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确定是不是 ADHD 吗?4 个陪伴多动儿成长的育儿技巧!

文|陈雁茵
 
我收到不少家长的求助谘询。他们的孩子频频被老师投诉上课走神不听讲,总是坐不住,小动作特别多,爱说话,喜欢大喊大叫,甚至离开座位干扰其他同学。孩子在家中做作业也是如此,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者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边玩边做。他们平时总是活蹦乱跳,好像永远无法安静下来。

这些父母给孩子辅导功课时,经常被孩子的不专注气得不行。孩子在学校则常常受到老师责罚,而且学习成绩通常也不好。
 
这些家长认为孩子患有多动症,忧心忡忡向我谘询如何治疗,是否应该用药。面对心急如焚的父母,我却劝他们不要急于治疗孩子。 

(同场加映:“吃加了色素的糖果会造成小孩过动?”早在 2008 年被推翻,别再相信假讯息

图片|Photo by Alexander Dummer on Pexels

父母通过更新认知提高心理能量

父母采用的育儿方式通常受其认知的影响。

认为孩子患了多动症的父母往往倾向于寻医问药,希望采用外部干预及药物来治疗孩子的病。他们很可能会忽视育儿方式在改善孩子的多动和注意力涣散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不会主动学习和改善育儿技巧去帮助孩子。

在我接触的这类父母中,很多都出现过度担忧、伤心、焦虑、沮丧、烦躁等负面情绪。他们希望寻找简单快捷的方法治好孩子的病。

然而,这些多动的孩子真的患有多动症吗?我们不能仓促草率地下定论。

图片|Photo by Anna Shvets on Pexels

多动并不等于患多动症

多动症的全称是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常缩写为ADHD)。

很多人认为多动症就是过度活跃。其实医学界对多动症的诊断是严谨的。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一般都以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为指南。

但诊断需要对孩子进行多维度全面评估,绝不能凭单一的测试下定论。专业人士首先会对孩子进行身体检查,以排除身体因素造成的问题行为。他们还会观察孩子,并与孩子的熟人进行深入交谈,瞭解孩子的日常生活。

少儿期的正常好动与缺乏专注力

多动的孩子确实令家长烦恼,严重的症状也的确会影响孩子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但是,很多在家长眼中的问题行为,例如不能专心听课和认真做作业,好动多话,丢三落四等,其实在儿童心身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

孩子的成长遵循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每增长一岁,注意力能持续的时间大约增加 2-3 分钟,即孩子一岁时能专注 2-3 分钟,两岁时能专注 4-6 分钟,十岁时能专注 20-30 分钟,如此类推。

图片|Photo by Vika Glitter on Pexels

家长可以参考这类“标准”,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教养孩子,避免使用揠苗助长的教育方法。另外,每个孩子也都有各自发育成长的节奏。家长不必为孩子未能“达标”而过度担心,更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频繁的对比常常是焦虑产生的根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焦虑的家长把孩子的多动和注意力涣散视为洪水猛兽。然而,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动儿思维活跃发散,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常人丰富。他们具有追新求异的特质,他们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

着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2019 年刊登的一篇题为《ADHD的创造力》的文章中就列举了多个证实 ADHD 患者具较强创造力的调查和研究。
 
伦敦国王学院卡塔尼教授也于同年在科学期刊《大脑》上发表论文称,从对达芬奇的历史资料研究中发现,达芬奇具有多项 ADHD 症状。以现今的标准诊断,达芬奇很可能患有 ADHD。

卡塔尼还认为,很多 ADHD 患者都聪慧、直觉敏锐,富有创造力。
 
心理治疗师及畅销书作家哈特曼早在 2003 年就出版了一本阐述 ADHD 与创造力关系的书。他把 ADHD 患者所具有的创造性特质称为爱迪生基因。爱迪生如果生活在当代,就会被诊断为 ADHD 儿童。

