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对女性怀有“小鸟胃”的想像或“期待”?擅长以生活现况思索性别问题的作者 Avross Hsiao 这回要带我们看饮食文化中的男女刻板印象,从食量到热量,都可能有潜藏的性别问题,跟我们一起思索看看!

“食色,性也。”食欲是天性,是人的本性,人为生存而猎食,因饥饿而进食,但在现代人几乎完全以金钱交易换取食物的文明下,食物的取得相较于从前显得易如反掌,食物当今已不纯然只为果腹,反而形成蕴含文化习俗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成了生活风格和个人特质的展现,饮食的选择不仅反映生理所需与所好,更凸显心理、阶级、民族,甚至是哲学思想等特质。(推荐阅读:从芬兰的身体自由看台湾:我们“无心”的体重歧视

饮食里的男女

有趣的是,在多样的饮食学问中,性别角色亦同样举足轻重。受美国大众文化影响甚深的台湾,追随西方潮流的脚步,“吃”和性别的形象牵连甚深,想像一对男女在餐厅点餐时的画面:男人点牛排,女人点沙拉;男人点生蚝,女人点蛋糕;男人点可乐,女人点热茶,是不是颇为贴切?如果男人仅单点一盘沙拉,女人却点了盘五分熟的20盎司牛排,冲突感是不是油然而生?在饮食的选择中,我们对性别或多或少有些期待和偏见。

推荐阅读:别再把胖女孩和瘦女孩放在天秤上:停止用体重定义一个人

男人被期待有牛肠马肚的食量,豪放的大吃特吃意谓雄壮的体能、胸有成竹的胜利和生活压力的解放。大口吃肉,大口喝啤酒,充满着男人味。女人则被期待有优雅的小食习惯,精打细算热量可以展现高竿的自我约束能力,甚至连不吃肉的行为,都可展现对动物受难的同理心和无私的大爱形象。餐后再来份精致甜点和一杯水果调酒,女人韵味展露无遗。

推荐阅读:当我们无法打造差异共存的社会,“胖女孩也很美”便成为矫情

食量、热量与性别歧视

饮食文化多少有其历史背景,早期男人需从事粗重的劳动工作,所需的能量和热量自然与之成正比,饮食口味也偏重,但在现代社会,工作的性别鸿沟已不如以往,但男女对饮食的偏好和选择却仍留有历史的痕迹。

食量大的女人会被冠上不健康、欠缺自我管理能力,甚至是懒散的标签,食量大的男人却被视为强健、可靠和勇猛的形象。相对地,轻食、少食,甚至是素食的男人,则被视为缺乏阳刚特质,或是对传统父权体制的挑战和破坏。事实上,女人的少食与轻食风格和体重控制有很大的关联,少食和轻食的女人通常身材也较为窈窕,被视为有较优越的社交能力、较高的教育程度,且不食肉更进一步地传达母性不杀生的高贵形象,整体而言社会对少食、轻食的女人有较正面的社会观感,故也继而产生对女人的肥胖歧视。

虽说肥胖歧视不分性别,即便是因暴饮暴食而导致体重过重的男人,也难有阳刚而健美的形象,但社会对女人的肥胖标准确明显地比男人严格许多。

推荐阅读:“尺寸”一点也不重要

研究指出,相较于在只有同性的场合用餐时,若有男性一同用餐,女性会偏向选择热量较低的食物。相反地,相较于在只有同性的场合用餐时,若有女性在场,男性也较会选择热量偏高的食物。简而言之,男性藉由食用热量高的食物来展现阳刚的雄性特质,女性则藉由选择热量低的食物来传达阴柔的雌性气质。

爱自己所生,就会爱自己所食

追究根本,当代西方流行文化所塑造的性别化饮食,多建立于对男女体型和体态的要求。一个固定运动,定期锻炼肌肉的女人,其食量想必会比刻意少食的女人来得大,但健美的女人不会受到歧视,是因为他的身形仍旧合乎社会对女体的严格标准,健美的女人显现的依旧是高竿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对热量、养生的重视。而一位饮食不知节制,体重超重的男人也会因不符社会对男体的肌肉比例标准,被视为缺乏强健和勇猛的体态而受到肥胖歧视。

现代审美观已几近推翻食物用来作为生存的基本用途,影响了现代男女对于身体和健康的看法,继而操控食物的选择和摄取。不论是男人的过食,或是女人的少食,都对身体没有太大的好处。如果我们能成功摆脱对自己体态的无理要求,男人不求太多的肌肉,女人不恨多余的肥肉,依着生理需求吃的健康,吃的快乐,克服莫名的罪恶感,那倒的会是千万产值的美体产业,活的会是我们的美食人生。

推荐阅读:我动故我在:女人运动不只为瘦身,而是找回自由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