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性别书籍你看过了吗?2024 三大性别选书:《始于极限》、《性的正义》,这次让我们一起理解女性主义!

文| 书籍光影—虾那

2024 年,我们对“女性主义”还有什么期待?

回顾2023年,台湾社会性别议题大事,当属六月兴起的 metoo 运动,让人再次深思台湾的性别职场现况与性别平等教育。

身为 Z 世代的女性,周遭不乏有呼声认为,台湾女性已经拥有该“拥有”的了,女性主义早已过时。今日多数人看到“女性主义”这个词汇,无论男女,或多或少会对这个词汇产生某种抵触,好像谈论“女性主义”即是代表一种激进、热爱社运、过时、不知满足、女“拳”狂热分子甚至某种政治正确与得体的场面话。

没错,我们好像都觉得社会已经如此进步,也没有感受性别歧视,到底为何还要关注这种“陈腔滥调”、“了无新意”的意识形态?

以下几本书《集合体》、《性的正义》、《始于极限》,在这一年中给我不一样的感触,也推荐给同样对“女性主义”与性别平等感到迷惘的你。

同场加映:给成长系女子的关系书单:大人的恋爱,是学会谢谢再联络

《集合体》|我们都活在名为“进步”神话的日常 

我生在这里,我父母也生在这里。我一直住在这里——尽管如此,我始终不是这地方的人,他们的文化在我身上成了戏谑的模仿演出。——《集合体》

《集合体》以意识流文字描述一位牙买加裔的英国女子,在生活与工作甚至感情中“被噤声”的无形压迫,喃喃自语的“她”带出心理与群众社会的割裂感,文字精准描摹社会存在已久的矛盾与谎言——由殖民文化与资本主义构筑的现代暴力,而小说中的“她”,遇到的各种“微歧视 ”(Microaggression)让人不寒而栗。

文中牙买加裔的无名女子,她有人们所称之的体面工作、也有属于自己的高额存款,她是社会中人称的成功女性,而这位成功的女性有着来自权贵家庭的白人男友。她的存在也像个标签、行走的广告牌,彰显着公司性别友善与族群包容的文明、也体现了男友政治家庭愿意接纳多元的仁慈。 

小说隐晦而又简洁有力的笔触,将文学结合政治的刀刃,狠狠刺穿英国社会系统中由菁英阶级构筑的神话。这是源于种族、殖民主义、奴隶制、资本主义与厌女症的当代不“政确”,延伸而出现今由菁英阶级创造的“包容”、“多元”、“友善”。我们选择“妳”,是因为我们很“公平”。

图片|Photo by Nicolas Postiglioni on Pexels

而普通人如我们,则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的同谋。 若仔细想想世界的各个地方,甚至是台湾,不免会发现都有着似曾相似的结构与诡异的矛盾。 

“我”是符合这个社会这种期待的“集合体”,专业的、成功的、多元的、正确的、女性的、会泡咖啡的职场女性、那个白人儿子的黑人女友、企业的光荣门面……。“我”是东凑西凑拼装成的个体,是被别人选择与认同的身分,集合体与主角所有呼喊求救的,是一个每个自我,必须同化于某个环境而不得不塑造的样貌。

“同化、同化……将自己熔解在大融炉内,然后流出来,灌入模型,弯曲你的骨头,直到骨头碎裂开来,让你终于可以放进那个模型。强迫自己变成他们的形貌。” 

或许自小生长在这片土地的我们,未曾感受过如主角的自历史发展以来的压迫,但却无疑是一本让人重新思考的好作品,我们所认识的“政确”、“平等”或“进步”,是否也仅是表面华而不实的政治宣传?


图片|《集合体》

《性的正义》|女性主义是觉察社会的所有不平等,然后为其抗争

女性主义是一场社会运动,而在这场运动中,总会有一些人无法获得权力,这些人尚未获胜,目前只能认为活下去就是一种胜利;她们是属于权力最末端的女性,必须转过身,看向她们、追随她们。

欲望是天生的吗?我们的欲望是如何被形塑而成的?《性的正义》作者认为, “性”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维,“性”并非出于个人意识,甚至没有公平或同意这件事,而是由“性别、阶级、种族与权力”决定。

《性的正义》除了延续探讨女性主义中常被讨论的父权体制,也将资本主义与种族主义加入讨论的脉络中,以近年美国社会案件,让读者深刻了解三者间不可分割与相互影响甚远的现今社会。

“所有的解放运动,都帮不到最需要帮助的人。”

作者指出,若女性主义运动只处理“纯粹”受到父权压迫的案例,不考虑种性、种族、阶级等更为复杂化的案例,那么最后受益的只有富有白人女性或高种性女性,作者以印度种性制度探讨不同种性女性遭强暴后的境遇,也谈高喊废除性工作的女性主义运动者,忽略了从事相关工作女性的处境,并不能真正解放这些居于次等地位的女性。

那些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获益的女性,必须时刻回过头,照看那些尚未获取权益的女性。

图片|Photo by Polina Kovaleva on Pexels

“色情作品是理论,强暴则是实践。” 

