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人永远的依归。忙碌的台北,在他们心中却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老故事,一起走进台北城、走进这座不眠的梦乡。

我的老家在台北。

从小就无法感受我家门前有小河的意境,倒是我家门前有南京东路,她不是河,到不了出海口,但她真的是条大路,孕育我长大,并连结到四面八方。

边写文章,边在 Google map 打入“南京东路”,跳出的是上海黄浦区那紧临外滩、五光十色有欧式钟塔妆点的商业大道,顿时使我笔中的南京东路相形见绌。台北南京东路的名气当然不敌上海,其繁华程度也不如早年被百货龙头Sogo钦点的忠孝东路,是全球各大品牌的必争之地;也不像北面的民生东路,在信义区还是杂草丛生时,就已傲视群雄,成为外商林立的据所,至今则发展出许多小区特色。   

南京东路,我生活30余年的地方,一条讲出来似乎没什么故事的路段。爸妈在产业急速发展的那个年代,在南京东路五段扎根。那时的五段,名符其实就是这条干道的尾巴了,再过去上了麦帅桥与正气桥,便分流到基隆路、内湖与汐止去了。


(以前的正气桥,也曾是公车司机载我去高中的必经路线,于1999年拆除。图片由陈碧岩老师授权使用。)

从历史迁移的方向来看,台北市的发展正是由西向东,所以当年,这里正是不少外地北上的新住民选择的落脚处。听说爷爷亲自从新竹上来,看中了这里的房子。我就在这里出生长大、在这里上小学。因为曾是学校合唱团团员,所以到现在还记得校歌这样唱的:

南京东路,基隆河畔,我校西松,气象不凡。”

的确,综观台北市东西横向道路,北有三民(民族、民权、民生)、南有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惟独中间这一条,是以中国城市(当年国民政府首都)命名的路。

南京东路的荣衰起落

南京东路西接南京西路,东从一段开始、一路铺设到五段(现有六段),是国民政府来台后,继续接受美国贷款援助建立的九条道路之一。美援道路完成后,原本以万华为首的商业与人潮,逐渐向东涌进。至今与南京东路相交的每一处大交叉口,都承载着战后商业行为的发展历程。

南京东路一段从中山北路开始,与林森北路汇集出来的中山商圈,是在台日本人聚集的地方。从七条通~九条通酒店街的发展,到前几年仍旧有大仓久和饭店进驻,与日本的高关联度可见一斑。周围的晶华、老爷与国宾饭店,也是日本人来台北出差、旅游首选的住房地点。在新光三越还没建立起南西商圈百货帝国前,二段更有与日商东急集团合资的永琦东急百货(现为灿坤卖场),是台北人的共同回忆,听说是全台最早引进专柜小姐等服务的百货公司,也是外婆最喜欢带我来买玩具的地方。

推荐阅读:留学书单:食物是家乡的记忆

再往下走经过新生高架桥、吉林路后,开始出现台湾集团早期的总部与大楼,走在骑楼下,抬起头也依然看到不少老字号旅行社、贸易商的招牌。这里的办公大楼实在老旧,甚或可用残破来形容了,放眼望去是一片灰雾,分不清是灰尘的灰、还是砖墙的灰。以前也曾因为工作关系入内几栋老办公楼,那电梯那楼板还会吱嘎作响,那外墙总有架了又拆、拆了又架的铜字招牌的凿洞痕迹,坑坑疤疤记录着近半世纪的商业风华。受限于以前松山机场的航高限制,南京东路的楼房井然有序地应该不超过20层楼,好像是在军纪严令时期规矩行事排好的新兵,一般高的拙样,然经过了将近半世纪,早已看透窗外脚下的一片红尘。

沿途可看到众多老企业如台肥、台玻、台丰、和泰、味全、华航等,金融业如兆丰金、联邦金、富邦金、新光人寿、国华人寿等大楼,愈往东走到三、四段,也出现愈多新型态的玻璃帷幕大楼。时不时也有几排的三四层平房穿插之中,被左右的巨人压迫,在路边形成一个大凹字,可能不见得一定要长高,却得接受都更的命运。除了财团大楼本身,整条南京东路更是大概每走十步就有一家银行,颇有台北华尔街之称。

