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ross Hsiao 引用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性向可能是由基因决定。这样的基因期盼着一个结果:更温暖连结的社会。

同性恋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使然,目前仍无解,同性恋的存在对生物学家来说一直都是难以解释的谜。如果同性恋无法繁衍,那同性恋等位基因(allele)究竟是透过何种方式传承?或者,同性性行为完全是后天养成的行为?

我曾听闻有些同志好友不断强调,在这对同志如此不友善的世界,如果性向是可以选择的,那根本不可能愿意成为同志。但也有些同志朋友认为自己完全是出于自由意志选择同性作为伴侣,认为同性恋是后天使然,性向的选择是一个令他们骄傲的决定。

推荐阅读:教孩子从小尊重同志爱

如果我们愿意相信同性恋是与生俱来的,那或许就不会再强迫他们改变,不会开口对同志朋友说我们尊重他们的“决定”,天生论对同志朋友来说也许是个友善的想法。但问题是,如果性向是与生俱来,那基因是怎么遗传的?

为解决生物演化的未解之谜,科学家尝试在人类的基因排列中找寻同性恋性倾向的影子,并提出许多理论,辅以实验来证明同性恋基因可透过遗传来延续。但目前许多生物或心理学上的研究多仅聚焦于男同志,甚少以女同志作为研究对象,颇为可惜。此外,由于实验样品数不高,故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仍待验证,不全然正确,多停留在假设的阶段。

以下是同性恋基因透过遗传繁衍的三个假设:

  • 同性恋基因会提升异性恋男的性吸引力,加强繁衍能力

一种假设是,为弥补没有繁衍的能力,同性恋基因相较于异性恋基因,能使异性恋有更强大的性吸引力,再藉由异性恋作为载体传承下去。举例来说,许多女性喜欢男性同时有阳刚的外表和阴柔的内在,如铁汉柔情;许多女性也欣赏拥有较强的育儿能力和怜悯心的男性。

拥有“低量”同性恋基因的异性恋男性因具有阴柔和母性的特质,对女性来说更有性吸引力,进而达到繁衍,故低量的同性恋基因方得以藉由异性恋男作为载体来达到传承的目的。这样的假设或许亦能解释,为何许多女性朋友多会开玩笑地抱怨“好男人要不就已婚,要不就是同志”,男同志的阴柔特质常常让女性朋友感到贴心,若此特质展现在异性恋男身上,自会受到女性朋友的高度欢迎。当同性恋基因恰巧因遗传重组而达到“高量”时,同性恋的性倾向就会展现出来。

  • 同性恋提供极佳的育儿协助

一种假设是,同性恋在家族中扮演照顾者的角色(Kin Selection Hypothesis)。因同性恋未有繁衍的能力,故相较于异性恋忙于照顾自己的后代,同性恋更能提供整个家族额外的经济或教养上的协助(helpers in the nest),并替其他异性恋兄弟姊妹的子女代为托育后代。由于部分同家族的后代可能与其同性恋的舅舅或阿姨一样带有同性恋的基因,故而提高同性恋基因于后代存活和繁衍的可能性。

  • 同性恋基因提升异性恋女的性吸引力,加强繁衍能力

一种假设是,同性恋基因让男同志对男性来说有高度的性吸引力,所以当此基因遗传到女性身上时,亦能提升女性的性吸引力,继而强化其繁衍能力;但相反地,当此基因在男性身上则会失去繁衍能力,此种假设称为平衡天择假设(Balancing Selection Hypothesis)。

义大利心理学家Andrea Camperio-Ciani在研究中以数据证明此假设,他发现正是因为同性恋基因让异性恋女有较高的性吸引力,所以同性恋的母系亲属(maternal female relatives)拥有的子女数量多于异性恋的母系亲属。该研究报告认为该同性恋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会让有同性恋家族的母系亲属有较高的繁衍能力,并让男性拥有同性的性倾向(欠缺繁衍能力),所以称作平衡天择假设。

虽然上述三种假设都各别有批评和学理上的推论漏洞,但或许能为同志研究提供一些生物学或心理学上的思考论点。我相信同性性行为由于与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甚为捍格,不仅对生物学家来说是个待解的难题,对生物学门外汉如我来说,也是相当棘手的论述瓶颈。我往往在面对“同性恋违反大自然”,“同性恋违反生物本能”等攻击时,常常无从回应,只能用其他非关大自然的“性倾向属自主性、私密性”等社会人文的观点反驳。

推荐阅读:同志权益的胜利!法国通过同性婚姻及领养法案幕后血泪

在生物学中,除了繁衍以外,性行为还有什么意义?

我记得上高中生物课时,生物老师说除了人类以外,生物的特征与本能大多都有其目的与功能,鲜少生物会进行“纯娱乐”的行为。基本上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不会虚耗体力,人类算是自然界的特例,会额外追求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与意义。(推荐阅读:同志大游行现场笔记:阳光胴体以外更多的同志想像

那同性性行为呢?我曾假设同性性行为是人类超乎生物本能的人文活动,不为满足生物最基本的繁衍功能,而是为求心灵和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需要。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同性恋于生物学上的意义

演化心理学家 Diana Fleischman 博士的研究指出,性行为在社交中可传达亲密的讯息并具有取悦的功能,进而得加强族群的社交和谐与紧密关系。该研究亦指出,愿意与他人建立紧密关系的人对同性性行为通常也会抱持较开放的态度。人类和其他许多动物一样,从事性行为不仅只为繁衍,还有其他复杂的社交和沟通意义。

同性性行为不仅只发生于人类,也发生在其他灵长类的互动间,另有 1500 多个物种也都有相类似的同性性行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类的近亲灵长类侏儒黑猩猩(Bonobo)。在侏儒黑猩猩的社交行为中,同性性行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用来减缓紧张气氛并化解冲突,在灵长类中属表达善意的典型沟通方式之一。

推荐阅读:反同志夫妇到彩虹围城现场的感动:我们想理解儿子的“爱”

性学大师 Alfred Kinsey 曾主张,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同性恋的倾向,所谓绝对的异性恋应不存在,因为绝对的异性恋根本无法和同性相处,绝对的异性恋对同性是充满敌意的。

如果说这个论点有其道理,相较于动物透过同性性行为减少冲突与纷争,人类反而压抑与憎恨同性性行为,这样的歧视与排挤是不是反而才是违反大自然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BBCHuffington PostMedical DailyIF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