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单身动物园》的系列讨论,作者陆希以反乌托邦社会的论述切入,看《单身动物园》里的真爱条款、婚姻伴侣制、极端女性主义,爱是真理亦或是怀疑?我们在这样黑色幽默的电影里,其实瞧见了自己深信爱的难堪。

黑色幽默电影看起来似乎是非常需要“双商”(智商和情商),我在看完《单身动物园》之后也似懂非懂了好一段时间。这部电影讲述了在反乌托邦社会中的专门疗愈“单身病”的酒店里,单身的男女必须在45天内配对否则就会变成动物,与此同时反抗者,也就是坚持单身的人们在社会夹缝中生存反抗的故事。

电影中的每一段情节的设定,甚至是每一个画面都可以被好好解析,因为黑色幽默电影总是充满了对现世的讽刺,而这部电影想讽刺的很多,婚姻伴侣制度、极端女权主义、空想的乌托邦。甚至我想有人看完这部电影也会彷佛找到《索多玛的120天》或者乔治奥威尔小说的影子。

爱是真理

在这样的反乌托邦社会里面,人的单身被视为是一种罪,是一种需要被治疗的病。大家住在同一个空间,穿着相同,每日也几乎做着相同的事情。爱情的产生是一种逃命的任务,如若不然,你就要去捕猎,或者坐等变成一只动物。

只有找到伴侣的人才会得到祝福,而只有相似的人才可以找到伴侣。人和人之间微妙的化学反应是不存在的,今天我要寻找一个爱人,反而是要去寻找最小公倍数来进行一场爱情的通分。甚至我可以去说谎,去伪装,只为了接近那样的最小公倍数。没有人可以反抗这样的游戏规则,太多的事情都是有伴侣的人所可以享受到的特权。

这就是把“爱”当做真理的反乌托邦社会,就是单身动物园的知道思想,“单身是可耻的,只有爱情,才让人的生命得以用人的躯壳继续下去。”(同场推荐:更多单身样貌的单身日记

爱是怀疑

在单身动物园中,不是没有群体。我要么属于单身的群体,要么属于向往着“脱单”或者“已有伴侣”的阵营。然而我对我的群体要绝对的忠诚,我的群体所采取的都是固定的一种行动模式,我不可以违抗我的组织,不可以企图钻空子来求得中间的灰色地带。

所有的表现都是极端的,两个团体也势不两立,甚至想要把对方赶尽杀绝。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多元是看不见的,至少在爱情这件事上,我们都要排除异己,而排除的方式都是暴力的。若你稍有脱离组织的表现,你就会被怀疑,甚至会被告发。看似相爱的人往往也不会袒护彼此。

极端女权主义与中产幻想

影片中的两个领导角色都是女性,一个是酒店的管理者,一个是游击队的队长。在反乌托邦社会中女性成为了领导者,然而女权体制和父权体制如出一辙,权力的压迫处处可见。极端女权主义还是将社会推向了一个残酷冷漠的深渊。人本为人,我们努力区别男人和女人,到头来却发现他们都是一个德行。

推荐给你:千面女性情欲:学术圈、社会运动与大众文化中的女性情欲

而男主角入驻酒店时说如果自己配对不成想要变成一只龙虾,龙虾(The Lobster)也是这部片的英文名。流着蓝色血液的龙虾,拥有贵族的气质,它的归所是深深的大海,这是人即便变成动物,也无法放弃的中产幻想。

电影中最讽刺的是看似选择自由,其实是一刀斩出的横截面的平等的海市蜃楼。

电影中的男主角和两个女人“相爱”,如果我们姑且可以认证那是爱的话。然而在开放式的结局中,我们最终还是没有看到男女主角的结局。背叛逃离,进退两难的每一次处境,都让人再次去思考,单身和有伴侣究竟哪个更危险?最近网路上流行一句话“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

推荐阅读:单身广告揭露的贫乏爱情想像:不是每个人的爱情都是恋爱养成游戏

电影真正讽刺的不是幻想出的反乌托邦社会,而正它折射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对我们的逼迫,让我们放下了诗和田野,只想着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