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追剧!海苔熊的年节心理学片单,用 14 部精采电影带你走进心理谘商的世界,每个人都能把握年节的假期,更贴近自己。

这学期的“谘商理论”课程很特别,我们用 14 部电影,去体验、去诠释、去练习与碰触剧内、剧外的人,我觉得是一个很棒的体会,也想分享给大家。这篇文章将利用这些电影扼要介绍 11 个学派的核心理论,并辅以 14 部电影,这片单让大家过年不孤单,从初一看到初五都看不完(光速逃)。

老实说,这些理论实在是非~常多(毕竟是一学期的课阿!),我仅挑选自己有兴趣的部份分享,献给想对谘商临床等治疗理论有初步了解的朋友浅尝(要考谘商所的人千万不要只看这篇啊!),不过因为敝熊才疏学浅,还有赖各位补充指教。

一、古典精神分析

“性与攻击,是生命的两大驱力。”

★ 理论简介

现在的科学心理学家大多不太喜欢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因为他总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挂勾在一起,而且他的潜意识理论几乎可以解释所有东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对相反的行为做出同一的解释。例如: 你那天之所以“迟到”,是因为你不想要变成第一个到,却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实是一种童年被母亲丢下的恐惧。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为你想抗拒心中对母亲的怀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时到,你终于可以不去想起当年母亲是如何把你丢下。

★ 影片推荐 01《玛丽公主》 :这是一部会让你对佛洛依德改观的电影!

“孩子们对我来说,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锁。”──玛丽公主《玛丽公主》

“有一个角色我们永远也扮演不好,那就是为人父母。”──佛洛依德《玛丽公主》

不过,如果你仔细看完《玛丽公主》这部电影,你会发现”佛洛依德并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固执”。这部片主要描述佛洛依德与个案玛丽公主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很多画面流露出佛洛依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对话会让你倒吸一口气。

分享我自己倒吸一口气的经历,一个按摩师曾经跟我说“如果你仔细看那些所谓的‘不良少年’,他们多半也都会有混乱的恋爱、性爱关系。我把它称为‘早秋症候群’,不过这是我的观察啦!”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随便讲的,但后来我回去翻个案记录,发现那些俗称偏差行为的孩子,其实大多也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关系、性平案件,而类似的观点也可以在近期的青少年研究中看见[1]──而一转身我才发现,其实佛洛依德早就有开示了:“性与攻击,是人的两大驱力。”

有一天你会了解到,那些我们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不过是早期与父母经验的再现,你对父母的爱与恨,也会转移到自己的伴侣与治疗师身上(当代的依恋理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谈这个议题[2, 3])。

推荐阅读:《如果,爱能不寂寞》当你开始瞭解自己,就是接近幸福

想知道为什么吗?请继续往下读客体关系与克莱恩学派。

二、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当代克莱恩学派

“那个占据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夹杂着你最多的爱。”

★ 影片推荐 02《钢琴教师》:没有鬼、没有杀人魔,但堪称是 14 部影片中最让人屏息战栗的电影!

你有一个不想被看见的、伤害自己的坏习惯吗?你曾经抠掉伤口的结痂、咬手指到流血、用指甲刀剪脚皮吗?如果你曾经有“让自己流血的经验”,那些你所压抑的自己,究竟代表那些欲望呢<1>?

《钢琴教师》(La Painiste)描述一位将近 40 岁的女钢琴老师 Erika 与男学生 Klemmer 的师生恋<4>,整部片描述 Erika 与母亲支配─服从的关系,母女间对话与行为间的不一致,并将这样的关系,复制到她与学生 Klemmer 的关系里。一幕幕的自我伤害,或是攻击别人、其实只是一种欲望的宣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攻击。

同场加映:《母亲这种病》:别让对父母爱的执着,成为痛苦来源

★ 理论简介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吊诡的事情:既然佛洛依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为什么我们会伤害自己?从克莱恩(Melanie Klein)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的角度来看[4-6],不论你的人生经验多复杂,生命中第一段人际关系一定是母亲。小时候我们对妈妈形成了两种印象“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这两个妈妈也会住进我们的心里,所以你内在也有一个“好的”与“坏的”自己。