他小时候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仅仅读了三个月小学就被踢出学校。如果没有其母无限的包容理解以及耐心引导,这位发明家的创造才华很可能就会被学校教育所扼杀了。
 
哈特曼认为具有爱迪生基因的孩子极难适应正规学校教育,但他们特殊的大脑构造使他们拥有成为发明家、探险者和企业家的先天素质。

图片|Photo by jonas mohamadi on Pexels

走一条积极乐观的育儿之路

儿童有很强的感知力。他们年幼时未必能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但也能感受别人的情绪。父母的焦虑会直接或间接带给孩子自卑、忧虑、内疚、恐惧或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很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孩子的其他心理问题。

反之,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内心永怀希望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培养起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孩子受益终身。

我在实践中发现,当家长的认知改变了,他们的焦虑感随之就会大大缓解。那些来寻求帮助的家长,在谘询后认识到:帮助多动儿童矫正行为,不是为了把“淘气”的孩子变成循规蹈矩的小乖乖,更不是去压抑或扭转孩子的天性,而是通过科学手段帮助孩子更好地获取生存技能。

多动和冲动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逐渐减弱。父母如能耐心陪伴孩子渡过艰难时期,按其天性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多动儿定能活出与众不同的精彩。

图片|Photo by jonas mohamadi on Pexels

陪伴多动儿成长的育儿技巧

尽管父母在意识上接受与多动儿共同成长的育儿模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执行。很多父母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与多动儿相处。

以下是我给前来谘询的父母建议的一些情绪管理方法:

急刹车法

当感到自己的情绪因孩子的行为而波动时,例如感到烦躁和生气,马上在头脑中亮起红灯,给自己发出危险警报。立即停止与孩子的任何互动(孩子的破坏性或危险行为除外)。不要说任何话,也不要作任何反应。心中反覆默念:危险!危险!危险!

人在负面情绪操控下说的话和做的事,经常会引致不良后果。此时不说不做为上策。

这种方法需要反覆操练。我们被情绪操控时,通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身体。唯有反覆操练,使这种“不说不做”成为条件反射后,才能轻松使用这种方法。

猜你想看:我是个过动症母亲,而我的孩子有亚斯伯格症

图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场景转移法

“急刹车法”是一种应急法,能防止父母情绪失控,减少亲子冲突。“场景转移法”则能帮助父母调节情绪和减缓压力。

“不说不做”是父母“迫使”自己控制情绪,但很可能会造成自身的压抑。这时,父母就需要一个情绪疏通的渠道。离开“此情此景”有助于平复心情。

父母可以走进另一房间,播放自己喜爱又让人愉悦的音乐,喝一杯喜欢的饮料。站在窗前、阳台眺望远方。家中有其他成人的话,你也可以出外散步。转移场景后,开始做腹式呼吸(这是减缓压力的有效方式,建议家长学习),尽量让身体放松,同时回忆亲子相处的那些美好时光。

脑补法

这种方法需要父母运用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亲子有效沟通互动场景,在想象中让自己预演或操练有效的育儿技巧,使这些技巧进入潜意识。

父母可以在睡前花 5-10 分钟进行脑补。首先放松身体,进入冥想状态。然后想象孩子在不同场景中让你心烦的行为(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按自家情况在脑中设计场景),静心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然后在这些场景中使用前面两种方法。 

图片|Photo by Luna Lovegood on Pexels

正面资讯反覆输入法

陪伴多动儿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感到疲惫和沮丧。

父母可收集关于多动儿童成就精彩人生的案例和文章。在感到挫败和疲惫时拿出来阅读,给自己灌注力量,重燃希望。

父母亦可参加一些多动儿父母群体,与志同道合的父母共同努力,互相鼓励,同时学习更多的育儿技巧。

父母还需给自己喘息的时间和空间。爸爸妈妈可轮流带孩子,或请亲友偶尔帮忙带孩子。在离开孩子的短暂时间里,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缔造好心境。

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无论孩子天生何种特质,父母情绪稳定、不折不挠、积极乐观,才能赋予他们一个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