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东南亚地区,美白产品甚受欢迎,连男性亦追求白晰,并深信越白就越吸引。来自德州大学的 Pax Jones 首先于网上发布一系列相片,捕捉她深肤色的同学及朋友的美态,启发她的同学发起运动,以“不白晰也可爱”(#unfair and lovely)为主题,于社交媒体上鼓励用户发布自己的深肤色美照,以抗衡社会审美上的肤色主义。

现在在东南亚地区,美白产品甚受欢迎,连男性亦追求白晰,并深信越白就越吸引。美白产品制造商更鼓吹“白晰肌肤能带来成功”的观念,务求令顾客相信变白可带来幸福。

泰国一个美白胶囊广告,将代言女星的皮肤变为黑色,更以“只要皮肤白皙,你就无往而不利”为宣传口号,招致恶评如潮。


(在中国内,美白广告也随处可见。)

印度学生 Charu Smita 亲身说法,解释当地的社会压力逼使女性追求更白的肌肤:“因为我没有白晰的肌肤,他人认为我很难结婚。”

来自德州大学的 Pax Jones 首先于网上发布一系列相片,捕捉她深肤色的同学及朋友的美态,启发她的同学发起运动,以“不白晰也可爱”(#unfair and lovely)为主题,于社交媒体上鼓励用户发布自己的深肤色美照,以抗衡社会审美上的肤色主义。


(来自德州大学的Pax Jones首先于网上发布一系列相片,捕捉她深肤色的同学及朋友的美态,启发她的同学发起运动。)

参与行动的 Mirusha Yogarajah 接受 BBC 访问时指:“大部分人都被劝告不应走在阳光底下,以避免晒黑,就像深肤色是要不得的。在学校,我被较白晰的东南亚学生欺凌,有一次甚至有人向我掷有漂白剂的水球。”

“不白晰也可爱”也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纷纷响应,各人贴上自己的照片,并加上#unfair and lovely 的标签。


(用自拍照来与肤色偏见对战)


(没错,我就是那个因为肤色问题而被认为“很难结婚”的人)

Smita 认为这种想法源自殖民地时民众以白为优越,衍生至今仍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压力。肤色主义一词源​​​​自 1982 年作家 Alice Walker,与种族主义有别,肤色浅的人歧视深肤色者,而与习俗、信仰、文化、种族都无关。这种想法来自全球都存在的“肤色统治”(pigmentocracy),以肤色的深浅定义财富及社会地位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