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关系、生活、未来、世界⋯⋯日子有太多时候容易茫然,献给你“修补”人生的六本书,愿即使你的世界在下雨,最后你仍能做自己的太阳。

我希望,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节录自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可你不再是个任性的孩子了,渐渐地,渐渐地,在成长的这条路上,这世界好像变得索然无味,每一个时刻都不再像过去期盼得那样美丽。“是什么时候开始呢?”你问自己,那些微小而幽暗的念头会往你心底钻,你先是感到疲乏,可又在现实前面动不得,只能静待失望过去,想着没关系吧、或许明天就好了,但到了“明天”,你期盼的未来还是没有光临。

日复一日,你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想着原来被世界改变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到了后来,你开始感到疼痛,才发现自己被那些恶意钻出了洞,你真的受伤了,你想喊疼可是又害怕麻烦别人,因为成长是要学习对自己负责的过程。

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该怎么面对孤独?爱人以前该先爱自己吗?这是我喜欢的生活吗?所谓更好的未来是长什么样子呢?而我还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吗?疑问充斥着脑海,有那么多时候,你对人生的伤口感到无能为力,可是又还保有不甘心的力气,舍不得自己在还没有反抗以前,就直接走入了过于世故的景致里。

在这样茫然的日子里,献给你“修补”人生的六本书,愿书与你一起走过颠沛流离;愿即使现实折腾;你在老去后还能有笨拙的自由;愿即使你的世界在下雨,最后你仍能做自己的太阳;愿你要的明天,如约而至。

修补“自己”——《第二性》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第二性》

西蒙波娃是这样特别的女人,在四零年代不去依附男人,她拒绝生育,只要作自己的主人;她一生追求自由,在爱恋里流转,前后拥有永恒的沙特、美国情人艾格林、年轻男子朗兹曼,至死至终的养女兼好友西维尔;她用自己的眼睛捕捉世界,撰写女性主义理论巨着《第二性》,还为争取女人生育自由,而签名承认自己曾经堕胎,并走上街头为了女权奋斗。

“西蒙波娃本人、她的一生、她的作品都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即使是一个女人,也可能突破所有的阻碍,冲破习俗与偏见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一生。”史瓦兹在一九八二年说的这句话直至今日也看来深刻,因为《第二性》里头写了太多身为女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疼痛。波娃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生命轨迹,以同性恋、妓女、恋爱中的女人、独立的女人等不同的女人群像,探讨了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让我每每读到的不只是被称为“女性圣经”的经典,也是在和身为女人的“自己”对话。

这世界太多看似善意的要求与提醒反成了束缚,男孩被教导为主动的“人”,不能轻易显露悲伤,勇于向自己的未来挑战,只要你敢,就没什么不能;相反地,女孩却被视为被动的“物”,温柔得近似顺从,要矜持、不能有过度的欲望与野心,靠着取悦别人来达成目的,否则就是扬弃自己美丽的坏女人。青春期与后青春的迷惘,一个女人早已遭遇了种种考验:月经来潮、遮掩情欲、身体控制、暧昧嗔痴。然而,女人最大的虚伪是把自己假装为“物”,凭着他人眼中的赞赏来判断自己的模样。

延伸阅读:西蒙波娃的壮烈爱情:“我爱你,但我不愿为你而死”

修补“关系”——《恋爱课:恋人的五十道习题》

这本书写给所有渴望恋爱、恐惧恋爱、正在恋爱,或正在失恋的你:在爱情的注视中,我们会渐渐摸透自己的脆弱,而成为一个更理解自己的人。这本书不是爱情指南,而是作者陈雪以自身生命经验为题,把“相处”、“磨合”、“无常”、“恐惧”、“争吵”、“分手”、“离开”、“伤害”等故事缓缓道来,没有刻板的教条、没有严厉的指导、没有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轻轻地将那些生命中的重量都提起,让你安心地去倾听。

在控制愤怒、理解情绪、释放悲伤后,学会包容、忠诚与独立,陈雪温柔地为恋人们轻拂去眼前迷惘──爱不是理所当然的童话,有更多的是彼此的磨练。爱是一场长期的练习,在深深浅浅的创伤后,你会从勇气中成长,终能明白爱并非寂寞的解药,得先懂得照顾好自己的不安后,才能学会两个人一起过日子。

因为“爱一个人,是付出,而不是占有”。

当你的心灵饱满,便有足够能力爱人,这时候的爱是全心全意地专注,希望对方快乐,而不只是暂寻一处港湾逃避。当一无所求、一无所恃,那时的我们,最接近爱情的本质,因为我们不要保证,不求回报,不计得失,反而更能直视眼前的恋人,让关系轻盈而不带有沈重的压力。

延伸阅读:陈雪《我们都是千疮百孔的恋人》:前任?爱的未完成式

修补“生活”——《天地有大美:蒋勋和你谈生活美学》

蒋勋谈美,不再只是强调美的精致,而是美的真实。从前我对蒋勋的印象比较偏向赏析艺术,但他终究发现美的条件不在于形式,而是心灵,否则往往会沦为刻意的附庸风雅,如何重拾真实的感受,找回“人模人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对美有所悸动。