当你乖乖不哭、考试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鼓励你,这时候就是“好妈妈─好我”的连结;当你大哭大闹、破坏东西、抢兄弟姊妹玩具、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责骂你,这就是“坏妈妈─坏我”的连结。

如果你小时候总是充满各种“坏妈妈─坏我”的经验,你也很容易“处罚自己”。藉由伤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个“内在妈妈”接受的部份,藉由让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让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2>。甚至,你对母亲会有一些隐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妈妈是“好”的,她为什么没有把这些“好”传给我?如果妈妈是“不好”的,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好”传给我?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冈田尊司《母亲这种病》。

母亲,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对于母亲有很多“看不见的担心”,一方面害怕她会丢下我们离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存在(毕竟她支配着年幼的我们的生死),而这些担心,也变成日后你恋爱或生活的无形阻碍。换言之,忧郁、上瘾症、自残、茧居、虐待、离婚、完美主义等诸多问题,其实都与母亲的态度或相处模式有关[7]──甚至,与你的伴侣选择有关。

同场推荐:放弃你的“完美病”:练习使坏的生活哲学

三、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身分心理学、自体心理学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伤难过,却又难以让你放下,是因为他们提供的那些负面安抚,让你感到安心与熟悉。”

★ 理论简介

为什么你总是爱上某种“型”的人[8]?可能是外表、个性、对待你的方式等等。或者,那些“曾经是你最爱的特质”,到后来都变成你最讨厌的特质?为什么会这样

海苔熊自选同场加映:爱情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总是遇不到对的人?

关于爱与被爱,另一个吊诡的问题是──既然佛洛依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自讨苦吃<3>?英国客体关系学者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9, 10]可能会跟你说:“因为我们在感情里面索求的从来不是‘爱’或‘快乐’本身,而是寻求‘客体’。这个客体可能会让你痛苦(负面安抚),但有安抚总比没有安抚好,所以我们会飞蛾扑火、把受虐当成愉快。”

★ 影片推荐 03《双面诱惑》:推荐给童年总是被忽略、总是活在别人期待下的你!

《双面诱惑》描述一个表现差强人意的戏剧系女孩约瑟芬,有一个身心障碍、需要照顾的妹妹,也因为这样母亲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约瑟芬其实也要被照顾、被在乎。约瑟芬透过伤害自己让母亲在乎,透过在现实生活中去扮演浪荡女“卡蜜儿”来获得导演对他的青睐、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师。其实,那些她对爱的渴求、对于被关注的期待、为了戏的牺牲与改变,都是因为她想要被看见、被珍惜。

你心里,是否也有一个想要被好好珍惜的自己?

四、新精神分析理论评述

“有时候你将一个人推开,是因为你无法接受或相信他对你的好是‘真的’。”[11]

★ 理论反思:

什么是疯狂?心理治疗真的有用吗?在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等相关理论告一段落之前,老师预留了一堂课让我们回顾这些理论的学者与相关的个案。

例如,有个个孩子在游戏治疗时一直攻击治疗师,治疗师只是跟他说“如果你选择继续攻击我,你就会选择停止游戏喔。”但是治疗师还是忍耐他攻击直达18次之后,孩子才终于停下来,静静坐在一个娃娃旁边。因为他只知道用攻击的方式,来和世界互动。每次他只要攻击别人,别人都离开(并验证他的假设:你看吧!果然连你都会离开我。)可是治疗师这样的等待,反而让他失去控制感(怎么不灵了?)

只是,不是所有的治疗都会带来“改变”。

“⋯⋯你的个案走多深,绝对跟你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有关系啦,因为没有走过的人来看,就算走到了你也看不到啦⋯⋯但是这件事绝对不是只有时间的问题啦。”一个资深心理分析师曾这样说[12],这让我开始反省到治疗师的有限性,而且是“很大”的有限性。

因为改变本就是困难的,它意味着你必须放弃那些你所熟悉和拥有的一切[13]──退一步来说,或许我们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有病”的、渴望改变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勇气,那这样的我们,又何德何能去“治疗”个案?

