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性别观察】笔记,带着激励自己、影响环境的起心动念,将由短篇与大家分享以性别出发的时事观察。社会对母职怀抱着万能期待,而父亲在亲职角色里经常领有不在场证明,从近期热烈讨论的“妈妈被赶下公车”新闻,看身为母亲的潜藏压力与松绑亲职刻板角色的未来可能。

四日下午,丰原往亚州大学的公车上,一位妈妈独自牵着孩子上车,没多久,孩子不可抑止的开始哭闹,妈妈努力安抚孩子情绪,孩子无动于衷继续哭闹,车上乘客面面相觑,这时一位男子打破沉默,他说“小姐,可以请你下车吗?”妈妈一脸尴尬,只好摸摸鼻子下了车。

另一个妈妈,甫遭丧女之痛,冷静理性地面对镜头,点出社会结构的潜藏问题,“随机杀人事件的当时,凶嫌已经没有理智了。我还是希望能从根本,从家庭、从教育,让这样的人消失在社会上,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人。”

因为语气镇定字句铿锵,因为没有歇斯底里的愤怒,因为没有对随机杀人投掷更多坑杀恶意,让许多网友留言质疑,“孩子死了妈妈这么冷血,是不是不爱孩子?”或指控“妈妈当时没紧牵孩子的手”、“妈妈怎麽没替孩子挡下那一刀?如果是我...”

推荐思考:向小灯泡妈妈致敬:请社会别再说妈妈理应“保护”孩子

我多麽想问,当个母亲难道容易吗?孩子哭闹会被怒目横视,孩子遇险会被攻击失职,孩子犯错是母亲没教好,孩子长不胖是母亲没认真喂,孩子的一切都是母亲的责任。

女人的名字经常被和母亲想像一起,生小孩被视为女人的某种“代办事项”,母职两字多麽沈重,社会要你是万能母亲,把屎把尿,无条件牺牲,不容犯错,彷佛女人生来就必须懂得成为一个人人期待的母亲。

同场加映:当母亲是选择,而不是义务:不想生小孩的女人不用对社会解释

于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也彷佛母亲人生的告终,有孩子之后,当她偶尔优先在意起自己的人生,都在社会的炯炯目光下,不由得心生有愧。

可我也想问,这样的时刻,爸爸去哪儿了?同为亲职的他能不能不缺席?

被要求万能的无敌母亲与养家活口的威严父亲

“女人能够生育而男人不行,于是父权体制提供了三条阻力最小的路:他可以贬低她所做的,他可以想办法来控制她做的,或是他可以感到自己很无能,其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贬低她也贬低她做的事。”——《性别打结》

所以我们听见许多爸爸说当妈妈没这么难,带小孩好容易,或耸耸肩用轻蔑的语气说,“带小孩这种事,交给妈妈就好了,我可还要负责养小孩,这更难。”

推荐思考:男人?女人?谁来搞定家务事?


“宝宝出生后,我从未有一刻,是自己一个人”

我同样相信许多爸爸不愿意在孩子记忆里缺席,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家庭分工下,爸爸被期待养家活口(bread-winner),妈妈被期待掌管家计(home-maker),僵化定型的性别角色,让流动的可能都乘载莫大的压力。

带孩子的爸爸要接受陌生人的质疑目光与提醒,“你太太呢?男人这样行吗?”;外出工作的妈妈被贴女强人标签,还有莫名其妙的臆测“你肯定很强势,把老公吃得死死的。”

同场加映:“你一个男人带小孩行吗?”放不下男性尊严的其实是社会

在家庭刻板分工的“理想”下,个人的意愿与选择自由被放得很低,就为了成全完美的家、理想的丈夫、满分的太太。

铁金刚的外衣底下,更多版本的妈妈故事

我听过我的妈妈感叹,她说 25 岁,正是我现在这个年纪,她生了我,之后她几乎没再想过自己能过什么人生。“没办法啊,照顾小孩比想像中还难,等到你跟弟弟都大了,能照顾自己之后,我突然想不起不照顾你们的生活要怎么过。”

我不知道有多少妈妈是这样,一辈子对规则事必躬亲,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扛在肩上,把社会对她投射的所有期待目光都全盘接收,直至这担子沈重到她已经快看不到自己在哪里。

我还听过更多的妈妈故事,她们有的是职场妈妈,怀了孩子后,不太敢请产假,孩子出生后,不太敢请育婴假,就怕再也回不了职场;她们也有的索性辞职回家带孩子,一两年后再度萌生工作渴望,却已经找不到重回职场的路径。

她们有的是家庭主妇,许多人还以为她们的生活是贵妇,殊不知她是没有上下班时间的24小时劳工,连上个厕所都胆战心惊。

铁金刚的外衣底下,有更多版本的妈妈故事。她们都不是生来就懂得怎么当个母亲,她们可能被赶下公车无数次,可能被婆婆念过无数次不够照顾孩子,可能朋友离散不再拥有自己的生活圈,成为母亲的路走得蜿蜒,她们有时候真的累了,却无法脱口而出,也不知道跟谁求助,因为母亲好像就没有累的权利。

“为母则强”是太严厉的称赞,让她们就要喘不过气。

在完稿前,我看到日本朝日新闻的报导,去年八月,那同样是一台公车,两位女子带着一个宝宝,宝宝开始哭闹了,母亲跟友人轮流安抚,宝宝却越哭越大声,母亲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突然,司机的声音从车内广播传出来,“小婴儿的妈妈,没关系的哟。一定是想睡了吧?或是肚子饿了吧?或是尿布湿了吧?又或是觉得热吧?”短短几句话,母亲听到差点哭出来,有多久没听见这样温暖的话了?

能不能让这样的话,不是特例呢?

亲职角色的期待与家庭的制式分工有结构性问题的难,但如果我们愿意在生活中怀抱更多温柔,如果我们愿意松绑对母职的万能期待,如果我们欢迎更多爸爸投身亲职行列,如果我们愿意给家庭更多自由的想像,那么或许,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像中这么难。

推荐给你:台湾孩子心中有三种爸爸,但没有一种记得陪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