蒋勋曾在 Cheers 杂志受访时说过,希望向大家表达的是“人的原点”,当我们失去了人的原点,谈所有的美都是假的。蒋勋这样说美的课题——你可以在家里放很多明式家具,很美;你喜欢家里很空,也很美,但里头真正的难题是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东西能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愉悦,如果你只是盲目地追逐,那再有名的设计都是假的,回来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才是重要的功课。

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品牌、只是价格、只是掌声,这都只是假的美,因为你不见得会因此而快乐。

生活美学不只是非要去吃有名的餐厅、到哪里去观赏展览、听音乐会,蒋勋在这本书里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并公开自己力行生活美学的体验与心得,让大众明瞭美感训练并不难,过上“好日子”并不需要昂贵代价。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延伸阅读:养成面对生活的温柔:从现在开始,你值得过更美的日子

修补“未来”——《我的小革命》

欧巴马在就任演说中曾这么说过:“期待他人或等待未来,改变将永难实现。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等待的人。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寻找的改变。”

这不是一本教你心想事成的书。我们都期待生命中充满“心想事成”的祝福,但却很少人愿意真心相信它的意义,或误会了它的用意,以为只要空想就能成事。这本书写的是真实人生,二十四个梦想实践家没有庞大的财富、没有好听的盛名,即使还很渺小,持续的动作却往往带来许多令人想像不到的小革命,因为,相信梦想,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就得以看见你期待的改变。

这二十四个故事无论是创办街头刊物《The Big Issue》、独立书店、流动电影院、还是追求行人路权、开放自由软体;无论是做公益旅行、国际志工,还是创造社群艺术、在边缘发声、采集民歌,甚至是维护性自主权、移民人权……这些小人物的行动都颠覆了既定的观念,不问做不做得到,成功的定义在于你想不想做,选定了路就出发。

不高喊口号,不鼓吹价值,《我的小革命》不只是本文字的纪录,而承载了世代对未来的想像,这场革命属于你、属于我、属于这座岛的每一个人,坚定的信念就是最珍贵的礼物。

延伸阅读:11岁开始做公益!沈芯菱:“人生就是一场温柔小革命”

修补“世界”——《看见:十年中国见与思》

我们认识“柴静”这个名字或许是从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开始。可是她其实不只是个担忧孩子未来的母亲,身为央视前记者的她去挖掘这世界的丑恶多年。

柴静以新闻工作者透澈观察与内省、自然沉静的笔调,引领读者思考中国近年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不论是工业污染、违法征地、家庭暴力,或是同性恋议题,在在都考验着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柴静不是生来就要奉献于世界的,在 SARS 期间近距离接触非典感染者,她才发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用柴静自己的话来回答:“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这世界的温柔来自于每个人的心连心,“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

朴实,却有重量。不合宜地人云亦云,不合时地感慨喟叹,柴静清楚知道自己的出发点,也知道目的地,生活不能糊里糊涂、随声附和,而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独立思考、勇于质疑而不轻言放弃,坚定探索背后隐藏的真相。

延伸阅读:向中国政府问责的柴静:我们都在同一座《穹顶之下》,谁也躲不过

One More Thing——《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这本书是村上春树暌违九年,写给有经历男女的恋爱小说集。笔下的世界更深刻、更尖锐。转个弯,你就成为一个没有女人的男人,再也退不回去。

这里面有抱持独身主义的整型医师,遇上“下定决心不要太喜欢,却又希望不要失去”的女人,开始思考自己的毛病。这里面有被关在陆上孤岛“House”里的羽原,每晚女“联络员”在床事后说一个故事,魅惑的世界令他着迷。这里面有被妻子背叛的木野辞掉公司工作,开始经营酒吧,以某个时间点为界,店里竟开始被奇怪的气氛包围。

“世间饮酒者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给自己追加什么而不得不饮酒的人;一类是为了从自己身上消除什么而不得不饮酒的人。”

七个故事,七种孤独。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妻子罹患癌症去世、情侣分手、无法共享亲密、妻子出轨等——丧失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另一半,成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这本书里头的孤独则有些接近“孤绝”的境地,不像村上春树《1Q84》的主人公虽然都经历了难熬的孤独时刻,但最终都找到了解决方案和出路。这次短篇的主角们,或受客观条件限制,或受主观条件限制,孤独深入骨髓,无法排解。

延伸阅读:心理学读村上春树:《身为职业小说家》,归零也是一种选择

大女子时代,可以坚强,也可以脆弱。我们都未曾走完这一程,而真正的勇敢在于能承受拥有的消失,并找到安顿自己旁徨的力量。在这匮乏的世界里,别担心揭示一切的软弱与忧伤,但人人都有自己的地狱,愿不管怎样的我们都能得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