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影展共同策展人林杏鸿比对电影里的跨性别与生活中的跨性别处境,想问何时现实生活中的丹麦女孩,也能有快乐结局?

跨性别主题,在电影身影一向难得出现;毕竟作为高资金、高人力密集所产出的电影制作,往往不能只是纯创作而已,而是在娱乐、商业市场、技术等众多因素考量的结果。

也因为这样,电影类型、叙事结构、卡司及主题等皆受到商业票房的操控(当然社会运动性为主的独立影片,不在此列),然而在激烈的电影市场,若要胜出,或再创市场,创造新的话题是必须的,所以电影题材虽会受到该时代的卖座类型需求影响,必定在其中求新求变。

拜1970年代西方开始的性别社会运动与学术理论产出,民主平权思惟的广传,电影产业也嗅闻到这主题商机,电影中自主女性到多元性别的主角再现或作为主要故事题材,才逐渐有机会浮出。但在性别议题较鲜明的电影题材故事中,至今跨性别角色或题材却是相对少见。

推荐阅读:跨性别模特儿,倾听身体的声音


图片来源:电影《男孩别哭》

跨性别(尤其是男跨女)在许多主流电影中,往往扮演着诙谐搞笑丑角的角色,或是聚焦在特定场景,如酒吧里扮装皇后的故事。

在1990年后开始的几部影坛知名影片,逐渐能跳脱笑料角色,进入跨性别者的日常生活情境,如《乱世浮生》(The Crying Game, 1992)中的“异性恋”关系,发现心仪女友“那话儿”的惊惶、恶心、厌恶,以及形塑跨性别者对于高度强烈占有欲的在所不惜;难得的华人题材《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以中国京剧跨性别本质,突显动荡时代的爱情失落;《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 1999),算是少见女跨男题材,较深刻描绘跨性别者的自我认同与真实生活的恐惧。

推荐给你:【Herstory】霸王别姬

台湾首部跨性别院线片《艳光四射歌舞团》(Splendid Float,2004),出柜导演周美玲以道士变装皇后的阴阳恋作为特殊题材,诗意描绘跨性别者的痴情与平常无异。透过这些来自不同时代文化历史差异的影片传递,提高对于跨性别者较具多样的刻划与形塑。


图片来源:《丹麦女孩》剧照

二月刚上映的《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6),由《王者之声》、《悲惨世界》金奖导演汤姆霍伯(Tom Hooper)所执导,入围威尼斯影展以及全球奖与奥斯卡多项奖项,真实故事改编,以及金球奖影帝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首次诠释跨性别者(变性者)的心灵世界等话题,算是难得掳获全球媒体及观众关注的跨性别者题材。

推荐给你:写给所有活着的丹麦女孩:成为自己,无需抱歉

在这部影片中,细腻聚焦在已婚跨性别者的内心挣扎与下决心冒风险朝向“完全女人”的渴望,以及在异性恋关系中,与妻子的关系变化(由亲密关系转为姊妹关系)。从埃恩纳(原生性别)的压抑与逝去到莉莉(认同性别)的诞生成长,虽然是由泪水去转化而来勇气与决定,相信皆是许多跨性别者的想望与追求的过程。

在1930年代的北欧丹麦,女人已经有了投票权(1915~),但当时社会仍对于跨性别所知甚少,甚至医疗仍视之为同性恋、视为变态、视为精神疾病,幸好有着艺术圈好友与画家妻子的谅解与包容,当然还有必要的金援,加上少有进步性别思惟外科医生的技术协助,虽然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最终让埃恩纳能幸运的成为莉莉。

同场加映:世界上第一个跨性别手术!丹麦女孩的前世今生丹麦女孩原型人物莉莉艾尔伯

在这里的跨性别经验,能获得好莱坞主流电影投资者青睐,实为跟许多与真实场景回异的幸福风景有关:丹麦“女孩”在金钱无虞下,多了妻子与朋友的支持,尤其是亲密伴侣能真的坦然接受(虽然还是有错愕、力求挽回的过程),甚至主动帮助,并愿意将彼此关系化为姊妹情谊。这样正面激励的快乐结局,在跨性别者的真实人生情境恐是少见。


图片来源:《丹麦女孩》剧照

若与二十一世纪的真实的台湾“女孩”情境相较,仍持续承受社会将跨性别者常被视为变态、性犯罪的歧视言论与眼光,让许多跨性别者只想“好好正常生活”不愿挺身而出,以致刻板及污名继续复制,也形成性别运动中跨性别者权益边缘化状况。

也因此可能面临的是离婚收场,家人拒于门外,然后再加上朋友及职场上的排挤,只能另立门户,离开熟悉环境及工作场域,重新开始。或是一连串的等待:等待至少两年精神科一堆评估及心理测验通过直至取得〈诊断证明书〉、等待存够手术费(男跨女30-50万,女跨男要80-100万)、等待家人或父母同意、等待至少两阶段的手术过程;还有基于华人社会孝道与伦理道德使然,有的跨性别者,必须等待退休、等待孩子长大、等待妻子或父母不在人世时,才有机会勇于做自己。

推荐给你:专访曾恺芯:“如果你注视我的身体,能不能也聆听我的灵魂?”

当然丹麦“女孩”的“跨”是透过手术改变原生理性别的跨性别女孩;在跨性别范畴中,绝对超过现有性别分类与研究的想像(像英文版的脸书,注册时可有56种性别认同选项呢!)

以简单的分类来说:分为欲透过生理改变为另一性别的跨性别者或变性人(transsexual);打破性别二元框架性别表现的跨性别者(transgender);以及外在扮装成另一性别的扮装者(Cross-dresser)。当然还有同时存在两个生理性别性征的中性人或双性人(intersex),还有无性别(agender)、泛性别(Pangender),流性别(gender-fluid)、或酷儿(Queer)等差异但多元分类。

透过真实故事《Man into Woman》改编的《丹麦女孩》,为了迎合电影主流市场题材接受度,复制性别二元框架的变性者故事外,也将当时丹麦更多元情欲流动的状态异性恋化;若以原着来看,妻子葛蕾塔应是个女同性恋,也因此能以莉莉作为欲望投射对象,与莉莉能相知相惜。同时若儿时的玩伴汉斯为男同性恋,喜欢埃恩纳而愿意有此行动,似乎较为人性。但在主流化的情节中,汉斯却像是为了追葛蕾塔而成为出钱又出力的异性恋支持者。

此外埃恩纳/莉莉的际遇,对于跨性别者必定有些情节感同身受,但也像是个在“跨”时的乌托邦情境。


图片来源:电影《我爱你爱她》剧照

透过主流电影力量,先让《丹麦女孩》这样的题材得以被看见、被讨论,或许是进入大众媒介的必然方式,然而更期待未来有更多元且更贴近真实的跨性别身影,像是第一届台湾国际酷儿影展长片《我爱你爱她》的跨性别双性恋女孩瑞奇(Ricky),或第二届短片《粉红男孩》(Tomgirl)中的杰克(Jack)的跨性别(流性别)形象再现,都值得登上大萤幕,一起反思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