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时,当我们说再见的时候,是无法再见的。作者 Weasley 听孙燕姿的〈在,也不见〉,从歌词揣想一段仍然放不下的感情、一个永远在心底占据重要地位的人。于是发现,在,也不见,不只是已然错过的无可奈何,还是与自己内心和解的成熟与平和

我一听到这首歌就爱上了。勾起好多好多回忆,那些想念却不能见的人。如同歌名的《在,也不见》,光这四个字,就能让人留下多少眼泪?

它诉说着,即便“那个人”在同一个地区生活,但因着某些因素──可能是双方有了伴侣、可能是父母阻拦、可能是下定决心让他消失──但心底的我们还是好想见他。

同场加映:分手这两个字,怎么说都不动听

更多的是,那个人可能近在眼前,但你们心里的距离已如同相隔两地,不再愿意见到彼此;或更只是他不想再与你有所牵绊,划清界线,被动的你也不想再打扰。因着爱,不敢再见面。

“能错的都已错过,若还能重演,是否会痛的更熟练?该在的都已不在,若不辞而别,是否遗憾就能拖延?”

如果,当初的自己能够更加成熟,更加晓得怎么沟通与互动,是否就不会演变成今天的心痛?如果,当初不是错过,而是相遇后走上同一条路,是否就能减少遗憾,减少内心的想念?

如果,有没有可能,再打一通电话、再传一封讯息,我们就能见面?让痛更痛似乎是比较不痛的方法?这种自虐式的情感遗憾,始终在心中的两极摆荡;在心中不让他离去,持续痛苦,也像是他持续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种美好想像。

自欺欺人,但也无可奈何。

推荐阅读:感受每个当下的学问:美好的“有效期限”

 

“见多少次才会杜绝思念?看多少眼就能平息泪点?再用多少年去摆脱从前?”

我们会用多少时间离开一位极为重要的人?你心底知道,不是多少年,那是一辈子的事情;你会花一辈子的时间让他留在心中,因为他就是这么重要;虽然你可以选择他的位置与思念他的方式;只是现在,那份思念仍无法平息,那份情感仍汹涌不绝的袭来,无法停止。

同场加映:【为你读诗】忘记我,我便永远在你心底

“不管你在或不在,我爱或不爱,不想就不酸也不甜。熟悉的人,远在天边,陌生的情,永在眼前。”

所以选择冷漠。在,也不在;即便开心过、即便心痛过,倘若暂时不去看它,是否会让自己好过些?

这个答案你清楚明瞭:不会。因为那样熟悉的人,永远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永远会从你心中投射到下一个情人身上;那些好与不好,那些约定成俗的习惯,那些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因着你还对他留有情感,未必是爱情,而是一种良善的情谊。所以“在”,也不见,成了一种过往的辛酸,被动、却也许是真正能够放下的“成熟”。
 

推荐给你:单身日记:有些人,用来想念就够了

 

“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没必要发现,我们可爱或可怜;不断再见,还能说多少遍?已经尘封的,能不能视而不见?不敢再见,不想再面对面。只为了悼念,往事写下的遗言”

说了再见,似乎代表我们还要相见?但这个相见是否会让彼此原本美好的生活再次变动?不晓得,这要看双方是否已更加成熟,成熟到足以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个选择是:相见后能否保持理智?是否单纯(pure)到不会用自己的可爱或可怜来拖累另一方的生活?

我想,再次相见很难。因为“成熟”未必是一种整体状态,它会随着情境变动;所以再次相见,那些往事会一件件被勾起;但是能够不相见,也许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成熟”的第一步了。

延伸阅读:爱的永恒之道《爱在午夜希腊时》(Before Midnight)

环球音乐在 youtube 上写道:“一路上燕姿的歌声总是陪伴着我们许多心­碎的时刻,而这首歌除了陪伴以外,更抚慰了所有亟需修补的心灵缺憾,也让所有观者能够­同步感受到电影的情绪转移,投射到每一段曾经发生、想要尘封的回忆当中。”

林夕的谱词加上燕姿的歌声。完美的组合,投射出我们心中不能完美的想像,安慰我们无数的无奈、与惋惜。

我们透过歌曲,透过艺术,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上头,藉此成为安抚我们的过渡性客体。于是,有了过渡,才有成熟。而在成熟当中,也许才能将“再见”真实的化为行动,让彼此放下一桩心事。

更多文章欢迎逛逛脸书专页:标注自由-写给自己的心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