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透过《以我们告终》心理师书评,解构亲密关系暴力,并看见内在勇气的重要性!

文|苏益贤临床心理师

(本文包含剧透,为不影响读者阅读感受,在阅读本文前,建议先读过小说)

“莉莉,没有谁是坏人,我们都只是有时会做坏事的人。”──莱尔

亲密关系暴力是个复杂的议题。在《以我们告终》这本半虚半实的小说中,这种复杂性被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而且,其实在小说的前几页,作者就为这样混沌的人性留下了伏笔。

延伸阅读:揭开性暴力的迷思:她当时为什么不反抗?聆听当事人的心理纠结,避免二次伤害!


图片|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亲密关系暴力的初步轮廓

一〇一年,内政部曾委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学研究所的潘淑满教授与其团队,以量化调查、质性访谈的方式,汇整出一些台湾近期亲密关系暴力的初步轮廓。团队发现,亲密关系暴力之受害者,仍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约四十岁。

而在暴力形式部分,被害人主要遭受的是精神暴力(包括口语暴力)为主,肢体暴力次之。在互动双方的关系部分,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有九成是婚姻关系或前婚姻关系(要结婚前的状态),而约有一成是伴侣或前伴侣关系。

让施暴者失控的常见因素则包含:一、物质等外在因素,如经济压力、失业,或施暴者本身酗酒、吸毒等。二、人格或精神因素,包括妒忌心、疑心病、权力、控制欲、精神疾病、人格特质等。三、人际因素,如发现或猜疑对方外遇等等。

在看完《以我们告终》之后,读者会发现,作者其实将这些轮廓背后的元素默默拆解,并一路安置于剧情发展线上。

作为读者,我们或许有机会透过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施暴者”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组成,他/她有他迷人的一面,也许是投入工作的热情、对妳/你展现绵密的爱与追求;

但在某些时刻,这些爱与动力可能反过来变成一种占有、控制与吞噬你的欲望。就像水火一样,控制得宜就是维系关系的工具,控制不当,则可能会将双方彼此淹没或烧尽。

同场加映:亲密关系的 6 种警讯:朋友不喜欢你的伴侣、用做爱来解决冲突


图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为什么妳/你不离开?

心理学家蕾诺尔.沃克(Lenore Walker)曾提出暴力循环理论,用来描述受暴者与施暴者之间的依存关系。第一阶段:紧张升高期,施虐者展现愤怒、指责、双方争吵。第二阶段:暴力期剧烈虐待事件,不管是言语、肢体或性暴力。

即便源自小事,但通常受暴者难以阻止。第三阶段:蜜月期温情忏悔,施暴者表示忏悔,淡化其所造成之伤害,承诺会改变或补偿。

无论在哪个阶段,受暴者心中始终抱持着一个期望:伴侣总有一天会改变暴力行为,不再对自己施暴。然而,期望愈大,失望随之而来。正是因为紧抓着这样的信念,而后接续出现的暴力,则不断让自己感到失望。

受暴者可能已竭尽所能去避免、去改善对方潜在的暴力发生但却未果,因而落入了“习得的无助”。

推荐阅读:为什么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会选择沉默?所有的挺身而出,都是劫后余生


图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从莉莉小时候对母亲的愤怒,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对母亲“变成习得的无助”的愤怒,一直到换了一个位子,莉莉终于能去理解那种爱恨交织,想改变却又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复杂感受。

莉莉也终于能体认,受暴者选择不离开,或许是看似不明理却又合情合理的选择。因为,留下来意味着你相信期待仍有发生的机会。而选择离去后,要面对的未知与风险,与留下来的状态相比,在某些时刻似乎又让人感觉无法招架。

与内在的勇气连线,才有机会“以我们告终”

本书原文书名 It ends with us 并不容易翻译。不过,在看到莉莉最后的选择时,这几个字的意涵慢慢浮现。“就让它在我们之间终止吧!”,或者“就让它在我们这一个世代终止吧!”

而要让“它”──指的是关系暴力、没有限度地期盼与相信得以终止,最终最终仍要回归到我们内在的爱与勇气。说实话,在看到本书结局时,我有点小小诧异了一下。不过,在继续往后读完〈后记〉之后,刚刚的诧异又转变为暖滋滋的感受。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要选择打破这“期望、接着失望,又再次恐惧地盼望”的循环,走出这个让人痛苦的舒适圈,背后的答案我猜应该是勇气:出自“爱”的勇气。


图片|Photo by Melvin Vito on Pexels

而我们终于相信,真正能给自己爱与用气的人,不再仅限于你曾经的挚爱,而是我们自己。同时,也是其他在这世界上爱着我们的人,无论他们被称为家人、亲友、闺蜜,还是孩子。

“太扯了,如果我是莉莉,我早就跟他分手了!”在看到本书二分之一时,如果你曾出现这样的想法,并且在看完小说时,对于这类想法开始不那么肯定的话,那我觉得作者写下这个故事,希望读者一起重新认识、思考这些议题的意图就成功了。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或许更能够感受到,莉莉最后的选择是多么具有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