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与海苔熊合作的心理学点唱机,想听你说故事,接着再为你轻轻点上一首歌。〈Just a dream〉这一首歌,献给爱过却错过的你。你曾这样爱着一个人,即便心碎、粉身碎骨,都要相爱。亲爱的,离开后,你不会失去自己,带着受过的伤,你更明白没有白走的路。

Nelly——Just a dream

海苔熊你好,

我的初恋男友是个奥地利人,他在台湾的期间,我们天天在一起,不只工作上,假日也一起出去。老实说,见到他的第一瞬间,其实我是非常不爽的……因为他太啰嗦了!

当然也因为他的啰嗦与严厉要求,才能让工作完成得这么顺利,虽然因为我们两的语言能力都不算非常好,但有一点小小的默契与“不甘就这么放弃”的努力沟通。他回去之后,我们还维持了超过半年的关系,但因为他后来变得越来越冷漠,让我意识到了他需要的,依旧是可以陪伴在身边的人,所以就放手了。

心里已经不再有当初他离开时的难受、也不再有我放手后的痛苦,尽管想起来时心里还有些酸涩,却又有另一种轻松的感觉。因为,其实和他交往的那段时间我压力很大,他是一个很不错的男人,却事事挑剔,而最踩我痛脚的点是,他歧视我的国家,这点我一直耿耿于怀,尽管我说过,他却从来不曾感觉到自己有歧视……也就是说,他完全是无意识的歧视。

推荐阅读:【许常德专文】原谅要心甘情愿,不要怀恨

也许,相较于相爱,在这段感情中我看见更多的,是一种不安吧,还有对他的不信任,最后只好放手,因为和他在一起的这段时间,我渐渐变得不喜欢自己,那些属于我原先的自信也一点一滴地消弭殆尽。

谢谢你的文字能如此让人心灵疗愈:)我也在其中学习到许多事情,真心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成为这样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人:)

继续前进,继续加油,一切会更好的,就如同德文的alles wird gut,我也一直不断地用这句鼓励着自己:)

Sanja 桑雅

Dear Sanja 桑雅:

“If you ever loved somebody put your hands up.(
如果你曾爱过某人,请举手 )And now they're gone and you wish that you could give them everything.
(而今他们已离去,你还真希望当初对他们付出全部)”

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其实在你下定决心点播这首歌的时候,就已经影响了很多人。我在你的故事里面看到的,是一种“不甘于如此”的勇气。不论是两人分开之后仍努力维持的远距恋爱,或是你因为受不了他对国家的歧视而离开,我相信这对当时的你来说,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这也意味着,那段维持半年多的感情,并不只是一个梦,而是一段和内在挣扎的自己,交会的过程。

“I was thinkin about her, thinkin about me.
(我还在考虑着她,考虑自己)
Thinkin about us, what we gonna be??(考虑到我们,我们究竟会怎样)
Open my eyes; it was only just a dream.
(睁开眼,只不过是个梦)
So I travel back, down that road.
(就这样我从梦乡的路上归来)
Will she come back? No one knows.
(她会回来吗?没人晓得)”*

常常有人问我说,为什么分手之后才觉得“自己当初竟然会跟这种人在一起”,难道是鬼遮眼吗?如果是的话,这只鬼也太肥、遮太久了一点吧?像是你的故事里面,一个啰嗦又事事支配的男孩,一个让你压力很大又无形中歧视你的人,为什么会变成你生命里的初恋呢?

生命里的碎片

许皓宜心理师曾在书中提到一个“碎片”的概念 [1]。我们之所以爱上一个人,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在他的身上,你看到了你所认同的你自己。从荣格的角度来看,这个阴影的自己可能曾经被遗失了、被压抑了、被伤害而躲起来了,但他并没有消失,所以躲在心里面的某个角落,默默地丢着石头、射着纸飞机跟你说“来陪我玩”[2-4]。

推荐阅读:失恋旅程:接受伤心,让它陪你走一段路

而那些你曾爱上却又最终让你失望的人,其实也某种程度上曾经给你一种完整──他的严厉要求、工作热忱、控制与支配的感觉,或许正是你所遗失的碎片,你一直在追寻,所以一遇见,就互相吸引。 “因为透过他们,我们想像着能不能把不完整而自卑的自己,拼凑回来。”许皓宜这样说。

在碎片里照见自己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之间,渴望着去亲近那些,拥有自己缺憾碎片的人,但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从别人身上拣来的,终究不会是自己的。就像是关系到了后期,你逐渐发现这样的感情不是你要的,这样的自己正“一点一滴地”被侵蚀,于是你选择转身,谢谢这个梦境,往更远的梦去靠近。

我一直认为,拣碎片端详是必经的过程。透过这样的动作,我们才得以从碎片的反射里,看见自己最真诚可爱的模样,以及,那原先就存在的完整。


歌词翻译引自这里

延伸阅读

1. 许皓宜, 如果,爱能不寂寞. 2015, 台湾: 三采.
2. 长尾刚, 图解荣格心理学. 2008, 台湾: 易博士.
3. 庄砚涵, 面对阴影的个体化旅程:荣格心理学在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实践与启发. 辅导季刊, 2015. 51(2): p. 53-61.
4. 翁力龄,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阴影原型之初探. 谘商与辅导, 2011(311): p.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