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公用《人+性大不同》当中同性伴侣的原生家庭说明,父母对子女的保护欲若能正面发展成“宽容式教养”,将可以制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叔公近期在 Netflix 上看了一部相当不错的韩国实境节目——“人+性大不同:台湾篇”。

这档节目的主旨在探讨各个国家的性文化、性产业以及社会对于性的态度,并由两名韩国籍主持人亲身体验这些来自邻国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

同场加映:《性爱自修室》卡尔从非二元性别走到跨性别:酷儿的亲密关系、跨性别手术有什么阻碍?

节目至今已经推出了两季,第一季是日本篇,而最新的一季则是介绍我们都熟悉的台湾,虽然是用熟悉来形容,但叔公看完后,反而产生了一种“我怎么好像也不太了解我自己国家的感觉”。

不过本篇文章,叔公想聊聊的并不是我们的性文化,而是其中看到的一个令叔公非常动容的片段,想以此来讨论家庭的教养方式。


图片|Netflix 人+性大不同

令人难忘的段落:Rex 与 Riemah 的婚姻

在节目第二季的第二集,专门探讨了在台湾的同性恋爱以及同性婚姻(台湾是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国家),主持人访问了同性夫夫、妻妻与其家人们。(夫夫、妻妻是用以形容同性别婚姻伴侣,有别于过往异性恋婚姻伴侣因性别差异以夫妻称呼。)

其中有几段让叔公印象非常深刻的片段,那是在主持人访问其家人的时候。

猜你想看:亲爱的爸妈:孩子是同性恋,不代表人生失败

Rex 与 Riemah 是一对夫夫,他们一同参与了争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各种活动,其中 Riemah 的母亲更是陪伴着儿子,并以家人的身份参与了全程。这个细节引起了主持人的好奇,于是 Riemah 的母亲开始叙述她接受 Riemah 是一名同性恋者的历程。

Riemah 妈妈表示自己是在 Riemah 国小的时候发现这件事。她发现了 Riemah 写的情书,对象是一名男同学。


图片|Photo by Stanley Dai on Unsplash

起初妈妈是感到害怕且无法接受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

妈妈求助了妇女新知协会,协会的老师告诉妈妈,同性恋在研究上认定很有可能是基因的关系,不过还没有被证实。

妈妈听到基因,就想这与父母也有关系,于是,她看待此事的态度从原本害怕、不知所措,转向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鼓励与支持儿子,并跟儿子一起面对。

延伸阅读:“我是男同性恋”灵粮堂志工母亲,那年与我和解

主持人与妈妈的对话中,有一个片段真的非常触动叔公。

妈妈在描述完自己的经历后,看着主持人坚定地说:“我很爱我儿子,我不想让他受到伤害”。

另一段访问:狼和兔兔的家庭

狼和兔兔是一对妻妻,邀请了两位节目主持人与她们的父母一同用餐。同样的,主持人也问了父母当初是如何接受同性婚姻这个问题。

父亲态度坚定地说,同性伴侣在社会上算是少数族群,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接受他们的话,那就没有人站在她们身边了。故事里也提到了狼的祖母是无法接受同性婚姻,而这事件也更加坚定了父亲要支持女儿的心。

图片|Photo by Ben Rosett on Unsplash

叔公在看完这两段访谈之后,内心又陷入了复杂的情绪,是一种既温暖又动荡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来源于同性婚姻虽然已经在台湾合法化,但叔公仍可想见同性伴侣在现实生活中,要承受多少来自保守价值观的眼光与议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不管是 Rex 与 Riemah 或是狼和兔兔,从节目的访谈中,叔公感受到的状态是自在与平和。完全没有如叔公想像那般,因为长期承担压力而带来的疲惫,或是因为与旁人的差异而产生的自卑与胆怯。

父母对子女保护欲的正面展现

原因不难猜想,原生家庭所给予的支持与庇护是相当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叔公想讨论的焦点。

涉及到的问题会是“父母如何面对子女与自己的差异”以及延伸而来的“父母该如何理解孩子的感受”。

倘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父母所给予的支持与包容,那对于孩子来说绝对是未来生命中面对各种挑战的最大正面助力。


图片|人+性大不同节目剧照

节目里两对同性伴侣的父母,能展现出如此强大的包容力,核心动机都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任何形式的伤害”。

而这样出于“父母对子女的保护欲”的动机延伸出来的行为,往往会依据父母的状况而有正面及负面的展现形式,对于子女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影响。

猜你想看:为你挑剧|《我的裙子去哪了》:我是同性恋、我喜欢穿女装,我不恶心

节目中的父母皆展现出了非常正面的形式,包含开放接纳、温暖关怀、鼓励自信、教育与指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培养出自信、积极和独立的特质。

这样的保护也是相当符合发展心理学中宽容的教养方式。

发展心理学中的宽容式教养

在发展心理学中,学者 Diana Baumrind、Eleanor Maccoby 与 John Martin 依照父母回应及要求子女的程度,为教养方式定义出 4 种主类型,分别是宽容式(高回应、低要求)、权威式(高回应、高要求)、忽略式(低回应、低要求)以及独裁式(低回应、高要求);此定义至今仍广泛应用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


图片|Photo by Gabe Pierce on Unsplash

“宽容式教育”是一种基于尊重和理解子女的需求和感受的育儿方式。父母们采取开放的沟通方式,比起给予孩子方向,通常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起执行父母的角色,更像以朋友角色在跟孩子相处。

宽容式的父母会尊重子女的独立性和感受,努力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他们会鼓励子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聆听他们的观点,而不是强加意愿。

延伸阅读:教养心理学:让他们当够了孩子,接着才能好好当大人

父母们鼓励子女参与决策,允许他们承担责任,协助他们学习自主性,并在过程中表现出耐心和爱心,不会因为子女的失误或犯错而责怪他们,而是视之为学习机会。父母们也会鼓励子女尊重不同观点和价值观,接纳社会中存在的多样性。

社会需要更多正面和谐的家庭关系范例

这样的教养模式,也是叔公梦寐以求的亲子关系,光是在节目中看到父母与子女展现出这样和谐的关系,都会让叔公心生向往。

然而在新闻媒体、影视作品甚至是叔公的生活周遭,其实也有非常多父母同样出于对子女的保护欲,实际结果却往负面发展的例子,像是极端的控制、担忧或是过度批评等等,这都会让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图片|Photo by Brian Babb on Unsplash

叔公很喜欢将家庭比喻为避风港的说法。避风港是抵挡强风暴雨之处,港口不会评价任何人,就是单纯为奔走而来的人们无条件进行庇护。

如果家庭是避风港,理想中也应具备一种单纯为家庭成员提供篝火、热茶与慰藉的场所。

同场加映:同志家庭如何教小孩?从艾尔顿强、欣希雅尼克森等 4 位同志家庭,看见爱的多元性

但倘若家庭成员在彼此遇到差异时,不经理解及沟通就直接站到对立面,那避风港将很难发挥出实际抵御风浪的作用。

叔公认为社会需要更多和谐家庭关系的例子,能够给予大家更多正面的方向参照,尤其是像在面对性倾向或是价值观差异的问题。

期许大家都能营造一个充满接纳与支持的家庭环境,我们持续前进。