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有名的广告语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钻石,成了女人等待幸福与永久承诺的象征。但幸福与承诺能不能自己给自己?一起来听听 Avross Hsiao 谈钻戒的不浪漫历史与待扭转的性别文化。

多数人从小就会愿意相信他的人生中必定会有颗钻石,有一半的人相信他将买来送给最心爱的他,另一半的人则相信最心爱的他将会买来送给自己。我们不会预想人生的将来必定会有颗珍珠或宝石,但钻石,却偏偏不能在人生中缺席。钻石恒久远,以幸福之名,象征永留传的承诺,成为每个男人期许所能给予,每个女人期望所能获得的童话故事。

推荐阅读:台湾人最容易冲动结婚?全球千万人的求婚秘密报告

钻戒并没有想像中浪漫

求婚钻戒并不是古老的传统,除去梦幻的糖衣,事实上钻戒所富含的浪漫情怀完全是商人形塑出来的商机。婚姻有着千年的历史,其象征的文化涵义和精神价值是至今多数人仍相信的根本,但求婚用的钻戒,大概只和微波炉的历史一样,约莫从 1930 年代至 1940 年代才逐渐广为人知。

在经济大萧条的 1930 年代,钻石的销量降低,钻戒的市场大幅萎缩,市场调查甚至宣称钻戒将在年轻世代间大退流行。钻石集团巨擘 De Beers 为了挽救萧条的钻石经济,自1938 年开始与历史悠久的着名广告商 N.W. Ayer 合作,进行一连串的广告行销,成功稳固钻戒与爱、幸福,以及婚姻的形象。在 1947 年,当广告文编 Frances Gerety 写下“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A Diamond Is Forever)的文宣后,钻戒的市场行情一路急起直追。慢慢地,钻戒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代表着夫的财富、妻的行情,以及新人对婚姻的愿景和对幸福的憧憬。

由男人来跪求,由女人来点头

有趣的是,在 1920 年代,商人曾为了增加钻戒的销售量而增添钻石的男人味,专为男性打造钻石,并将钻石命名为总裁、董座(the President, the Executive)等系列名称。企业集团试图开阔钻石的销售市场,形塑男人求婚后,女人可送上钻石表示同意的场景,打破钻石仅属女人饰物的形象。然而,此策略即便往后经过数次的尝试,仍徒劳无功。

我曾问身边刚求完婚的男性友人,如果未婚妻比你早就开口向你求婚,你会有甚么反应?他回答:“我会觉得很丢脸,竟然等到女生来开口。”纵使当下他会答应,自己一定还是会再补一次求婚。

即便在性别意识觉醒,讲究性别平等的现代,“男人跪求,女人点头”的模式仍未改变,而这个模式在钻戒的加持下,更为根深蒂固。

推荐阅读:他求婚不下跪,我就不嫁!真的是浪漫吗?

我曾问身边经济独立的女性好友愿不愿意自己买车,“当然,我还想买房子呢!”他回答。我再追问他愿不愿意自己买钻石或钻戒,“嗯?那不是要等人家送吗?”他歪着头害羞地笑了一下。

在异性恋的世界中,女人都在等待男人跪下,从口袋掏出小天鹅绒盒并渴求答案的梦幻时刻。即便在女人都已握有经济实力,自己有能力买车、买房、买钻戒的世代,仍不愿意自掏腰包去店里选购钻戒,坚持要另外一半带来惊喜,或是摆出那讨人心欢的半跪姿势。结婚这件事,由女人开口就成了逼婚,既然男人会送上钻戒求婚,女人好像也不多虑地接受了这个定律。

推荐阅读:我想当的不只是“你的太太”:I Do不是爱情唯一正解

翻转钻石的性别形象

约莫十年前,钻石资讯中心(Diamond Information Center)曾发起“右手钻戒运动”(The Right-Hand Diamond Ring Movement),鼓励单身且经济独立的女性可以为自己右手无名指添上一指钻戒,象征自己的社经地位(传统上,已婚的钻戒戴在左手无名指)。此运动希望能打破钻戒都是由男人来赠送的刻板印象,鼓励女人透过自发性的消费完成自我梦想和自我实践。

2014 年,纽约钻石设计师 Kara Ross 同样为了扭转钻石的性别形象,发起“解放钻石运动”(Diamond Unleashed Movement),目的不是为了将钻石与婚姻、爱情脱钩,而是要加强女人的独立自主性。Kara Ross 鼓励女人既然喜爱钻石,就应该自掏腰包购买自己的钻石,不需要等到男人来送。此运动将捐出部分盈收作为女孩的教育基金,宣导乳癌的健康知识,并和社群媒体合作,串连运动、科技和影视等领域的女性力量。

推荐阅读:小富婆理财指南:胆小存钱,不如勇敢赚钱

钻戒象征的爱情应更为多元

钻戒之所以能有如此既定而稳固的性别形象,事实上也可归因于异性恋的霸权、长久以来由男性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女性被动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同性恋逐渐为人所接受,各国相继合法化同性婚姻的 21 世纪,钻石商或许可以在此时把握契机,藉由行销刺激经济独立的女性消费,同时透过同性婚姻间的求婚样态反转钻戒的性别形象,让钻戒代表的爱情不仅局限于异性恋。如是,不仅可以开阔钻石市场,增加潜在消费者的多元性,或许将来也能间接性地扭转“男性求婚,女性逼婚”的刻板印象,让钻石免于受世代交替的影响,保有“恒久远”且更为多元的爱情形象。

参考资料:NYTimesDiamond UnleashedNYTimesNY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