来到复兴北路口,因为约莫20年前就有当初的捷运木栅线(现为文湖线)经过,算是整片比较现代化的地方了。路口的兄弟饭店,在一楼的棕色大玻璃窗的背后,过去有曾经盛极一时的兄弟象队专卖店,如今球队售出,二楼的饮茶与台菜餐厅,依然排着络绎不绝的老饕客,这景是越老越有味道。再来到了整条路最高档的敦化北路交叉口,也是外县市朋友认得的小巨蛋地标,唯独只有台北人知道,斜对角IKEA楼上那一栋的名字曾经是环亚。在经历过环亚、富邦等集团的经营后,现在则变成微风集团整修中的微风南京。

重回西区、闻到小时候熟悉的味道

一路走来,我总觉得我成长于一条非常汲汲营营、毫无人文气息、市容绝无美丽的地方。我们的爸妈是在巷弄做生意卖老实的生意人,讲白,就是在铜臭味里长大。我们离中正区和大安区等的人文荟萃非常远,早年这里的学区大概除了被家长挤破头的敦化国中和介寿国中之外,没念到的就各自放牛吃草,当混混、念私校、或被送出国。

我们随着南京东路每一次的挖路铺路、经历过还没有公车专用道时307公车的经典飙速、从佳德凤梨酥只是十坪不到的小面包店开始、到现在还难以置信因为捷运松山线开通后的店租看涨,我们长大了。我们和这条干道一起和台北市各区加速接轨、相依相存。

这条横跨市中心的主要干道也与忠孝东路和信义路一样,都经历过捷运开挖的黑暗十年。终于捷运通了,路面没有工地了,我反而更爱坐上公车,在地面平移。有次因为工作需要用到些资材,于是坐上直行南京东路的公车,在南京西路下车。稍微走个几分钟后右拐,回到了太原路,不知不觉走了一趟时空之旅。

同场加映:外国人爱上台北的20个理由

回到,是因为这也是我幼年生活的地方。

自父亲北上开始做小本生意以来,就是在旧市区─大同区的太原路开始。太原路是五金、塑胶、橡胶零件等批发商的聚集地,现在也有不少纸类、瓶瓶罐罐、化学器皿等的店家,非常适合前来挖宝。我对位于小巷里的爸爸的店印象还是在的,有可以沿着木梯子爬上爬下的阁楼,有时候爸爸会牵着我的手到巷口杂货店买东西。店里国台语交杂,那时候作生意好像一定要抽菸似的,我坐在办公桌底下仰头看着白烟里的大人。中午闻着浓厚的橡胶味道、在阁楼里汗流浃背地入睡,等到天黑再坐在摩托车前方我专属的小椅子上,被爸妈载着、吹着风回到南京东路的家。

那是个自家车还未盛行,没有安全帽政策,扛着小幼儿骑摩托车,父母也没在惊的80年代。

我回到那条巷子,站在那里,用成人的身高与视线,像个不速之客快速环视一周。巷子比我印象中短了好几米、窄了好几尺。我以为会有当年的街坊邻居觉得我眼熟,但才发现我过度紧张,甚至是种捉不到的情绪。事隔将近30年,其实变化的也不大,因为相片里,还是爸妈熟悉的店家名字。变的是巷子外的人事物,那大马路、那楼房、那门面。

变的是我吧。

台北,就这么一丁点大。台北的巷弄,更是迷你的人文风景。在一东一西的移动中,我依然继续住在这条路上。也许我小孩以后可以跟我上同个小学呢,我会很骄傲的说,尽管不是什么明星学校,你学到的是朴实、是兼容并蓄,是将近80年校龄的母校的海量包容。你的阿公阿嬷,对面的阿伯阿婆,都是北上白手起家的长辈,你要多听他们的故事。

推荐阅读:美国大兵以相机记录1957年的宝岛台湾

你要知道,南京东路的每条巷每条弄,即使是老的丑的旧的,都是段美丽的历史。尔后就用这样的感念,去走去旅行,去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