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忧郁症的黑暗时期需要来自亲友的支持,心理师叮咛陪伴患者的“3 不 3 要”以及补充建议。

根据卫福部国民健康署统计,全台忧郁症患者已突破 200 万人、约占全人口 8.9%。

肯爱协会秘书长苏禾发表最新“台湾女性忧郁调查”,根据 1,117 份的调查统计显示,近 24% 的女性有忧郁倾向,等于将近每 4 位女性就有 1 人感到忧郁;而最容易让女性感到忧郁的人生阶段,是更年期,其次为怀孕期(含产前产后)以及中年期。

延伸阅读:给恐慌症、忧郁症的你: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也没有对不起谁,五个方法与情绪好好相处

忧郁女性最期望“伴侣”陪伴

苏禾说明,造成忧郁的前 3 大主因分别为“健康”、“经济”和“自我认同”。

若以年龄层来看,29 岁以下的年轻世代,对于“自我认同”最困扰,尤其是 19 岁以下青少女,有将近 41%  因自我认同而感到忧郁;30~49 岁的中青世代,则对“经济压力”最有感;至于 50 岁以上的橘世代,则受“健康”因素影响最大。


图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调查中数据显示,女性忧郁时有 4 成受访者,绝对不会让父母知道;有 2 成女性忧郁时不会说出口,其中 19 岁以下族群最明显的是,有 3 成年轻族群不愿意让人知道。

另外,调查也指出,在女性忧郁时,最希望“伴侣”能陪伴,其次为“闺密”;而 19 岁以下族群则以“都不要人陪伴”最多,反而更愿意另寻抒压方法,如听音乐、打电动等。

忧郁陪伴者别踩“3 大地雷”

谘商心理师吴孟眞指出,身边人若能学会正确的陪伴方式,能提供忧郁者精神及心理上的支援,也可以避免表达不善,不但没有达到安慰效果,还反将对方越推越远。她建议,陪伴者有 3 件事“尽量不要做”:

一、不要简化处境

很多人没有身历其境,却仅用“你想太多”、“事情没那么严重”等话语,来简单粗暴地回应忧郁情绪者,这反而会让对方认为“你根本不瞭解我”。

猜你想看:理想的我,请你好好休息吧!罹患忧郁症,才发现总是在自我谴责

二、不要急着论断

例如别说“你就是这样,别人才会这么对你”、“你就是太常抱怨才会这样”,对于在忧郁情境中的人,并不需要陪伴者来论断,或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别人的痛苦。

三、不要急着给建议

避免马上提出“你要多这样做”等语句,对于对方来说,或许早已想过该怎么做,此时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言语和情感上的支持,也许只需告诉对方一句“放轻松,妳已经很棒了”,远胜过解决问题本身。


图片|Photo by Naomi August on Unsplash

忧郁陪伴者要多做“这 3 件事”

至于3件可以为忧郁者做的事情,则是要有倾听的耐心、要试图更多理解、要找资源协助。

吴孟眞指出,同理心展现,以及必要时,协助寻求实际相关资源管道,才能真正为忧郁者提供实质上的帮助:

一、要有倾听的耐心

比较恰当的回应是“有没有什么是我可以为你做的?”把选择权和话语权交还给忧郁者,担任好陪伴的角色,而非急着领导对方,或是一定要帮对方做什么。

同场加映:心理师分享真实经验谈:当你的伴侣罹患了“忧郁症”,你可以为他做些什么?

二、要试图更多理解

多聆听对方说话,多设身处地来理解对方的处境,会让对方感觉自己不孤单,有助于改善情绪。

三、要找资源协助

如果发现对方忧郁情绪已持续一段时间,原本感兴趣的东西都变得不感兴趣,或是出现想要“消失”的念头,建议可找身心科或者心理谘商等专业协助。

延伸阅读:为自己停留也没关系!阿滴新书《按下暂停键也没关系》:在忧郁症里学到的事

苏禾呼吁,忧郁症病友及陪伴者,可善用科技心理谘商工具、伴侣多协助日常家务、多多社交等方式,有助于忧郁者打开心房,走出情绪困境,也希望民众能透过掌握以上方法,实际陪伴忧郁症病友,顺利度过内心黑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