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精选《受伤的勇气》中谈如何为自己保留独处,独处有助于厘清自己、在批评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不为他人眼光迷失。我们如果在他人的批评中无所适从,就从独处找回“存在感”吧。独处之所以可贵,因为可以屏除人群喧哗,拥有完整面向自己的时空。

不受任何人批评的时间

最后一章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累积处理批评的能量—自尊心。有这么多岔路能让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你将会选择哪个方向呢?选什么都不要紧,但若那件事没办法让你完全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就会是徒劳无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全神贯注呢?你需要拥有能专注于自己、渴望自己独处的时间。想想看,你过去是不是太依赖人群了呢?

“人是社会动物”这句话都快听烂了。这句话是说:没有人能离群索居,虽然大家看似是独立的个体,但实际上则是过着与他人互动的生活。除了医院之外,职场上也常常能找到拒绝当社会动物的人,他们被称为“社会适应不良者”,过着茧居族的生活。

看着这些追求孤僻生活而寂寞度日的人,就知道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团体生活中有多么重要。人只要有了心理层面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到人际关系。这个世界是用能否融入群体、圆融处世来评断一个人的特质与能力的,所以人们很重视社会性动物所应有的能力。

不过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攻击我们的敌人,而装作满不在乎地生活也一点都不轻松。有些人觉得与人交往很累,“跟人相处就好像戴着面具,真正的我其实在面具底下。我觉得时时刻刻都得看状况换上合适的面具实在太累人了”。还有比面具这个比喻更贴切的形容词吗?痛苦的是在人类社会中,我们认为善于社交的人,表示他更懂得在不同场合快速地替换上不同的面具。

对一个不管喜不喜欢都得天天见面的人装亲切、装开心、隐藏自己的真心,这种状况下你要如何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呢?就算你从爱你的人身上获得许多力量,但这股力量并没有办法抵消另一头消耗型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毕竟比起正面的事情,人不都是比较在意负面的事情吗?

回想看看,我们过去都认为做什么事都得跟别人一起才行。美食一定要找伴一起吃、看电影就算不讲话,旁边一定要坐个人才安心。一个人散步很无趣,一个人吃午餐或一个人下班的路上在小摊上喝酒,不知怎的总觉得尴尬。或许是因为别人的眼光,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从前几乎没有独自一人做什么的经验,所以才觉得不自在。我们可能根本不曾想过一个人独处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光是想像就令人孤独得害怕。

批评是相对的。你被批评,那就表示一定有人在批评你。人群中有友军也有敌军。假如你逃出了拥挤的人群,或许就失去机会去认识能帮助你的人,但却也可以躲避批评我们的人。独处是一个没有盟友,也没有敌人的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最近有越来越多人积极地追求“一人份”的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我们不用戴面具,也不用为了无意义的抹黑而烦恼。你现在会觉得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在咖啡厅里享受独处时光的人很奇怪吗?他们并没有因为孤独而挣扎,反而积极地享受着独处的时光,追求与他人相处所没有的另一种喜悦和快乐。

当然我们不必一直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这个专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像是沙漠里的绿洲,治愈我们在团体中所受的辛劳与疲惫。积极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能感受到“自我存在”。此时,自尊也就出现了。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安慰

只要时间许可,就应该为自己确保一个独处的空间。在那里,你可以躲开潜在的批评者,也可以自我审视而不需要考虑别人怎么看,积极感受自我存在。这是利用独处时光培养自尊心最理想的方式,但是仍有不少人把自我存在建立在别人身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SNS(译注: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

同场加映: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听别人的建议前,你该先听自己的声音

人们透过脸书、推特,三不五时上传自己的状态,期待别人的关注。我们希望所谓的“好友”可以看到并且认同我吃了什么美食、看了多精采的电影。虽然空间转移到了虚拟的网路世界,但是人们期待被肯定的需求依然存在。

在网路世界里,为的是获得更多留言和按“赞”来证明自己“确实被肯定”,没有人纯粹为了享受专属自己的空间才使用 SNS。SNS 赤裸裸地呈现了现代人过度依赖他人提供快乐的现象。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只能靠别人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小时候靠父母与师长肯定我们,现在则靠智慧型手机里的朋友了。

有了网路世界,人们开发出更能够找到对象来肯定自己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发展已经达到界限了。越来越多人对网路上众多的好友关系感到疲惫,甚至有报导指出越常使用 SNS,越容易感到沮丧或空虚。

奥地利茵斯堡大学所发表的实验结果就可以支持这个现象。他们把三百位实验参与者分成三个组别,让 A 组使用 SNS 二十分钟,B 组则使用封锁了 SNS 的网路,C 组则什么事都不做。结果相较于 B、C 两组,A 组更倾向“觉得很浪费时间,心情沮丧”。许多人希望在 SNS 上找到存在感和幸福,但是它终究无法导出正面的结果。一大早起床马上确认 SNS 上的留言,要是没人回覆,心情顿时就陷入低潮的现象实在不合乎自然。(延伸阅读:Facebook上的你,是真正的你吗?现代人无法戒除的脸书瘾

靠自己获得的存在感和幸福一定会比靠他人还来得长久稳定。最常见的夫妻幸福祕诀就是“我自己得先幸福,另一半才能幸福”。伴侣虽是家人,但严格来看依然是他人。伴侣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他人”,如果一味地向他人讨幸福,有可能与伴侣维持良好的关系吗?与他人是否幸福的先决条件是我自己是否幸福,因此我们必须先让自己持续感到幸福才对。

这让我想起某位来谈者的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下班后我搭着地铁回家的时候。那天我累得像条狗,如往常般筋疲力竭。此时地铁正经过汉江的桥上,因为是夏天,太阳比较晚下山,晚上八点左右天空仍旧像白天一样。世界被夕阳染成一片红,看起来真是美极了。正好耳机里的广播传来我喜欢的歌,真的十分恰巧。视觉与听觉搭配得完美无缺,有种令人感动鼻酸又奥妙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很陌生。我心想‘我有多久没有这种感受了呢?’才为自己感到可悲,一方面又很感动。”

这种感受不就是只有独处时才能享有的自我存在感吗?

心血来潮爬到顶楼赏月、开车时广播传来你最爱的歌并且跟着一起唱、在附近的图书馆找一本旧小说来读、绕着住家附近快跑到气喘吁吁、静静地听着身体和心脏向自己传递的声音......靠自己建立自我存在感的第一步或许就在唾手可得之处。

推荐阅读:学习一个人过活!把时间留白的独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