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利用“出去走走”的片刻,能让思路更清晰呢?因为走路具有规律性,在身体的摆动下,自然启动了你的大脑。

重覆  Répétition

走路的动作沉闷、重复而单调,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但正也因此,走路从来不会无聊。先前提过,单调与无聊截然不同。无聊是缺乏计画、没有前景。一个人无所事事,在那里空转。空空等待,不是在等任何明确的事,而那空洞的等待过程只会带来一阵茫然与虚无。无聊的身躯睡觉、起床、用双臂挥动周遭空气、一腿往前伸接着又换另一腿,忽而停下,又重新出发,再次奔忙。百般无聊的身躯拚死命地设法填满每分每秒。

推荐阅读:驱动生活的走路计画!享受自处的优雅


( photo credit:PEXELS )

无聊就像人在对胶着不动的状态进行空虚的反抗。我找不到事做,我不找事做。一个人无聊时会对自己绝望。任何事只要是自己主动开始做的,都会马上感到厌倦。只有外来刺激才能打破这个状态。但一旦如此,又会强烈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多么贫乏,那是一股排山倒海而来、令人无法忍受的感觉。无聊就是这一秒钟觉得不满意,下一秒钟再次觉得不满意,无聊就是在每件事一开始就感到倒胃口:每次着手做什么事,立刻感觉厌倦,只因为做这事的人是自己。

因此走路从不无聊。只是单调。走路时,我们朝某个地方而去,我们处在移动状态,踏着均匀步伐前进。走路的动作具有极大的规律和韵律,因此不会引发无聊,因为无聊的来源是空转(空虚的心灵在不动的身躯中原地打转)。为此,从前的僧侣提出用散步治疗“淡漠性忧郁症”( acedia )— 一种阴狠啃噬灵魂的疾病—的想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整体上将走路 —带着目的性往前走— 跟漫无目标的忧郁漂泊加以区隔。


( photo credit:jay mantri )

 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曾经提到他的“散步道”。为了刺激思考,使思绪更加敏锐、创意更为丰富,心灵运作必须借助于身体的训练:假如我让我的思想坐着,它就会打瞌睡。走路时,我的心思不会孤独,彷佛双腿在撩拨着它。—蒙田《随笔集》,〈三种交情〉第三卷 Essais, Des trois commerces(系统思考:五个层次与五种反应

 因此,当思绪受阻,继续待在书桌前是划不来的事,应该起来走几步路才对。为了让自己灵动起来而走路,身体跃起,心灵受到冲激,思路随之重新启动。这里的关键机制就是启动:走路让整个身体和心灵动了起来。

此外,由于走路带有规律性,它会产生有韵律的摆荡,协助诗句成形:骚人墨客就此掌握节律的脉搏,进入音步的律动。我们可以举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渥兹华斯的例子。有人问他妹妹他是在哪里写诗,她会随意指一下庭院然后说:那里就是他的工作室。的确,渥兹华斯的长篇抒情诗都是他边走路边创作出来的。他会喃喃自语地在庭院里来回踱步,藉由身体的韵律找到诗句的节拍。

你会喜欢:重温纯真的快乐:放下执念,只是走路什么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