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到来,本文告诉你清明节的由来,以及为何要扫墓!

每年春雨绵绵之时,也是人们缅怀祖先、饮水思源的日子。关于清明节,你有想过它的由来,以及为什么要扫墓吗?

这背后有些动人的历史渊源,如果你也好奇,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活动有关,相传的说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由寒食节与上巳节演变而来

谈到清明节,大部分的说法认为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

首先,寒食节可回溯至春秋时代。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与其大臣介之推遇乱一同流亡,途中两人饥饿困苦,介之推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不求回报的他,只期望重耳能成为勤政爱民的君王。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一一犒赏当初陪他流亡的忠臣,却独忘介之推,而不邀功的介之推也选择回乡与母亲隐居。几经提醒后的晋文公,连忙赶往介之推的老家绵山,却寻人未果,便按旁人之计放火烧山,意图逼出介之推。

不料,大火烧尽后,只见介之推背着老母亲烧死在柳树下的身影。羞愧伤心的晋文公将这天订为寒食节,纪念介之推的忠诚,也规定百姓禁止用火,留下了只能吃冷食,或预先煮好的食物习俗。

另外,晋文公隔年祭祀介之推时,发现绵山的柳树重生,赐其为清明柳,并要求晋国人民扫墓挂柳枝,也将寒食节的隔天订为清明节。

而上巳节据说源于周代,但到汉初才被明定落在农历三月初三。根据《后汉书.礼仪志》提及,人们当天会进行祓禊。

祓禊指的是古人在水边以草药沐浴,作用是驱除疾病与灾祸,其后也逐渐衍伸出户外宴饮、出游踏青,同时也是年轻男女结伴出游的日子。

而《台湾通史》则提到上巳节漳州人会祭祖扫墓,称之为小清明。

由于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的日程相近,三者习俗逐渐整并,形成今天熟知的清明节。

延伸阅读:专访艺术家林宜瑾:自然、传统、民俗、记忆不只是乡愁,别一味去说“台湾人的身体就是什么”


图片|Photo by Ivan Samkov on Pexels

二、起自刘邦寻墓

清明节由来的第二个说法据传来自汉高祖刘邦,当时他和西楚霸王项羽激战后终得天下。回乡时,要到坟上祭拜父母的刘邦,发觉因为战争,祖坟已经破裂崩坏,难以辨识碑文。

找不着父母坟墓的他,从衣袖中取出一张纸,撕成小碎片,并抬头向上苍祈祷:“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那就是父母的所在地。”

语毕,有一纸片落在坟墓上,风吹也吹不动。刘邦认真检视那块墓碑,果然看见父母的名字刻在上头,命人立即重新整建,往后的清明节也都会来祭祖。

扫墓的意义

清明节向来是华人相当重视的节日之一,而到了思想日新月异的今天,扫墓的意义也不断转变。

其实,以现代来说,扫墓本身或许已经超越纯粹的祭祖仪式,更像是凝聚亲情、表达感恩与寄托思念的时刻,也因此有“扫的是墓,聚的是人,延续的是亲情”的说法。

而这个一年一度的重要时刻,有哪些需要遵守的习俗与不要触犯的禁忌呢?

你的疑难杂症下一篇文章全部帮你统整好!

同场加映:女性可以做八家将、跳钟馗!进步中的民俗禁区


图片|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