★ 影片推荐 04《女生向前走》:14 部影片中我最爱的一部!

“发疯并不是一时失常,或是咽下一个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鲜明化。”──苏珊娜《女生向前走》

我们真的比“精神病院”里面的人“正常”吗?《女生向前走》尝试挑战与颠覆这个问题,主角苏珊娜因为自伤、大量吞安眠药、和朋友的父亲发生关系<4>被诊断出边缘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送进精神病院,试图逃跑、目睹病友 Daisy 自杀、被病友背叛等等的过程。出院的那些病友不见得真正好了,留在病院里面的也不见得比外面的人糟糕,就像是长期住院、语言刻薄的 Lisa 所说的:“我有说错什么吗?我只是比外面的人诚实而已,不像他们一样虚伪!”

推荐阅读:【治愈日记】第一章:学习与躁郁共处

“世上一触即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真的太多了。那些事情都等着被引爆,等着我们去引爆。你知道吗?那些都等着我们去引爆。不禁让我觉得奇怪,这我他妈的摸不找头脑⋯⋯为什么没有人来引爆我的炸弹?为什么大家都忽略我?为什么没有人勇敢的说出我的真面目,说我是个该死的婊子,说我父母希望我死?”── Lisa《女生向前走》

“因为你早就死了,Lisa!没有人在乎你死不死,因为你早就死了。你的心早就冷了!所以你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回来(疗养院),你才不自由。你需要这里,你就回来才会觉得自己活着,真可悲。”苏珊娜反击,对她来说,她宁可选择虚伪但是情绪起伏较少的院外生活,也不愿意真实与残酷地与 Lisa 一起度过余生。

五、荣格心理分析治疗

“我宁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好人。”──Carl Jung

“我很抱歉对妳施行如此残忍又残酷的诅咒,我当时被偌大的恨意给冲昏了头,我发誓只要妳还活着,我一定会好好守护着妳,不让任何人伤害妳;妳偷走了我仅剩不多的感情,而我如今永远失去了妳。”──梅菲瑟《黑魔女:沉睡魔咒》

★ 理论简介

你心里面有没有一块发臭的、灰暗的、潮湿的、被你遗忘又不愿意去面对的地方?在前面许多的学派都要我们去看见、辨识自己阴暗的一面之时,荣格(Carl Jung)要我们把那些好的、坏的、自私的、温暖的、光明的、黑暗的、接纳的、抗拒的都“认”回来,因为它们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会遇到自己讨厌,但又深爱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你看见那些不愿意承认,却又百般渴望的自己。

很多人看见自己的伤痛之后都想要逃跑。但是我们真的可以逃走吗?有的人花一辈子去想尽办法逃跑,却还是同样活在他的回圈当中,遇到类似的烂人、在差不多的地方跌倒<5>。荣格认为,这些你想逃走的部份,都是不想接纳的阴影(Shadow)、黑暗中的自我、不允许成为的“那个人”。像是《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神隐少女》中的钱婆婆[14]、《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15],其实都是主角的阴影。为了不变成这样的人,我们很努力地让自己戴上面具(Persona),不去碰触黑暗的那块,就像是戴上面具就变得威猛的《兰陵王》一样,让大家忘记他面具下的柔弱与纤细。

★影片推荐 05《黑魔女:沉睡魔咒》:搞笑欢乐又寓意深长的动画片,合家适宜,大小朋友一起看!

所有的光明都是伴随黑暗而存在的。在《黑魔女:沉睡魔咒》中,男子史蒂芬为了王位夺走魔女梅菲瑟的翅膀,还娶了漂亮的公主、生下奥萝拉公主。梅菲瑟被背叛后由悲转恨,于是诅咒奥萝拉公主在 16 岁成年之时会陷入长眠,除非得到真爱之吻,不然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唤醒她。没想到,魔女梅菲瑟却在最后显露出母性温柔的一面⋯⋯。

走过灰暗的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之后,荣格提供一个更完整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部的人”。就像是前面所说的,那些让你最恨的人,也曾经负载着很大的爱;而那些“曾经觉得已经跌到谷地无法再去爱的自己”,可能仍然有再爱、再拥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