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前阵子抛出大学文科整并废除的政策方针,引来国内外一片议论。在台湾,人文科学虽然还没有面临危急存亡之秋,但也向来被认为是产值低、找不到工作的无用科系。听听作者 Afra Tan 心声:在外文系读到的厚重英美典籍,如何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沈淀成一酿芳醇。学会同理心,是无用的外文系,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日本人想要废掉“文科”!

看到新闻时我吓了一跳,总感觉谨慎的日本人想事情会尽可能周全,方方面面都设想过。“废文科”这三个字听起来有点耸动,仔细一看新闻内容,原来是安倍想要提升国立大学的竞争力。文科毕业找工作难,养一个系所却要花很多银两。为了开源节流、提升效率,所以考虑“阉”了文科!

念文科到底有没有用?打从我 19 岁成为外文系人,这个问题便一路跟着我。

19 岁的孩子,人生经验跟英文词汇一样...单薄。 英美文学原文书,厚厚一本,老师随便开个十页的阅读作业,查单字就查到手软,更别提要参透那些优美词汇串连而成的人生大道理。

同场加映: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不够

英国诗人 William Blake 着名的《一沙一世界》,语汇简单,意境深远。老师带领我们讨论这首诗的音律、譬喻、延伸意涵,同学听得两眼发直,表面频频点头,心思早就飘到中午吃什么这个更实际的问题。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William Blake

对许多 19 岁的孩子来说,读英美文学,就像读外国版古文观止。 你知道这些文字里头藏着厉害的东西,却无法实际感同身受。 就像,吃吃贵族世家牛排、粗饱一番就开心的孩子,恐怕无法体会干式熟成牛肉的繁复风华。 因为,时候未到!

那个阶段的我们,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来对照和想像文学作品里的花花世界。 但我却是在这段青涩岁月,透过文字,学会了“感同身受”。

延伸阅读:同理心练习: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不是急着批判

 

我已经忘了那是美国文学原文书里的哪篇短篇小说。里头的主角,日子困顿,面对人生汹涌的挑战,时常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

被命运踢着往前爬,不得不,是甚么样的心情? 我继续往下读,印象中作者用以下类似的字眼,描述那位悲惨主角。

He fears that he's drowning. He kicks and struggles to keep his head above the water.

那位主角觉得快被悲惨的命运淹没了,但现实人生却逼着他,努力奋斗,就像快溺水的人,拼命踢啊、划啊,只要把头保持在水面上,就可以保住性命。

19 岁,人生经验单薄的我,透过文学作品里精练的文字,实际去“感同身受”,去贴近我没有实际经验可参照的人性。 记忆所及,那大概是我求学阶段,第一堂正式的“同理心”训练。

这就是念文学的乐趣。 贴近人性,感受人生。

你会喜欢:偷窥女人迷的阅读书单:工程师、编辑、设计师看什么书

所以,念文科到底有没有用?

毕业后找高薪技术工作,可能暂时性的不吃香。 但人生来到中年,到了某些门槛关卡, 唯有对人性的理解,可以让我们拥有视野和格局,穿越这些门槛关卡...

推荐阅读:人,为什么一定要工作?

这是钱和技术,做不到的。 这也是文科很有用的原因!

如果英美文学、希腊神话、莎翁戏剧,这些经典中的经典,年轻的孩子还无法完全体会其中的美好,外文系的课程设计,愿意夹带《饥饿游戏》、《哈利波特》这些通俗些的作品吗?

你会喜欢:《格雷的五十道阴影》跳一场性与爱的拉锯双人舞

少了一点深奥,多了一些乐趣,也许文学的种子就可以在每个人心中发芽。等到步入了中年,文学味蕾变得敏锐复杂,这时再翻阅英美文学、希腊神话、莎翁戏剧,自然能咀嚼出截然不同的人性风味。人生,因文学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