身为 Y、Z 世代的人们,你是否记得自己对性的观念,是何时、以什么方式深植于脑中?除了学校有时被所谓“正课”借走的健康教育课,好像大多数都是来自网路时代随时可浏览的色情网站。而渐渐地,我们将色情网站对于“性”的描述变成了权威,而每个人的性偏好,大部分都是经由色情作品调教出来的。 

我喜欢作者的一句话,她说,“我们真的应该遏止的,不是色情作品的言论或形象,而是色情作品的攻击性。” 

最后引用作者的话:“一般来说,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往往都最不清楚自己应该如何运用能力。但至少对于女性主义者来说,我们不需要因此感到绝望。

女性主义是一场社会运动,而在这场社会运动中,总会有一些人特别难获得权力,这些人尚未获胜、目前只能认为活下去就是一种胜利;她们是处于权力最末端的女性,而我们这些并非处于最末端的女性,必须转过身,看向她们、追随她们。”

猜你想看:女性主义者的标准是什么?女性主义者也能展露身体,性感不等于贬低女性!

图片|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是五颜六色的地毯,织就多种样貌的温柔

《始于极限》是日本女性主义知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新锐作家铃木凉美,透

过为期一年、共 12 个主题、24 封来回信件所组成的对谈。文中铃木凉美的疑问,问出了许多 Y、Z 世代女性的困惑,谈话也包括铃木凉美叙说自己曾投身 AV 女优工作的始末,以及影响她至今的价值观:对于恋爱或婚姻的否定性与悲观,建立在对于男人的不信任与轻视。

这本往来书信,某种程度而言我看见了自己同铃木凉美相似的态度,包括拒绝成为男性眼里受害者的样貌,在书信的一问一答让我思考许多,非常推荐。

文中对于情色资本、性工作的辩论印象深刻。这场辩论始于第一篇书信,铃木凉美说,她不也无权认为自己是性产业下的受害者,因为这都是自己选择的,也抵触让男人看见受伤的样貌。因此就铃木凉美“女性的身体是否为资本?”与“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的心态,是否会成为女权运动的阻碍?”一问展开。

“交易性行为对男人来说是‘性行为’,对女人来说是‘经济行为’,双方交换的东西不等价。这种不对称交换得以成立的条件是,包括经济、权力、认可在内的所有资源都(不平均地)分配给了男性群体。”

而主导这个双方不对等情况的市场、驱使女孩为其服务,并告诉女孩自身为“商品”的即是男人,更是一个游走在资本市场灰色地带的“商品”。

如上野千鹤子总结《始于极限》的核心主题,这是如何突破“结构与主体”的谈话。具备“能动性”如铃木凉美或相似经历的女孩,这些人越强调自我决定与选择,就某种情况而言是责难某些做不到的、不自我选择的女性。但“自愿”选择成为“性客体”,这种女性的“能动性”却会为男性的性欲免责,忽略了结构始终存在的压迫。

图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延伸上述,上野千鹤子谈及女性“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的“恐弱”心态进而导致无形的“厌女”心态,像是瞧不起家庭主妇依靠男人“我与她们不一样”的心态,藉此将女性区分类别并且评判优劣,进而导致男性得以随兴贬低女性,让所有人持续沦落父权体制的框架。

另外一点则是铃木凉美提及,她这一代(80 后)的女性主义成就仅仅是对付渣男的实用方法,这些女孩们成了某种“拎得清”的女性,在现实中遇到种种的

“不适”,选择隐忍与微笑以对,给予这些场合完好的“体面”。

每个时代女性都有不同应对男性的方式,我们这一代的女性(90 后)又是什么样的?是维持前一代的“拎得清”?还是敢说敢做?

上野千鹤子认为女孩们应以自身利益放于首要位置,才能破局。

女性主义从来都不是拥有正确答案的女性教科书。《始于极限》的题目与两人对社会的观察,都可以说是一种需要回归于自己的答题。

铃木凉美说:“女性主义有如五颜六色的纱线交织而成的地毯,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即可从中找到帮助自己的部分,为自己解答困惑”。而上野千鹤子则说,“女性主义是自我宣称的概念,是如火如荼的言论竞技场,没有异端审判,也没有除名。”

女性主义本就是有着无数样貌的光谱,妳可以是个“浪漫爱”的信仰者,寻找一个绝佳舞伴;也可以是个快乐的独身主义者,不需要执着是否有男性成为自己的“对手”。每种选择都能是个闪亮亮而独特的个体。

这些年的思索,让我意识到习得“女性主义”带给我的是一种“觉察”,让我可以觉察日常中我们习以为常、自以为是的常规,实际却被隐藏在结构阴影处的压迫与不公,让我们可以持续保持思辨的态度,进而带着这种觉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限于女性。

“突破”始于我们原先以为的“极限”,始于所有微小的觉察。被逼到极限,然后努力克服,站在边界也会持续期盼看到新的世界。

这几本书推荐给仍相信并愿意再次拥抱女性主义的你/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