己的执着更难,但如果我们可以开始去区分哪些压力来自于自己真正的期许,哪些是来自于与家人的相黏相依(吴妲静,2011庄慧美,2005庄慧美、卓纹君,2006),或许也可以开始尝试,把负担化为承担。

       

当你看到这则点播,应该是四个月后了。我想邀请你再次思考你四个月前问自己的问题,如果流星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给你一次许愿的机会,你会许些什么愿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