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不适合,却放不下、离不开?致分手后仍后悔“太快离开”、“太晚断开”的你,在关系断舍离之前,先这样清理心房的垃圾。

“欲断难断”,是你长期在痛苦的关系里的折腾吗?“冲动行事”,是否往往在分手后才懂得反思与后悔却于事无补?

如果把经营关系的心态与社会文化的结构作连结,离不开受苦的关系,如没爱的婚姻、PUA 的伴侣等,往往会跟“传统的美德与信念”有关:

  • 关系需要磨合,也许我们只是需要更多时间。
  • 东西坏了不该是丢掉,而是去修复。
  • 婚姻就该是一辈子的承诺,怎可以轻易放弃。
  • 爱是去接受对方所有的样子。

而那些冲动离开,吵个架就把“分手”挂嘴边的,则往往与今天的“消费主义的买卖精神”相连:

  • 我只找适合,没有要磨合。
  • 谈恋爱是求开心,感觉不适合就直接掰了。
  • 我又没欠你,老子不爽就找下一个。
  • 我要的是你当初的样子,变了就没有必要再继续。


图片|Photo by Nathan McBride on Unsplash

放眼今天年轻一代到熟龄的恋爱,虽然比例不一,但仍可以归类至这两大类关系的模式。前者要作出“断舍离”很难,而后者要学会别太早断舍离,并作出“留下来”的正确判断,也绝不容易。一如美国心理治疗师大卫,里秋(David Richo)说的 [1]

“问题的一面是我们滞留的时间太长,另一面则是我们离开得太快!”

三个“离不开”的难:错觉、罪疚、自卑

许多人恋爱,心底里是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通过不断付出,外人看得委屈,但其实他们得到了一种被爱的错觉。这错觉的最大功能之一,就是说服自己“有伴侣=有被爱”,并把关系中不合理的痛苦成份通通合理化为“谈恋爱不都这样”的自我安慰。

错觉有很多种,其中一种与救赎有关。我从许多前来谘商的个案(多为女性)中都听过类似的故事,相信你也可能听不少:我觉得离开他会很伤害他,我觉得他性格这么糟也代表他是个可怜人,我想我可以包容他、改变他。

同场加映:关系心理学:离开不适合的人,为什么反而让你更难受?

“圣母情结”可算是“英雄情结”的阴性版本,许多女性把照顾一个顽劣又懦弱的男性当做自身能力的证明,于此,潜意识的满足狠狠大于意识上对伴侣的埋怨。在情绪上,她们会在跟伴侣分手时感到罪疚,把对方现在的苦痛都视为自己该负责的错。

但临床工作观察下来,在折磨的关系中离不开的人也往往是长期被 PUA 的对象,他们的自我认同与自信心早被对方磨灭净尽,因此,一旦伴侣把错怪到他们头上,他们即便不认同,也会焦虑于无法找到下一位爱人,他们的自卑让他们相信自己只能原地打转。


图片|Photo by Elizabeth Tsung on Unsplash

三个“留下来”的难:怕承诺、怕冲突、怕脆弱

有一种恋爱来得很快,二人投缘又相契,但某天其中一方就突然冷却下来,无论怎样问也问不出个原因。

浅显的看,是一方还在尝鲜,只是刚好尝得投入,但另一方已经秀出认真恋爱的态度,所谓的二人步调不合。但深入探讨,往往会发现退出方的内心其实充满对承诺关系的恐惧,这恐惧又可能附带一些比较下的自卑、内心被看见的焦虑。

同场加映:吵架能增进感情?我们该学会如何和好、修复关系

他们未必是不喜欢眼前人,而是先被关系中的承诺及相关的一切吓跑了,才成为无法去爱的人。而无法去爱,又往往反映在他们无法去恨一事上,即在关系中他们是常常回避冲突的。

在某种两性的刻板印象中,女生总是在吵,男生总是闭嘴。这些回避冲突的男生,我发现他们背后害怕的是“无法修复”,换言之,他们认为争吵毫无意义,他们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中也缺乏修复经验(如父母从不道歉、从不给下台阶、吵完从不修和),为此,他们潜意识中认为只能用回避冲突来保住关系。

然而,许多回避冲突者也会选择逃离关系,即便架很值得吵,好好吵完能加深对彼此的理解。


图片|Photo by Roberto Nickson on Unsplash

一吵架就绝交,一不合就分手,有人说叫做事够果断,但其实也是情感的懦弱。许多这样个案在谘商中,都会慢慢认识到那些压在心底的无力与懊悔,以及种种对关系为何会变成这样或那样的困惑。

在重整回忆的痛苦中,他们需要面对自己的脆弱,这脆弱很多时候反映在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人们害怕经验到“深刻”的事物,如为对方流泪、自己的需要等。害怕感受到自己的脆弱,使人们把关系推向“浅滩”,逃离爱海。

认识现实:带走心房的垃圾

令人难过的是,现实的情况远比上文复杂,一个人可以同时混合“难不开”及“留下来”的种种困难,在对的关系中错过、在错的关系中滞留。

大卫,里秋认为这是一道“时机”(Timing)的学问,也就是我们能否在对的时间点,做出合符我们能力的决定或选择,即对离开或留下,都做好准备。他提出“做好准备”的四个要素:

  1. 我们已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
  2. 我们已做好准备,适合展开行动
  3. 我们具备了采取行动所需的一切条件
  4. 我们愿意采取行动


图片|Photo by Artsy Vibes on Unsplash

我们都清楚“知道”必须配“行动”,但许多时候,谘商中治疗师与个案花许多时间工作,只为了把人自身、他人、环境,先看清楚一点点。因此,精神分析“了解潜意识”的目标也可以表述为:让人以较准确的方式认识自己,以便真实地认识现实。

能否做到把握时机,其实是在说我们能否“现实地”看待与评估自我与他人有关。这让我想到精神分析师佛洛姆(Erich Fromm)在强调人们该时常保持觉察时,便说道 [2]

“一个人能否在世界上牢牢立足,取决于他认识现实的准确度。对现实的认识越不准确,人越会感到丧失方向,越没有安全感,需要寻求偶像,透过依赖偶像来找到安全感。相反的,对现实的认识越准确,他就越独立,越能自主。”

如果想在关系中有能力自主地离开、独立地选择留下,我们就要好好清理心房里的垃圾,好让自己住得舒服,也能看清现实的模样。这让我想到由黄伟文作词,卫兰演唱的〈带走你的垃圾〉(2020)[3],让你们去体会:

带走伤害  带走你的爱
我很骄傲  我不叫乞丐
含泪求恋爱  情愿全不爱
可爱的你  可恶的你  也掉进垃圾袋
走吧走吧  走吧走吧
你坐身边  灵魂一早反正不在
苦恋废物真的有害  提前用脚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