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动能,或许就是来自对于世界不间歇的提问。许芳宜,一个对生命常保热情、用舞蹈演绎生命的舞者,她的生活经常在问为什么,创作没有规则,舞蹈也不该有。许芳宜给年轻人的建议,不要停止对世界发问,也不要停止质疑自己。

口述=许芳宜
被誉为美国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传人,欧洲《舞蹈杂志》赞誉为“杰出女舞蹈家”,2007年获国家文艺奖。近年巡回欧美各大城市演出。

编舞的灵感,来自于生活点点滴滴累积

无论是生活或编舞时,我总是不断问自己:“为什么?”

做创作的时候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做这个或那个,为什么台语的音乐不行,为什么流行的节奏不可以,或是流行的定义是什么。我会因为这些东西,不断问自己问题:什么叫做“流行元素”,什么叫做“古典”,规矩是什么,为什么创作,为什么有编舞课,编舞是不是有一种逻辑,是有规定吗?如果有规定的话,那我们创作什么?我就一直问,这已经变成我的一种习惯了。

很多问号,就变成了我的动机。如果谈到流行节奏不适合拿来作表演,我就会觉得为什么不行,动念想要试试看。日常生活中小问号或小挑战,往往会激发成我的行动力。在生活里很习惯性透过眼睛、耳朵、文字一直在搜集,当下也许不清楚搜集什么,但过程很有趣,不断浇灌施肥养分。

我没那么相信灵感是从天上掉下来,总觉得灵感是不经意出现,需经过很多时间不经意累积,而这些不经意的累积,其实就是生活。在生活里可能看到一句话、一幅画、一首音乐或是看到一个人走路,或者他的行为举止,便会引起我的注意。

观察对我来讲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听音乐会有画面跑出来,很多问题在我的脑袋里反覆地问来问去,或是我独自在教室很专注工作时,仍会不断自问种种“为什么不可以”。

不过,大量搜集之外,更重要的是咀嚼消化成为自己的内在。

相信很多年轻人很用功,看很多书和展览,然而,如果事先没有先厘清“为什么做”将会是一个大问题。好比买了一堆书,屯积在书柜上,可是又没看过,而看完之后真有吸收吗?有把它当成是自己故事在阅读吗?有用自己的思考观点去咀嚼吗?一本书哪里让你感动呢?书跟你的连结是什么呢?

重点是用什么心态与书做连结,不是因为想看而看,不是义务性交作业,是书真的吸引你,不是读完之后,就自认为具备了知识,真正关键乃在于,清楚自己与书之间关系是什么,如果缺乏感觉,就甭谈深刻连结。

同场加映:六个对“我”的提问:自我认同,是一辈子的旅程

推荐阅读:六个对“我”的提问:自我认同,是一辈子的旅程

同场加映:以诗作舞!专访编舞家余彦芳:让自己成为舞蹈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