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希望能顺利解决问题,又能维持关系,试试“对应”而非“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艾里斯(Albert Ellis)曾说“使我们混乱的,并不是我们所经历的事件本身,而是源自我们以不合理的方式接受这些事情。人类的幸福、不幸都与心理状态有关。”

临床心理学家兼精神科医师威廉.艾葛列什(William Glasser)同样也透过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选择,与他人相处良好的方法就在我们自己内心。”那么在开始烦恼该怎么说话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烦恼该如何接受眼前发生的情况。

这样我们面对特定的状况,才不会以直觉反应,而是以合适的对应方式选择该怎么说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

范例:

J 比约定时间晚了约一小时抵达,他气喘吁吁地冲来,整个人上气不接下气。J 没能好好看朋友 K 一眼,低着头一屁股坐到位子上,开始观察 K 的反应。朋友 K觉得很受伤,难以控制自己的表情。

如果你是 K,遇到这个状况你会说什么?有些人会以控制型父母(CP)的态度,当着 J 的面开始发怒数落他的不是;有些人会以顺应型儿童(AC)的态度,隐藏自己的情绪并理解 J 的难处,试着带过整个状况。

由于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人还能保持好心情,而且不是由自己造成,而是完全因对方的错误所发生的情况更是如此。但即使在同样的状况下,还是有人能用不同的方式说话。

延伸阅读:意见分歧怎么沟通?《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人的说话练习》揭和谐沟通心法!


图片|Photo by Yan Krukau on Pexels

因为“能用不同方式说话”的人,就能够“用不同的角度”接受状况与事件。我们能做的反应有两种,一是“下意识的反应”,另外一种则是“有意识的反应”。

下意识的反应就像“打哈欠”“打喷嚏”“打嗝”一样,不受大脑控制,会因为刺激而下意识地发生。有意识的反应,则会依大脑的判断及命令动作。例如过马路看号志灯、热的时候搧风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情况并好好与对方交流,我们该选择哪种反应呢?当然是“有意识的反应”。我会用“对应”来代替“有意识的反应”。

反应与对应这两个词乍看之下差不多,但其实观察使用这两个词的状况与脉络,便能明确区分它们的意思。我们经常会说“过度反应”,但却不会说“过度对应”。在面对某些危险情况时会说“及早对应”,却不会说“及早反应”。

是否感觉到微妙的差异了呢?例如消防员接获火灾警报时不会没头没脑地冲进火场,而是会冷静听完报案人的叙述之后,针对火灾状况所需的人力与装备进行准备并快速对应。

同场加映:心理师剧评《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顾虑别人心情的人,更该学习为自己说话

图片|Photo by fauxels on Pexels

简单来说,反应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行为,而对应则是有意识的、选择性的行为,所以我就用“对应”来代替“有意识的反应”。针对已经发生的状况,让我们来看看若选择用“对应|Response”,而不是用“反应|Reaction”来面对状况,会发生什么结果吧。

反应者

“喂,现在都几点了?你怎么都不接电话?”“你怎么一天到晚迟到啊?”“你到底有没有在看时间啊?”“守时是基本素养吧?”“迟到一小时太过分了啦!你是在开我玩笑吗?”“你是瞧不起我吗?”

对应者

“是不是路上发生什么事啊?”“(听取对方的说明)啊⋯⋯原来发生了这种事。”“都联络不上你⋯⋯我还担心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咧~”“避免以后又发生这种事,以后早点出门吧~”“这次我就特别不跟你计较!下次再迟到我就要生气喽~”

习惯性反应的人面对这个状况,会大发雷霆或是侮辱、嘲讽对方的人格,这样就能预期两人的关系肯定会变差。虽然不守时的确是错误的行为,但以反应态度(Reaction)说话的人,很难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有时候反而会被对方反咬一口。

“喂!你就没迟到过喔?之前我没等你吗?你也太不要脸了!”对方甚至还可能翻旧帐,这个情境就是所谓的“做贼的喊抓贼”。但如果对方一开始就道歉,却还一直生气、责怪对方,那反而可能让对方生气喔。

若是同样的状况,以对应法说话(Response),对话的方向将截然不同,这些安慰、替对方着想的话,反而会让对方感到抱歉并产生罪恶感,接着老实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他们也会更感谢能理解自己的对象,并且更能信赖对方。

从我们踏出家门到返回家中的每个瞬间,都要面对许多来自外界的刺激。这意思是说,我们几乎每一瞬间都在面临抉择。Reaction 是来自潜意识的即兴、惯性反应,Response 则是来自意识的理性、选择对应。

即便是相同的情况,面对情况的态度与说出口的话也会截然不同。你是习惯性反应,还是选择性对应呢?希望你能记得,你的选择左右了对话的方向,也决定了彼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